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市是台灣第一個建置城牆和城門的城鎮, 古名[諸羅]
【諸羅山紀】 60001 諸羅城的故事
嘉義市的古名稱叫「諸羅城」,時間上是台灣地區僅次於「府城台南」的歷史悠久名城,但是,它卻是台灣歷史上第一個建置城牆和城門的城市。
1704年(康熙43年),「諸羅縣」的衙門從今天的台南佳里興遷移到「諸羅山」,知縣宋永清以木柵藩籬建立了縣城,定名「諸羅城」,設立四個城門。1727年(雍正5年),知縣劉良璧增建磚石的門樓,並將四個城門分別命名為:東門「襟山」、西門「帶海」、南門「崇陽」、北門「拱辰」。同時他擴大城池西北兩方範圍,將「文廟(孔廟)」納入城中,使整個「諸羅城」形狀略似蟠桃,因此「嘉義市」被暱稱「桃城」。
1786年(乾隆51年),台灣爆發了「林爽文事件」,起義軍與清兵決戰於「諸羅城」。由於百姓協助防守「諸羅城」,圍城之困才得以脫險;1788年,事件平定之後,乾隆皇帝為嘉獎「諸羅城」軍民協防的忠義精神,特將「諸羅城」賜名「嘉義」,來嘉其忠義。
嘉義市路標, 反正人民買單, 招標就有機會A錢, 就儘量掛吧!
台灣的原住民,根據他們居住的地區可大致區分為居住於山林地區的「山地族」和居住於丘陵平原地區的「平埔族」兩大族群。依據各別的語言、文化、習俗,「山地族」又可細分為曹、阿美、卑南、魯凱、排灣、布農、泰雅、塞夏、雅美等九個人口較多的民族和其他少數族群。而「平埔族」也可細分為八大民族,分別是分佈於嘉南平原的「西拉雅族」、霧峰以南,新營以北,山麓平地的「洪雅族」、大肚溪到濁水溪之間平原地區的「巴布薩族」、以豐原為中心,大甲溪到潭子﹑東勢﹑大肚山一帶的「拍宰海族」、大肚台地以西海岸平原的「拍瀑拉族」、大甲以北﹑苗栗﹑新竹沿海平原地帶的「道卡斯族」、台北盆地及桃園地區的「凱達格蘭族」、以及分佈於蘭陽平原上的「卡瓦蘭族」。
嘉義公園內的[射日塔]
1624年(明天啟4年),荷蘭人從「台江內海」登陸「大員」(台南安平),佔領南台灣。當時居住於安平一帶的平埔族西拉雅人,用自己的母語把居住的這地方稱為Taiowan」,漢語音譯成「台窩灣」、「台彎」、或閩南語「大員」的讀音,這便是台灣名稱的由來,荷蘭人根據居民的發音,也正式在地圖上,把這個新領地標示為「Taiowan」。
荷蘭人佔領台灣的目的不在於拓展其疆土,而是為他們在荷屬地印尼的「東印度公司」取得貨源發展貿易。其中以輸往日本的鹿皮、砂糖﹔輸往中國稻米、鹿肉、鹿角、鹿茸,和藤製品為最大宗。當荷蘭人發現台灣原住民只擅長打獵,不善農耕,為了增產砂糖和稻米,於是鼓勵在中國的漢民族移民台灣,獵鹿墾荒,開闢增產蔗糖和稻米的農地。
在荷蘭人的鼓勵下,漢民族開始「唐山過台灣」,大量移民台灣,其中又以海盜顏思齊算是拓荒者的先鋒。顏思齊(? - 1625)是福建漳州府海澄縣人,精熟武藝。因為打死官家僕人,為避免清廷拘捕而想要逃亡海外。由於當時往來中國福建和日本長崎的商船頗多,顏思齊得以和倭寇搭上線逃亡到日本,並在九州從事裁縫維生。由於他為人義氣豪爽,很快就結識了許多當地的福建同鄉以及船老大,於是改行經商致富。他夥同了28位好友,結盟為兄弟,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便是其中之一員,由顏思齊擔任老大。
建於1912年的[北門驛], 材質為台灣紅檜
1624年,顏思齊在日本密謀起事失敗,遭到德川幕府追捕,於是帶著兄弟28人及隨同人員逃亡到台灣。他自稱「日本甲螺Capital」當上墾首,從台灣中南部「笨港」(今天的「北港」)登陸,沿著「笨港溪」(今天的朴子溪、牛稠溪)往東墾殖,直到「諸羅山」(今天的「嘉義市」),總共建立了10個墾寨。而在那同時,他那28位結拜兄弟在漳州、泉州的親朋好友,也都聞風投奔過來加入墾殖。顏思齊安排他們往東石、布袋一帶發展,於是嘉南平原的濱海地區,瞬間成為當時閩粵貧困百姓出外謀生,移民墾荒的天堂。不幸,顏思齊在抵達台灣的第二年,1625年,因為感染瘧疾死於嘉義,安葬在水上鄉南鄉村占山之麓,北港鎮樹立有「顏思齊登陸紀念碑」,來紀念這位開台先驅。
歷史是為政治服務 逃亡來台灣的海盜也可以立碑紀念
嘉義的古名稱「諸羅山」,源自當地原住民平埔族洪雅人阿里坤支族「諸羅山社Tzurosan」的閩南語音譯。該部落的舊社址,大約是在今天嘉義市區「中正公園」一帶。公園旁邊有一座土地廟「番內社福德宮」,據說裡面祀奉的神偶不是土地公而是「諸羅山社」的「番王爺」,證明早年這附近是平埔族人的生活中心。雖沒有「番王爺」的名字,可是公園內膜拜他的廟祠依然存在;而威權統治者的狗腿名字「中正公園」字眼雖然存在,但是造神運動年代的產物,公園內蔣介石的銅像,則早已經被拔除,這就是「嘉義」。
歷史是由掌握政治權力的小撮人寫的, 這就是暴民政治式嘉義市政府的歷史觀
1661年,鄭成功趕走荷蘭人,佔領台灣,在台南「赤崁城」設立了「承天府」,來做為施政中心,台南以北設「天興縣」,台南以南設「萬年縣」。在台灣島的有效轄區大約是濁水溪以南、到下淡水溪流域之間。
1683年(清康熙22年),清國派明鄭的叛將施琅琊以水師提督名銜,率船艦600多艘、水兵6萬,從福建銅山出發攻擊台灣。漢奸施琅擊潰明鄭第三代領導人鄭克塽,台灣被併吞入大清帝國的版圖,施琅被清國廷封為「靖海侯」。現在台南市的「將軍區」就是被命名來紀念這個漢族叛將、滿清走狗施琅。施琅不是台灣人,他是福建晉江人。
1684年,滿清政府在台灣設立「台灣府」取代鄭成功的「承天府」,並將「天興縣」改名為「諸羅縣」、將「萬年縣」分為「台灣」、「鳳山」二縣,這是「嘉義」設縣的開始,從此台灣島名定名為「台灣」,沿用至今。「諸羅縣」的縣治,原設置於濱海地區「佳興」亦即今天台南市的「佳里區」,直到1704年(康熙43年),因為漢人移民到台灣墾殖者逐年增多,持續的往內陸墾殖,尤其是濁水溪南岸雲林、嘉義平原地區的新墾殖寨增加最多,「諸羅縣」衙門才遷移到較內陸的「諸羅山」(今「嘉義市」),以利行政管理。
在設立「諸羅縣」的頭20年,縣衙門的官員衙役不願遷到「諸羅山」,主要是由於怕死怕累的滿清文武官員,為了自己的舒適生活與居住安全,不敢也不願意遠離「府城台南」的庇護,因為當時「諸羅縣」管轄的範圍為「鹽水溪」以北到「雞籠山」,幾乎占台灣總面積的三分之一。許多地區仍然是平埔族原住民的生活領域,漢族或滿族的當權者,對這片廣大地區所能掌控的資訊非常有限。縱使在21世紀的今天,所有這些天然瘴癘和人文藩籬因素已經完全消失,中華民國在台灣的豬頭官僚們,仍不願放下既得利益,死命要將部會機關、居家住所全擠在台北市,繼續享受當天龍國特權世代的優渥生活。
只要[鴨對寶] 有個武大郎將軍的爸爸當靠山
台北市民"準備去買房子"就可以選基隆立委
將憲政體制民代選舉當做是自己家裡開分店
1696年冬天,福州火藥庫的一場災變,50萬斤火藥付之一炬。清廷勒令福建當局自行補足庫存火藥。製造火藥需要的硫磺來源在當時只能向日本購買,但是價格高昂;另一個辦法則是到剛併入清國版圖12年的台灣去開採。由於當時台灣仍屬蠻荒未開發地區,清朝官員無人敢前來台灣。這時有位福建省府幕客郁永河,主動請纓前往台灣,因為喜愛旅遊的他認為『遊,不險不奇!趣,不惡不快』。
1697年農曆正月24日,他從福州南下廈門渡海來台,於2月25日抵達台灣府城台南。他先在那裡蒐集台灣硫磺礦資料以及籌劃行程,並於4月7日率領一行56人,由府城台南出發往北行。他捨棄傳統的海路改走陸路,搭乘著牛車,沿著台灣西部的海岸平原北上,終於在5月初二抵達台北,從淡水河經「官豆」(關渡)進入「北投」。
他在北投沿著「磺溪」開採硫磺礦,5個月後,從「滬尾」(淡水)返回福州。回去後,他將在台灣的見聞寫成了<<裨海遊記>>一書,造成極大的迴響,因為這是在當時第一本介紹台灣的書籍。以今天的眼光來讀這本書,或許是因為他以文言文書寫,稍嫌簡潔,加上他能使用的參考資料非常有限,使得這本書若從歷史和人文的觀點來看,也許稍嫌書本內容資訊不足;但是在書中他細微觀察,並詳盡記錄他與原住民平埔族人的互動,卻提供給滿清朝廷治理台灣,或學者研究平埔族一個很好的第一手資料。唯此書也留下一個歷史的懸案,至今仍在史學家的考古論證與辯論中,那便是「究竟今天的台北市中心區(郵遞區號100到110),在郁永河的視線中是個”台北湖”還是陸地的”台北盆地”?」
根據<<裨海遊記>>的敘述,現代學者推測郁永河提煉硫磺的作坊應該是台北捷運「唭哩岸站」附近「磺港溪」河口,而且他大概也是順著「磺港溪」到「地熱谷」探查硫磺的礦源。台北市文獻會於1985年在「龍鳳谷遊客中心」立碑紀念「郁永河採硫處」,若從歷史的角度來看,300多年前這裡還是「諸羅縣」的轄區呢!
台北的[龍鳳谷遊客服務站], 提供一批專業熱心導覽的不支薪義工.
由於氣候、地震、兵災的因素,使得嘉義城垣破損嚴重,分別在道光、同治、光緒年間都曾陸續的做過整修。1906年(日據明治39年),嘉義發生了大地震,使得城垣全毀,倖存的「東門」也在日本統治者實施「都更」下拆毀改建成圓環。1930年(昭和5年),嘉義升格為市,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初期,嘉義曾為省轄市,後因區域調整降為縣轄市,1982年(民國71年),才又恢復為省轄市,面積60平方公里,人口26萬多。
嘉義的[北回歸線地標],政府預算養了一群不專業無視遊客,兀自吹電扇聽收音機的選舉樁腳.
市內的「城隍廟」是嘉義市民的信仰中心,興建於1715年(康熙54年),目前的模樣是1940年(昭和15年)重建的結果,已列為國家3級古蹟。城隍爺是地方的守護神,嘉義市城隍爺在1875年(光緒元年)被皇帝賜封為「綏靖侯」,也就是按照大清體制從縣級的「顯佑伯」升官成為州級的「綏靖侯」,是台灣唯一加封尊號的縣級城隍。光緒12年,皇帝頒贈「台洋顯佑」扁額,成為嘉義市「城隍廟」的鎮廟之寶。廟宇在文化傳承上有其特殊的意義,嘉義是「交趾陶」的故鄉,嘉義市的「城隍廟」在交趾陶粘貼藝術和木雕上,都是大師級的作品,是重要的文化景點。開幕不久的「檜意生活村」保留大片的林務局日式宿舍,也是嘉義市在歷史人文上的重要資產。
【讀行天下】
[嘉義市史蹟資料舘] @ 公園路42號 (05) 271-1647
[嘉義市城隍廟] @ 吳鳳北路168號 (05) 222-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