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02 900

洋行是統治者戰敗的恥辱, 卻是百姓擺脫封建, 接觸現代文明的窗口。 

【虎爪淡水】25102  淡水老洋行

北台灣的滬尾(淡水的古名)曾經是台灣與世界接觸的門戶。18世紀以來,由於西方列強積極在東亞地區佈建貿易網絡,位於海運要衝的滬尾成為西方商家設立據點的重要口岸,這些由洋人設立來操作國際貿易的商行,就叫做「洋行」。他們是台灣農業產品樟腦、茶葉的出口商,也是台灣民生用品的進口商,甚至是航海交通運輸的供應商。

25102 100                       

滿清道光以降,台灣地區從南到北有三個重要的港埠:「一府(台南安平)、二鹿(彰化鹿港)、三艋舺(淡水河流域)」。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三艋舺」,它並不是狹隘的「萬華」一地,而是整條淡水河沿岸包括艋舺(萬華區)、大稻埕(大同區)、官豆(關渡區)、滬尾(新北市淡水區),甚至逆流而上可以上溯到大嵙崁(桃園縣大溪鎮)。

25102 150 

25102 145

1840年,清國與英國的「鴉片戰爭」,清國戰敗,簽訂<南京條約>,使香港成為鷹英國殖民地。許多英國人到香港來尋求商機與發展,原本在造船廠擔任船舶鐘錶工的蘇格蘭人林柏(Douglas Lapraik 1818-1869)亦是其中一人。預期歐亞航線的需求,林柏尋求德記洋行、怡和洋行、和汽船公司集資,創辦了「道格拉斯汽船公司Douglas Steamship Co., DSC」,從事香港-汕頭-廈門-福州之間的航運,目標是延伸至台灣開闢定期航線。

公司於1860年成立於香港,在港口區購置大片土地做為船隊運補與維修的基地,被業界稱為「道格拉斯堡Douglas Castle」,今天成為香港大學校園的一部份。

林柏於1866年退休,繼承者為了紀念他草創DSC公司的艱辛,以他的名字成立了一家貿易公司,叫「得忌利士洋行Douglas Lapraik & Co., DLC」。稍後,DSC由各洋行持股增資,擴大為「道格拉斯汽船股份有限公司Douglas Steamship Co. Ltd.」,DLC是最大的股東。

25102 130 

18571229日,由5500人組成的「英法聯軍」攻陷大清帝國的廣州,活逮總督葉名琛。腦殘的中央領導人舉棋不定,搞得執行政令的官僚不知該如何是好。承平時期換頂帽子,將官員「調職」薪水照給就沒事;但是可憐的「葉總督」卻啥事都[]不了,因為他的主子啥事都「管定了」,卻又不吭聲沒給指令,弄得葉名琛只能「不戰、不和、不守、不走、不降、不死」,最後在印度的禁閉室絕食而死,不是被獄卒「操」死。

隔年1月,「英法聯軍」依「鴉片戰爭」的路徑北上,準備到北京「走上街頭」。腦殘的清政府反應還是老套:派出高文憑卻無能,且未被充分授權的大學士去談和求降。加上「最高領導人」咸豐無知的「自我感覺良好」錯估情勢,結果造成一場戰爭訂兩個和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給了敵方加碼的讓利與賠款。 

1860年,依照條約規定,台灣的「滬尾港」正式開港,允許西方蠻夷之邦進入。英國人搶先前來在滬尾設置領事舘。當年的「滬尾港」包括淡水河沿岸各地,主要商業區在大稻埕和艋舺。由於洋人在風俗生活習慣方面,都與當時漢人極不相同,為了避免紛爭,於是在漢人為主的市街之外的滬尾「烽火段」,設置專供外僑使用的「居留地」。今天的「淡水老街」末段渡船頭、淡水郵局、淡水警分局、淡水戶政事務所一帶,在當年都屬於重要的外僑「居留地」。這和上海的「租界」完全不同:「居留地」中,我方擁有完整的司法和行政管轄權,洋人只是來「客居」過小日子。然而「租界」卻是乞丐趕走廟公,洋人從我們的國土挖去一塊,竊佔為王,關起門來過他們自己國中之外國的鳥日子。

25102 330

25102 400

在滬尾「居留地」的外國官吏、傳教士、洋行商人,在「大清律例」規範之下,他們可以旅遊居住、進行貿易、租賃家屋,還可租借土地、建造倉庫、創辦公司、成立教堂、興辦醫院,甚至規劃墓園。 

因此,在滬尾的洋人逐步設立領事舘、洋行、教堂,形成一個獨立的政治、經濟、及宗教生活圈,影響所及使得漢人的商業主力本來在郊商、或船頭行,逐漸轉移到洋行。而外商洋行除了擁有雄厚的資本、先進的交通運輸與通訊設備、管理嚴密的商業組織,更持有從滿清政府手中奪取得來的特權優勢,所以洋行輕而易舉的操控了19世紀末期台灣的進出口貿易。

25102 440

25102 125

當時在北台灣重要的「五大洋行」包括:

(1)     怡和洋行 Jardine Matheson & Co.

成立於1832年,原建築物設立於大稻埕(現已拆毀)。他們在印度設有鴉片產銷公司,是許多中小型洋行的母行(主要持股者),操控華洋貿易。

(2)     德記洋行 Tait & Co.

1850年成立於廈門;1867年從滬尾港運台灣茶到澳門試銷,甚為成功,於是在1868年在大稻埕設立茶工廠,精製烏龍茶。1869年,將台灣烏龍茶直銷美國,大受歡迎,於是在滬尾設立「德記洋行」分行。可惜在滬尾的該分行目前被拆得只剩一扇牆,孤立在「國稅局稽徵處」旁(中正路199號)。

(3)     美利士洋行 Milisch & Co.

1865年,德國人James Milisch在滬尾創設,做為「怡和」在北台灣的代理商,從事進口鴉片、出口樟腦。曾欲經銷煤炭和茶葉,但無成效,於1870年倒閉。

(4)     寶順洋行Dodd & Co.

1866年,蘇格蘭人陶德(John Dodd)在滬尾設立。陶德原擔任英商「甸德洋行Dent & Co.」駐廈門代表。在大稻埕的買辦(agent)李春生協助下,從福建安溪引進包種茶種,並貸款給茶農鼓勵試植。1867年,運到澳門試銷,售價極好。於是積極種植並外銷,打開台灣包種茶的世界市場。

(5)     和記洋行 Boyd & Co.

1867年,英商柯利格(Robert Craig)在滬尾創辦,1872年到大稻埕設辦公室。居住在大稻埕的李春生(1838-1924),年輕時就進入「和記」工作。因為聰明伶俐、勤勉好學、精通英語和商務,深受器重,是當代著名的買辦。

25102 450

傳統上台灣海峽兩岸間的交通運輸工具都是使用中式帆船,稱為「戎克船(Junk)」。這種人貨雙用的帆船主要動力靠船員操作風帆,航行在颱風頻繁、洋流複雜的跨海峽航程中,極為危險,因此渡過台灣海峽被先民們視為生死未卜的「黑水溝」。

25102 420

「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簽訂之後,擁有船隻的「得忌利士洋行DLC」於1871年進駐滬尾成立分公司,使用排水量277噸的小型汽船「海龍號」,開闢了香港-汕頭-廈門-安平-滬尾的定期航線,每兩週一班往返。該公司深入調查水文,針對台灣落後的港口工程,特別製造吃水線較淺的船隻進出台灣港口。根據史料換算,從香港到滬尾的船資大約是每位乘客$45美元、貨物每噸$7元,在當時是非常昂貴的價錢,但是仍然深受歡迎,因為他們的服務品質和獨門專賣。現代技術和企業經營的模式,完全顛覆傳統戎克船靠天吃飯的航海,台灣海運幾乎由該公司壟斷,獲利甚豐還甚獲好評,正是名利雙收。

25102 430

25102 410

滬尾DLC的命運也和台灣的歷史也牢牢的綁在一起:

(1)     將西方教育、醫療引進台灣的馬偕醫師,187239日,就是搭乘該公司的定期汽船「海龍號」,從安平抵達滬尾。

(2)     1884年,清國和法國之間因為越南轄屬問題引發戰爭。雖然法國知道台灣難攻易守,但是因為法國覬覦北台灣豐富的煤礦(當年汽船重要的燃料),因而決定進攻台灣。當年法國軍艦因為基隆的商民拒絕販賣燃煤,只好轉而向滬尾的英商DLC洽購。沒想到DLC以「存煤不多」也拒絕出售,法國軍艦憤然離去。激發台灣人「反西仔」(反法蘭西)熱情,後來在滬尾打出漂亮的擊敗法軍戰役。

(3)     1894年,清日「甲午戰爭」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1895523日,鬧劇式的「台灣民主國」上演,唐景崧、丘逢甲、劉永福等人沐猴而冠,分別當上「總統」、「副總統」、「警備總司令」。然而,日軍於528日在澳底的鹽寮海灘登陸後,這三人便分別棄職潛逃。64日,「總統」唐景崧從滬尾搭乘DLC的輪船逃回廈門。日軍於614日進入台北城。

25102 135 

或許是天意的報應,DLC協助「台灣民主國總統」遺棄台灣人潛逃大陸後,烏雲也悄悄的盯上DLC。日本在台灣的殖民政府,為了打破DLC獨霸台灣海運的局面,在台北市的「台灣總督府」於18964月,命令日本大阪商船株式會社開航「基隆-神戶」線,由官方補助6萬日圓,使用1521噸的「須磨丸」、1354噸的「明石丸」、1075噸的「舞鶴丸」,每月三班定期航線,是為「命令航線Designated Route」模式的暖身開始。

1899327日,「台灣總督府」發佈<命令航路書>,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受命,開辦由台灣通往清國各口岸的定期航線,全由政府資金補助。此舉徹底進入DLC的勢力範圍,瓦解DLC的利益金雞母,迫使DLC1902年完全撤出台灣航線。

25102 115 

英商「得忌利士洋行, DLC」在滬尾的商行建築,座落在「淡水老街」末段,原來稱為「烽火段」的滬尾「渡船頭」,位於今天「淡水戶政事務所」對面。兩棟木造建築物:前棟稱「第一檢查場」、後棟稱「輸入品倉庫」。由於它是輪船公司,所以在港口碼頭區還擁有廣大地產,以供停泊各種大小船隻。1914年,日本殖民政府進行碼頭區整建,DLC的整體土地被編入總督府官有財產。1921年,日本殖民政府將該地段做為官舍和官廳用地,陸續興建郡役所,原來的「檢查場」和「倉庫」交由憲兵隊入駐。蔣介石被踢出大陸後,繼續由軍方霸佔這些歷史建築物,古蹟因禍得福逃過開發拆毀,保存至今。

25102 210

25102 300

2008年,新北市政府推動「打造淡水藝術大街」,「得忌利士洋行」的原建築物被列入工程範圍。經過新北市政治文化局,投入3年多時間進行建築物修繕加固,這幢具有140多年的古建築終於重新啟用,風華再現。

25102 320

25102 110

25102 310

25102 105

25102 120

為了讓大眾親睹老建築的歲月痕跡,瞭解「得忌利士洋行」的時代功能與歷史意義,淡水區功所特地在前棟「第一檢查場」設立永久性展覽館,舉辦不同主題特展,讓民眾得以探索曾經發生在這個小鎮的故事。 (201482日旅遊、20141025日修訂) 

【後記】

170多年前的「天朝」大清帝國擁有土地1140萬平方公里,當時近四億人口;相對的,大英帝國擁有243, 610平方公里,(2001年)人口6240萬,清國統治的人口和幅員都是英國的數十倍。就軍事而言,滿清八旗號稱擁有八十八萬大軍,相對英國皇家的遠征軍夯不啷噹只動員兩萬人。但是一場1840年開打的「鴉片戰爭」,大清帝國「天朝」神威輕易瓦解,幾場戰役敗陣下來,就屈服於「日不落國」,在1842年被迫簽訂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我不願用「喪權辱國」來形容,因為我不屬於愛新覺羅家族的「清國人」,我寧可說:這是中華民族用悲愴的方式,走上了世界的舞台。 

鴉片戰爭被打敗了,並不可恥,因為我們「技」不如人,包括科技與戰技。而真正可恥的是不知恥。愛新覺羅家族並沒有因為這次戰敗而「知恥近乎勇」,反而罷黜林則徐,它的最高領導人依舊「自我感覺良好」。終於導致接連上演的「英法聯軍」、「清法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敗仗連續劇,最後「辛亥革命」,滿清皇朝徹底玩完瓦解啦!

當年的八旗軍是以剽悍聞名,久待紫禁城戰鬥力竟低落到如此田地。姑且不論戰鬥力,為了供養這群數量龐大且已腐化的「國軍」,清政府就需耗費二千萬兩銀子。 

鑑古知今,在「大陸軍」思維下的台灣國防設計,陸軍人數是三軍中人數最多的兵種。如果部隊的領導統御紕漏連連如同裝甲兵542旅和269旅,我們很懷疑他們衛戍台灣的能力。這些出紕漏的將領只是換個辦公室,毫無責任歸屬懲戒,依舊尸位素餐坐領高薪和終生俸。養著大批米蟲的國防預算,是否會對國防建軍造成經費分配的排擠作用? 

老是緬懷漢唐盛世沉醉老祖宗的光環,是中華民族走不出百年屈辱的陰影。如果我們對匪律兵這種對手,都只能揮空拳頭高聲吶喊「道歉、懲凶、賠款、談海權」,卻展現不出我們的「決心」、如果我們的部隊都像陸軍542旅那樣軍紀蕩然無存,軍官玩權建構軍中的黑社會,那麼台灣的「國軍弟兄」就準備好再打一場屈辱的鴉片戰爭吧!

25102 200徳記 

如果掌管衛生食品藥物, 替國民食安健康把關的所謂[中華民國行政院衛生福利部]

沒有能力盡到職責, 需要靠派出所的警察ㄅㄟ ㄅㄟ來抓黑心商人, 靠所謂的"食安辦公室"

來取締食安問題商品. 我們還需要[衛福部]幹啥? 如果冷氣房裡領高薪的[衛福部]官爺們

尸位素餐, 就像淡水這道老洋行建築留下當年偷工減料建高牆的填塞廢磚頭, 乾脆就把它

給廢了, 依照[航空警察]和[鐵路警察]的法制, 成立名正言順的[食安特警隊], 也許更能

保護台灣人的食品安全. 指責黑心商人葬送台灣[美食王國]的聲譽的同時, 過去幾年

未盡職責的[衛福部], 難道換個部長就可以換回因為[衛福部]的失職造成台灣人的食安傷害嗎?

諷刺的是幾個月前揮舞拳頭, 壓迫米粉湯小商人將米粉改名字的[食品檢查戰隊]現在都

消聲匿跡到那去啦? 發現[頂新]大鱸鰻, 不比米粉湯小商人好欺負, 都躲起來了是嗎?

當初強迫米粉改名字, 根本就是博士治國下愚蠢錯誤的擾民暴政, 老天爺給[衛福部]的報應真快.

 

讀行天下

l  [淡水得忌利士洋行] (02) 2629-9522 @ 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淡水老街)316

開放時間:Mon-Fri 09:30 – 17:00 Sat, Sun 09:30 – 18:00 (每月第一個週一休舘)

搭乘MRT台北捷運至「淡水站」下車後,可以步行逛「淡水老街」走過來;

或是搭乘「古蹟遊園公車」#836 公車#-26,在「小白宮站」下車。

arrow
arrow

    趴趴虎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