70901 010.jpg

[回首鹿耳門, 守候台灣情]  鹿耳門是台灣人尋根溯源的原鄉.

【府城台南】 70901 台灣之門:鹿耳門

位於台南市安南區的「鹿耳門」並不是一個古城門、也不是一個像法國巴黎「凱旋門」那樣的地標建築物;它最初是用來指「台江內海」與「外海(台灣海峽)」連通的水道及其周圍地區。經過300多年來的發展,至今它仍只是個小漁村。嚴格來說,「鹿耳門」只是「鹿耳門溪」河道的出海口,但是由於它的地理位置因素,使它躍上歷史的天空。17世紀時,統領台灣的荷蘭人,在這地區附近建立了台灣島的第一個城市「熱蘭遮城」,文獻上記載了「鹿耳門Lacquymoye」這個口岸、明末鄭成功從這裡登陸台灣,驅逐了荷蘭人,在台灣成立第一個漢人政權、大清帝國施琅,又從這裡登陸擊敗明鄭,將台灣併入大清帝國的版圖。因此,位於掌控進出台灣水道咽喉位置的「鹿耳門」,就被稱為「府城天險」,在「大航海」時代是兵家必爭之地,更被近代史學家稱譽為「台灣之門」。

70901 020.jpg

[鹿耳門]在航海時代, 是進出台灣的主要水道, 稱為[府城天險]

70901 030.jpg

昔日的航道, 今天的沙洲 (鹿耳門溪出海口)

70901 040.JPG

雖然中國本位的史書上有提到海外有「夷州」、有「流求」,但是這些地名究竟是否真的指的就是「台灣」?恐怕沒有人敢打賭。一方面因為華夏大地的東邊海上一堆大小島嶼、另方面,從小就被媽媽教育成「膽敢跑去回水,回家皮繃緊一點」的漢民族,英雄豪傑只有「逐鹿中原」,沒有人「逐鹿大海」,誰都不想出師未捷身先死,在海上玩命。因此,炎黃世冑、東亞稱雄的大漢帝國、大隋王朝、大唐盛世誰都沒真正向這個島嶼拋出過關愛的眼神。即使17世紀「大航海」時代,肉麻當有趣的葡萄牙水手對著「大番薯」大呼「福爾摩沙(美麗之島)」,華夏大地上的「大明王朝」仍然在地圖上標示「東番」來稱呼這個島嶼。

70901 100.jpg

今天的[鹿耳門溪]

1602年,「大航海」時代的海上強權荷蘭,為了拓展海外貿易,整合了其國內的14家公司,合併成立了「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英語:United East India Company、荷蘭語:Ve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簡稱VOC)」,總部設於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荷蘭的「聯省會議」(類似國會),授權「VOC」擁有東起非洲「好望角」、西至南美洲「麥哲倫海峽」的壟斷權,允許「VOC」自行建置軍隊、鑄造貨幣、修築堡壘、宣戰媾和、結盟締約、司法審判等特權,形同是一個主權國家。

70901 200 VOC flag.png

荷蘭殖民帝國的[東印度公司United East India Company] 旗幟

70901 205 Batavia 1861.jpg

1860年代的巴達維亞 (今天的印尼雅加達)

70901 210 VOC fleet.jpg

17世紀大航海時代的荷蘭船團

70901 215 VOC coin 1735.jpg

荷蘭東印度公司(VOC) 於1735年發行的銅幣

1604年,「VOC」亞洲總部「Batavia巴達維亞(印尼雅加達)」,派出艦隊司令「韋布蘭Wybrand van Warwijck」張牙舞爪想拓展勢力範圍他們先向葡萄牙手中的澳門下毒手想趕走葡萄牙人坐享現成的生意機會和貿易網絡結果踢到鐵板以戰敗退出澳門心有不甘的艦隊於是轉往北向襲奪了「Piscadores(澎湖群島)」。地主國「大明王朝」派出福建都司沈有容率船隊前往「關注」因為澎湖從大元帝國開始就是中國的轄區。於是,荷蘭人只好問小明那我去大員」可不可以?「小明」皇帝不置可否,因為皇上認為「東番」那裡是個小不拉磯的海島、島上又住著語言不通的居民,為阻止你們這些紅毛番,朕已經吃緊的國庫還要花額外的軍事成本罷了罷了

於是荷蘭人撤離澎湖,幾乎未經兩棲登陸戰就入駐「大員(今台南市安平區)」,在那裡另築新巢,於1624年,在「大員」建立了「Orange奧倫治城(今「安平古堡」),稍後改名「Zeelandia熱蘭遮城」,還修建護城堡「Fort Utrecht烏特勒支堡」,做為統治中樞,開始進行在台灣長達38年的轉口貿易和殖民統治是台灣島第一個會寫字的政權。

70901 220 荷蘭大員.jpg

荷蘭人繪製的[大員(台灣台南)] 地圖

荷蘭人以大員長官為最高行政首長,總攬統治全島行政事務,另設有大員評議會,做為最高決策機構。因此「大員」等同是全臺灣島的代稱。荷蘭人在地圖上標示的「Taioan大員」,史學家認為是由台灣原住民西拉雅族「大灣社」的名稱音譯的結果,指的是今天台南市的安平區一帶。據說,當時的海水高潮時可逼近今天的台南市「西門路」附近,退潮後外海由北往南呈現11個較顯著的沙洲:「海翁線」、「加荖灣」、「隙仔」、「北線尾」、「大鯤鯓」、「二鯤鯓」直到「七鯤鯓」,這些沙洲與海岸線之間圍成一片潟湖內海(lagoon),被稱為「台江」。其中「北線尾」與「大鯤鯓」之間的水道最深,可容海船通過,是出入「台江」的主要水道,這便是「鹿耳門」。

70901 660.JPG

17世紀時的[台江內海]及[鹿耳門] (地圖左下方)

1644年,流寇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皇帝殉國,「大明王朝」幾乎玩完了,開始邊挨打、邊立新君,延續流亡政府。1645年,立於福州的「唐王」隆武帝,與鄭成功相談甚歡,賜姓朱,封為「延平郡王」,從此鄭成功就成為「國姓爺」。

1661年,「國姓爺」鄭成功決定出兵攻打台灣,做為反清復明的根據地。4月初,率舟師到達「鹿耳門」線外。當時,七個沙洲「鯤鯓」由於河川帶來的淤沙,已經連成一個與內陸相連的長條狀沙洲半島;主要的水路「鹿耳門」航道也淤塞。鄭成功的軍隊只能等到漲潮時,循著「鹿耳門溪」開進「台江內海」,在今天的「四草濕地」一帶,對荷蘭守軍展開奇襲、並在攻下內陸的攝政城「Provintia普羅民遮城(今赤崁樓)」之後,得以趁勝直撲位在半島前端的「熱蘭遮城」,一舉擊潰荷蘭人的「大員」殖民政權,並建立了台灣島上的第一個漢民族政權。從此,漢語文獻以「台灣」一詞取代「大員」,成為美麗寶島「福爾摩沙」的名字、荷蘭人的行政中樞「大員」則改名「安平」來紀念鄭成功的家鄉,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石井鄉。

70901 300.jpg

70901 305.JPG

70901 310.JPG

位於土城仔的[正統鹿耳門聖母廟]

70901 315.jpg

70901 320.jpg

70901 325.jpg

70901 330.jpg

70901 335.jpg

70901 340.JPG

70901 345.jpg

70901 350.jpg

1683813鄭成功的叛將施琅領著大清帝國的水師鹿耳門登陸台南,結束了大漢孤忠明鄭在台灣的經營,使台灣成為「大清帝國」康熙皇帝心中一塊〝不理也不棄〞的〝瘴癘之地〞。拖了9個月後,才心不甘情不願的派了陸師、水師各5營,每營千名老弱殘兵來台駐守、每3年輪調回福建換防。形同虛設的「國防」,造成台灣內亂(朱一貴、林爽文等事件)外患(日本人侵入)不斷,台灣人過盡了苦日子。

據清初文獻記載,「鹿耳門之名是因當地的沙汕「形如鹿耳,分列兩旁,中有港門,鎮鎖水口」而來在荷蘭時期,鹿耳門僅是隸屬於北線底下的小地名,為漁夫捕魚時暫時停留之處,也是漢人進行走私的地方。

康熙年間,鹿耳門正式開港,與福建廈門對航乾隆晚期,由於中部的鹿仔港(今彰化鹿港)於1784年開放與蚶江對渡北部的八里坌(今新北八里)於1788年開放與五虎門對渡,才使得鹿耳門不再是進出台灣的唯一口岸,它的重要性受到挑戰。1823年,灣裡溪(今曾文溪)在暴雨後改道於鹿耳門出海,泥沙淤積使鹿耳門成為一個廢棄的港口。

70901 400.JPG

跨越[鹿耳門溪]的新穎公路橋 (通往土城仔)

70901 415.jpg

通往[鹿耳門溪]出海口的公路修築在河堤上

70901 420.jpg

今日的[鹿耳門溪]河床

1871,「曾文溪溪水暴漲,沖毀了原始的鹿耳門天后宮」。在舊廟被沖毀之前,媽祖的神像已被信眾搶救出來這造成了在舊廟原址重建的土城正統鹿耳門聖母廟」、與新建大廟卻奉祀原始媽祖神像的後顯宮鹿耳門天后宮」,兩者間歷史共業的紛爭。

70901 405.jpg

[鹿耳門溪]旁的後顯宮媽祖廟

70901 410.jpg

-17」濱海公路在科學園區轉入鹿耳門天后宮的公路,是一條狹窄的產業道路,特別是通往「鹿耳門溪」出海口的那一小段,道路基本上是修築在河堤上。溪面上到處可看到養蚵的蚵架、以及零星的竹筏倚靠著堤岸邊。很明顯的,這裡的養蚵採收,與我先前在「台江內海」潟湖區看到的用船裝載很不一樣,這裡的養殖業者是以人工肩挑來運送,他們必須挑擔上下堤岸,十分辛苦。位於溪口附近的「四五堡漁港」,又稱為「四草漁港」。據說當地漁民主要是靠刺網捕撈,由於我經過的時段是午後的黃昏,除了一些釣客,我沒有看到任何漁業活動,是個非常靜謐的小漁港。

70901 425.jpg

鹿耳門溪上的養蚵產業

70901 430.jpg

70901 435.JPG

70901 525.JPG

70901 530.jpg

四草漁港

產業道路的終點是在「鎮門宮」的廟埕,堤岸上豎立著一塊巨石,面朝大海的方向鐫刻著「鹿耳門港」、朝向陸地的一側則刻著「府城天險」。由於「鹿耳門溪」的溪口曾經是南部大川「曾文溪」的出海口,但是在日據時代「曾文溪」已經改道,使「鹿耳門溪」成為一條沒有源頭的斷頭溪。眼看著出海口滄海已成桑田的沙洲,我很難想像這個水道在歷史的天空中,曾經是英雄亮劍的兵家必爭之地、也曾經是閩台對渡,漢族移民唐山過台灣的代表水道。手扶配劍的鄭成功塑像,在夕陽餘暉中特別彰顯出孤臣孽子的寂寞。

70901 500.jpg

70901 505.JPG

70901 510.JPG

70901 515.jpg

70901 520.JPG

70901 575.jpg

70901 580.JPG

70901 585.jpg

停車場邊的「鎮門宮」,是由在地的藝術家林中信老師設計,是一幢兩層樓的明式外觀建築、廟門採用唐門設計、屋頂使用玄天黑瓦,整幢建築融合了唐式和明式風格,質樸簡單的外觀與一般畫棟雕梁、燕尾飛揚的廟宇截然不同。一樓主殿供奉鄭成功、媽祖、註生娘娘及土地公;二樓為奉祀鄭成功母親田川氏的「慈恩堂」。

70901 570 鹿耳門溪出海口.JPG

70901 605 鄭成功登陸台灣地點.JPG

70901 535.jpg

70901 540.JPG

70901 545.jpg

70901 550.jpg

70901 555.jpg

70901 610 台灣之門 鎮門宮.jpg

明代建築外觀的[鎮門宮]

70901 615 明代建築風格 鎮門宮.JPG

70901 650.jpg

70901 655.JPG

70901 670.JPG

「鎮門宮」的門神彩繪更是一絕林中信老師認為,既然荷蘭人是被鄭成功打敗,因此理應由荷蘭人來服侍國姓爺,因此林老師故意將門神繪成西方人臉孔,並且以油畫的技法來彩繪,更多了些層次感十分獨特。忠厚可愛的台南鄉親信眾2005年時不但祭祀稟請國姓爺」賜封二位西洋門神官銜為「鹿耳門神」、並分別賜予漢語名字「鹿風」、「耳順」,還向有關單位為兩位門神申請歸化為中華民國國籍,恭請二神入籍台南市,期盼祂們「常駐鹿耳、永定府城」

70901 620 門神為洋人面孔.JPG

70901 625.JPG

70901 630.JPG

70901 635.JPG

70901 640.JPG

【讀行天下】

[鹿耳門鎮門宮]             (06) 284-1162

@ 台南市安南區媽祖宮一街345420(鹿耳門溪口)

70901 700.jpg

晨曦中的風城新竹

70901 705.jpg

台鐵[六家車站]

70901 710.jpg

高鐵新竹站

70901 715 府城台南.jpg

台南的門戶[高鐵台南站]

70901 720.jpg

70901 725.jpg

70901 730.jpg

70901 735 高鐵台南站.jpg

70901 740.jpg

70901 745.jpg

70901 750.jpg

70901 755.jpg

arrow
arrow

    趴趴虎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