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01 910.JPG

"Rather Burn Out Than Rust Out" (by Dr. George MacKay )

【虎爪淡水】25101 馬偕.醫舘.禮拜堂

2013821日,「潭美」颱風侵襲台灣。由於正逢農歷十五滿潮,因此濱海的淡水需要嚴防海水倒灌。一向「羶色腥Sensational(煽情)的台灣電視媒體,頻頻以跑馬燈的方式,在新聞報導或其他節目中插入「淡水淹水」的畫面。外景記者以尖銳的高嗓門、急促語調嘶喊著『淡水河水位高過河岸,渡船頭旁知名的馬偕銅像,遭河水不斷拍擊,下半身遭河水漫過,浸在水中…』。言下之意似乎「淡水」這下完蛋啦,要成水鄉澤國變「鹹水」啦!我有股打電話到電視台去提醒外景記者的衝動:『港口內所有的船隻的下半身也淹在水裡』。電視台把馬偕銅像下半身拍成淹在水裡,根本是「莊孝維」唬弄觀眾,因為那尊河邊的馬偕銅像根本是跪姿,『下半身遭河水漫過』有那麼嚴重嗎?

25101 100 登陸.jpg   

淡水渡船頭[馬偕登陸處]

清國的咸豐皇帝,也許是個品學兼優的好人,但是在歷史的定位中卻證明他只是個腦殘的領導人,該做政策性抉擇時,他卻總是以「自我感覺良好」無知頑固的誤判情勢。

在「鴉片戰爭」之後,與清國簽訂「南京條約」而獲得五口通商的英國,發現中國社會自給自足的經濟型態,只靠五個已開放的通商口岸,實無法消化英國工業革命後機械化量產的商品,於是在1854年要求清國修改條約,增加通商口岸。咸豐沒有透過積極的外交來穩固國家尊嚴與利益,反而嫌麻煩,不願花心思好好談判,終於導致「英法聯軍」於1857年攻陷廣州,逼近天津,因而在1858年與英、法、俄、美簽訂<<天津條約>>,清國答應開放台南、淡水等十個通商口岸,並允許洋人可以在清國境內遊歷及傳教。 

好不容易眾臣們才搞定英法兩國停戰撤軍,咸豐卻賞臣子們一記耳光,執意要廢除已經喬好的條約內容。這情形與「洪仲丘事件」中,群眾走上街頭抗爭,文官「國防部長」公開向群眾答應所求,平熄眾怒,幾小時之後卻被老板廢除並拔位,似乎同出一轍。

透過外交談妥的協議,1859年,英法代表前來清國,準備赴首都晉見最高層的領導人。結果,咸豐在府內隨口一句「不想見他們」就準備搪塞混過去。搞得豬頭的內閣長官們只好揣摩上意,提出「擊退外夷」的高調。決定派出馬背上長大的蒙古名將僧格林沁,去對付海上來的敵人。這和叫開飛機的部長去管開戰車的米蟲們所捅出的簍子,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戰火再啟,僧格林沁的蒙古草原雄獅騎兵團,立即在英法聯軍的槍礮下全軍覆沒。腦殘的咸豐帶著老婆慈禧,慌張逃往承德熱河的行宮,結果造成了感覺自己受騙的英法聯軍,一怒之下火燒「圓明園」,並在1860年與清國簽訂<<北京條約>> 

淡水的古名稱叫「滬尾」,是台灣原住民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故土。17世紀時,曾先後被大航海時代霸權的西班牙(1628)和荷蘭(1642)入侵佔領。明末清初,漢族墾民大量移入,形成港埠。在清國與英、法簽訂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開放淡水成為國際通商口岸,也成為洋人合法的宣教區。當時淡水的洋行林立,從事樟腦和茶葉貿易。1888年時,淡水港埠的貿易額約佔全台灣的74.9%,是淡水經貿的最高峰黃金時期Good Old Days

其後由於「清法戰爭」時,法國除了主攻窩囊的清國,也順便攻打台灣以奪得戰略物資煤炭,做為其戰艦船隊輪船的燃料,這使得鄰近煤礦場的基隆港,在戰爭結束後的經貿地位興起。而淡水港則因為河道天然淤塞,加上戰爭時,清國守軍以沉石堵塞淡水河道,來阻止法國艦隊從水上攻擊,結果造成淡水港的國際航運通商地位日趨沒落,風華不再。

近年來,在地方人士的自覺努力之下,新北市政府協助包裝,淡水以豐富的文化資產,成為浴火重生後的鳳凰,展現旅遊重鎮的光華。

 25101 200.JPG

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北部教區的拓荒者,馬偕牧師Rev. George Leslie Mackay 1844 - 1901),出生於加拿大東部偏遠小鎮牛津鎮(Oxford, Canada)的蘇格蘭裔家庭。曾先後在加拿大的多倫多諾克斯神學院(Knox College, Toronto)、美國賓州普林斯頓大學神學院(Princeton University Seminary)就讀。18716月,馬偕獲加拿大長老教會總理的批准到中國傳教。他經由日本、香港、廣州、汕頭,於18711229日從廈門抵達打狗港(高雄),在那裡他習得英國長老教會的工作方法,也學會了閩南語和少許漢字。187239日下午3時,馬偕搭乘「海龍號」客輪抵達「滬尾港(淡水)」,展開了他這一輩子精彩的佈道宣教生涯,下船地點就在今天淡水郵局後面的「渡船頭」水岸邊。

25101 105.JPG  

 25101 140.JPG 25101 150.JPG

25101 190.JPG

25101 225.JPG

25101 205.JPG

25101 230.JPG                          

新北市政府為打破威權神話時代氾濫成災的「蔣公銅像」,鼓勵地方塑造鄉梓菁英銅像來取代。於是淡水地方人士公推親土愛民的馬偕牧師為代表,藉以緬懷他在淡水走過的歷史腳印,和鄉土情感。20071227日,馬偕銅像落成,它是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王志文教授的作品。銅像呈現馬偕跪在一艘小舟前感恩禱告,在小舟中放著一本聖經和一個醫療箱,代表了福音和醫療,這正是馬偕帶給淡水和台灣的理想與實賤。

25101 110 老街.jpg 

淡水老街上的馬上偕銅像

馬偕登陸淡水之後,在今天「馬偕街24號」後方,租得一間民房做為棲身處所,展開傳教工作。1872414日,馬偕開始設立「淡水教會」,同步開始醫療佈道,他的家既是宣教佈道的「禮拜堂」,也是行醫濟世的診所。第二年才另租民房做為新的禮拜堂。 

25101 300.JPG

25101 285.JPG

25101 210.JPG

25101 215.JPG

馬偕本身雖不是醫科的畢業生,但是這位文憑上屬於「密醫」的馬偕醫師(Dr. Mackay),他的仁心仁術卻遠近馳名。他不僅為民眾拔牙,還免費發放治療瘧疾特效藥金雞納霜,給飽受瘧疾之苦的台灣人。由於病人太多,馬偕只好於1873年另外再租民房,馬偕街八號現址,做為專用的「醫舘」。

1878年,有位葡萄牙水手死於「醫舘」內,經解剖屍體,在往生者的肺部發現「肺蛭蟲」。簡陋的設備,居然能有世界性的第一次發現,淡水的小「醫舘」一時轟動世界杏林萬教。

25101 280.JPG

25101 260.JPG

25101 262.JPG

25101 264.jpg

捕捉

1879年,居住在美國俄亥俄州底特律市(Detroit, Ohio)有位同姓的「馬偕夫人」,捐贈美金$3000元給淡水的「馬偕醫師」,贊助他在台灣佈道行醫的善行。於是「馬偕醫師」便以捐款中的$2500元,興辦台灣的第一家西醫醫院。1880年,新「醫舘」落成啟用,命名為「滬尾馬偕醫舘」用來紀念這位捐款夫人的先夫「馬偕船長Captain Mackay」。

25101 520.JPG

25101 560.JPG 

25101 510.JPG

1884年「清法戰爭」中,「滬尾馬偕醫舘」救助許多在「滬尾保衛戰」中清軍傷患官兵,當時任欽差大臣的劉銘傳,特派提督孫開華到「醫舘」致謝,並致贈賞銀給「醫舘」。這座外觀樸實的「馬偕醫舘」建築物,至今仍然屹立在「淡水禮拜堂」東側,它的醫療服務已經發展成全台灣聞名的「馬偕醫院」系統,在台北、新竹等地都有門診醫療園區。

25101 530.JPG

1875年,馬偕牧師向大地主陳阿順買下今天「淡水教會」的地皮,約在1890年才翻修其上的醫生宿舍做為禮拜堂。據說「馬偕牧師」帶領學生旅行佈道時,每到一處,不管是在空地上或是廟宇前的台階上,這位被好奇民眾暱稱為「黑鬚蕃」的馬偕牧師,都會先高唱一兩首聖詩,其次替民眾拔牙,最後才開始佈道。根據非正式統計,馬偕在台灣佈道行醫的二十多年中,親手拔掉台灣人兩萬一千顆以上的牙齒。

25101 500.JPG 

馬偕於1878527日,娶了住在五股鄉的台灣女子張聰明為妻,育有二女一子,從此馬偕成了台灣女婿,也使他更深愛台灣這個新故鄉。在加拿大牛津鎮鄉親的資助下,馬偕於1880年,在淡水成立了「牛津學堂」,是台灣第一所西式教育的新學堂;同時,他還成立了台灣第一所女子學校,「淡水女學堂」。這兩所學堂,發展成現在的淡江中學和真理大學。從踏上台灣這塊土地開始,馬偕只花了不到十年的時間,就確立了長老教會將佈道、醫療、和教育,三者合一的傳教使命。近三十年的傳教生涯,馬偕在北台灣共設立了六十多所教會。190162日,馬偕因喉癌病逝淡水寓所,長眠於淡水馬偕墓園,他的生平也成為淡水歷史文化的一部份。

25101 550.JPG 

應加拿大鄉親要求分享佈道經歷,馬偕於1895年出版了自傳,<<來自遙遠的福爾摩沙:島國、人民、和宣教From Far FormosaThe Island, Its People and Mission>>

馬偕在開宗明義的卷首寫道:『那遙遠的福爾摩沙,是我堅心摯愛的所在。在那裡,我曾度過最精華的歲月;在那裡,是我生活關注的中心』。這本書由台灣的「前衛出版社」於2007年出版由林晚生翻譯的中文版本,書名叫<<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ISBN#9789-5780-1526-5)

曾有日本遊客到淡水旅遊時,驚訝於這個美麗的歷史港埠,竟然和一位外國人有如此濃醇的情誼,因而賦詩讚嘆道:『面海依山小市街,溶溶江水繞庭階;歐風向日開文化,到處人猶說馬偕』。

25101 120.JPG

25101 420.JPG

馬偕創辦了「淡水教會」,也買下了地皮,但是他卻來不及看到精緻的「禮拜堂」啟用。19155月,「淡水教會」建立了第一代的新禮拜堂,它是一幢白色的建築物。為慶祝「淡水教會」設教60週年,他們決定重建禮拜堂,由馬偕牧師的兒子小馬偕牧師親自設計與監工,於19321118日破土開工,19331128日竣工獻堂。基本上就是今天我們所見到的「禮拜堂」外觀:仿哥德式建築、外牆以清水磚砌成變化有序的壁面、柱頭以小帽尖裝飾、入口的右手邊有一高聳的鐘塔。

25101 265.JPG

25101 900.JPG

25101 240.JPG

25101 224.JPG

1986年翻修屋頂時,窗戶上也更換上華麗的彩色玻璃,分別是正面入口上方的「三位一體Trinity」、鐘樓上的「五餅二魚」和「歌斯曼尼禱告者Prayer in Gethsemane」。這些耀眼的窗戶,搭配在古典美的建築物,使得座落在小山坡上的「淡水教會禮拜堂」更加突出,成為拍婚紗照者、或是畫家們寫生時的最愛。201382日旅遊、20141020日修訂)

25101 255 五餅二魚.jpg

25101 270.JPG

25101 220.JPG

25101 245.JPG

25101 410.JPG

25101 400.JPG

讀行天下

l  [馬偕登陸處]銅像位於「淡水郵局」後面的淡水河邊。

l  [淡水禮拜堂] 位於「淡水老街」(地圖上用「中正路」狗腿名字)與「馬偕街」交口。

l  [馬偕醫舘] 位於[淡水禮拜堂]旁邊。

arrow
arrow

    趴趴虎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