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_010.jpg

【北京紀行】 086-1004  一塔湖圖話北大

191454日,中國北京發生了以青年學生為主的學生運動。以北京大學為主導的學生團體,主要是為抗議當時的「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未能捍衛國家利益,默視列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把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從而上街遊行抗議,要求「外爭主權(對抗列強侵權)、內除國賊(懲處媚日官員)」,史稱「五四運動」。

      1004_150.jpg           

由於長時間在美國擔任中文教育的義工,使我有機會從2004年起,有機會與北京大學的「對外漢語學院」交流,並數度拜訪北京大學,因而使我對這所與中國近代史有極大淵源的舉世著名大學,有更深的認識。特別是在恩師「北大」潘兆銘教授陪同導覽之下,讓我有機會深入「北大」的各個角落,去尋找久聞「一塔湖圖」的「北大」校園。

1004_100 潘教授.jpg

與恩師潘教授於[北大西門]

1004_160 華表.jpg

北大辦公樓 草坪上的華表為[圓明園]遺物

1004_140.jpg

大講堂 台灣連戰於[破冰之旅]在這裡發表演講 

1004_130.JPG

對外漢語教育學院

1004_110.jpg

1004_120 張院長.jpg

拜會張院長

所謂的「一塔」指的是「北大」校園中非常搶眼的『寶塔』。根據「北大人」『』告知,其實那座高聳的寶塔,只不過是校園裡的一座自來水供水塔,由於造型別緻才被遊客聯想太多成為「寶塔」。其次,「湖」指的是校園中央那個名稱叫『未名湖』的蓄水小湖;而「圖」則是指創辦於滿清政府時代、歷史悠久鼎鼎有名的「北大圖書館」。

1004_200 一塔.jpg

[博雅塔] 與 [未名湖] 是北大的重要地標

北京大學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創建於1898年。它是清末變法維新運動的產物,原名「京師大學堂」,辛亥革命後才改稱「北京大學」。 

天子腳下的「京師大學堂」,是所改革舊式科舉制度,制定新學制章程而成立的學府。根據189873,光緒皇帝批准總理衙門所稟報的《奏擬京師大學堂章程》,其中第一章總綱第一節說:『京師大學堂為各省之表率,萬國所瞻仰,規模當極宏遠,條理當極詳密,不可因陋就簡,有失首善體制』。第二節又說『….京師既設大學堂,則各省學堂皆當歸大學堂統轄一氣呵成,一切章程、功課,皆當遵依此次所定,務使脈絡貫注,綱舉目張』。可見,「京師大學堂」成立之初,擔負行使雙重功能:它既是全國最高學府,又是國家最高教育的行政機關,負責統轄各省的學堂。

<<章程>>由梁啟超代為起草,開辦經費為35萬兩,常年費用20萬兩。成立迄今雖只有一百多年的的「北大」,隨著中國近代史的戰亂不斷,使它遭受到艱難坎坷的發展過程。然而,他對近代中國的影響,無論是愛國教育、民主風氣、自由思想,各方面都表現了中國高等教育「領頭羊」的角色,做出重大貢獻。 

回顧「京師大學堂(北大)」的發展歷程:

18981231,大學堂開學﹐『學生不足百人、講舍不足百間』,課程設詩、書、易、禮四堂和春秋兩堂。1899年,學生人數增加到200人,另設史學、地理、政治三堂。學程安排方面,上午學經史,下午學科學,學生對這種教學內容的安排非常不滿意。

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京師大學堂」停辦,校園被俄、德侵略軍盤據破壞。

1902年,清廷恢復「京師大學堂」,成立「仕學館」培養官僚,及「師範館」培養師資。

同時頒布了<<欽定學堂章程>>,是中國第一個由政府頒布小學到大學的學制系統規定。

1905年,滿清朝廷成立「學部」,掌管中央教育行政,「京師大學堂」成為單純高等學府。

1907331,「京師大學堂」培養的第一批學生,於「師範館」舉行畢業典禮。

「師範館」於1923年獨立成為「北京師範大學」。

 

191211,中華民國建立。53日「國民政府教育部」頒令,將「京師大學堂」改稱為「北京大學校(北大)」,並任命畢業於英國「皇家海軍學院Royal Naval College, Greenwich, England」的嚴復(1854 - 1921)為首任校長。

191612月,蔡元培接任「北大」校長。他開始實施教授治校、調整學科結構、創辦研究所、首創招收女生、開辦學術刊物、禮聘外國學者任教、輔導學生成立社團、提倡「美德智體」四育,將「北大」引領走向現代化的全科大學。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戰敗。1919年,戰勝國英、美、法、義、日等國,在巴黎召開「巴黎和會」,中國作為戰勝的「協約國」陣線27國之ㄧ,參加了這次會議。在會議中,中國提出「從德國手中收回山東」的主權要求。但這項原本是合理的要求,卻被列強拒絕。列強決定把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交給日本,並強迫中國代表團簽字接受這個安排。消息傳回國內,舉國激憤。 

191954日,以「北大」為領導的10幾所在北平的大專院校,學生共3000餘人,齊集於北京「天安門」舉行示威,爆發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的學生運動,「五四運動」。由「北大」學生傅斯年(1896 - 1950,山東聊城人,曾任台灣大學校長),擔任「五四」學生遊行隊伍總指揮。遊行途中散發了一萬多份,由「北大」學生羅家倫(1897 - 1969,浙江紹興人,曾任「清華」、「中央大學」校長),起草的<<北京全體學界宣言>>,要求當時的「中華民國北洋政府」能夠『外爭主權、內除國賊』。憤怒的學生們衝進賣國賊曹汝霖的家裡,痛打了正在曹家的駐日公使章宗祥,並放火燒了曹宅。

1004_640 天安門廣場.jpg

天安門廣場

1004_650 瀟瀟.jpg

與瀟瀟於[天安門]廣場

北洋政府派軍警鎮壓,逮捕了32名學生,其中20人是「北大」學生。在「五四」當晚,「北大」學生在「三院禮堂」開會,決定成立「北京大學學生幹事會」,來加強對運動的組織領導。當時的「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曾到會致詞,表示同情學生們的愛國行動,並承諾自己將會『盡營救學生之責』,此事被過氣的「前校長」嚴復指稱為『不識時務』。

1004_620 北大五四廣場.jpg

北大校園內之[五四紀念廣場]

55,「北大」約同其他在北京的高校學生開始進行罷課。56日,蔡元培校長到北洋政府的「警察廳」,以身家作保要求釋放學生。57日,北洋政府迫於社會輿論,開始釋放學生。58日,北洋政府惱羞成怒,查辦蔡元培校長,蔡被迫辭去「北大」校長職位。自此,激起了全國人民更大的憤怒,在山東、天津、上海,都有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來表達支持學生的愛國行動。

北洋政府終於聽到人民的聲音,在611日,撤除了曹汝霖、陸宗舆、章宗祥的職務,釋放被捕千餘學生。628日,中國代表團拒絕在條約上簽字,學生愛國運動才告落幕。

我到「北大」參訪時,曾經特地到古典中式建築的「對外漢語學院」入口旁,去小山丘下瞻仰這位哲人的紀念銅像,看到「北大」學生穿著學士袍,與他們永遠的前校長合影。

1004_610.jpg

北大畢業生與永遠的前校長蔡元培合影

1004_600 蔡元培校長銅像.JPG

「五四運動」不僅是從外交出發的學生愛國運動,更重要的是孕育這運動的「北大」,在「五四運動」前,就已經孕育了民主和科學的精神,這種新文化、新思想,從「五四」之後,開始以「北大」為中心,在學術界迅速傳播出去,造成新的政治思想開始萌芽。

1920s年代,「北大」在李大釗鼓吹下,成為傳播馬克思主義和創建中國共產黨的基地。抗日戰爭爆發後,北大、清華、南開等大學南遷到長沙,共同組成「臨時大學」,稍後遷到昆明,組成「西南聯大」。「北大」校長蔣夢麟、「清華」校長梅貽奇、「南開」校長張伯苓,都是當代中國教育界菁英。直到抗戰勝利後,「西南聯大」的三校才分別復員,「北大」遷回北平原址,迄今沒有變。 

始建於1898年的「北大圖書舘」,前身是「京師大學堂藏書樓」,它是中國最早的大學圖書館。1900年,焚毀於野蠻的「八國聯軍」;1902年重建;1905年改稱「圖書館」。

現址的新館建築於1998年落成,總面積50萬平方公尺,館藏文獻450萬冊,中外期刊7000種,線裝古書150萬冊。其中善本書稀世珍品15,000種共約16萬冊,是目前亞洲最大的大學圖書館,也是中國「文理文獻」和「醫學文獻」的中心。

1004_400 圖.JPG 

北京大學本來是個學術殿堂,不是個觀光景點。但是,由於它在中國近代史上的貢獻和重要地位,加上校園內林木蒼鬱,以及校舍建築古典優美,使得座落在北京「海淀區」的「北大」校園,成為中外遊客朝聖的勝地。200012月落成的「校史舘」,展出的校史文物,不僅是「北大人」的驕傲,也是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的見證。他們的「對外漢語學院」以及[北大出版社」,在目前「漢語熱」中,更肩負著對全球漢語教學的燈塔地位。

1004_500 林毅夫擔任所長.JPG

從小金門叛逃的林毅夫 在[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擔任所長

1004_510 全景.JPG

[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全景

1004_630 活動中心.JPG

北大學生活動中心 

★【讀行天下】

[北京大學] 經過或到達的公交車:209路、333路;站名:「北大西門」

建議參觀路線:北大西門à辦公樓小廣場à考古藝術館à紅湖建築群à鏡春園、

朗潤園、致福軒à第一體育舘à博雅塔à未名湖à臨湖軒à鐘亭à蔡元培銅像à

六院、靜園草皮à圖書館à大講堂à燕南園à北大南門(海淀路) 往中關村購物街。

若從北大東門出去,向左轉往北直走,可順便參觀清華大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趴趴虎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