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2310 010 紫米養生粽.jpg

端午時節日正炎, 龍舟競渡為屈原, 客家美食粽飄香, 不能洗清忠臣冤.   (趴趴虎 於2017端午)

【老饞在新北】22310F 客家米食粽飄香

近年來台灣流行小包裝的品牌米,其中大多產自客家庄農業區。例如,「西螺米」來在濁水溪南岸的「福佬客(被閩南族群同化的客族)」紹安客家鄉親所栽種、「三好米」則來自彰化永靖溪州一代的客家庄、東台灣的「池上米」、「關山米」、「富麗(里)米」,三處產區鄉鎮,則根本就是桃竹苗的客家鄉親在「第二次遷徙」時,落腳的地區。同時,客家人不僅只是會種稻,更擅長將大米變成各種美食,他們遵循歲時節令,以米為材料所製作出來的「粄」,並不單純只是客家美食,更具有深遠的文化和社會意義。例如,每逢節慶的「打糍粑」,有人搗、有人杵、有人段,是一套同心協力熱鬧的製作過程;它既可沾著花生粉、綠豆粉、和糖粉當甜食、還可以沾著「爌肉湯(滷肉汁)」當主餐,比一個人孤伶伶的對著電視吃「蔴糬」,要熱鬧、好玩、溫馨、有趣多了。

22310 015.jpg

22310 020.jpg

22310 025.jpg

22310 030.jpg

22310 035.jpg

客家菜包

22310 037.jpg

客家菜包通常是當點心食用, 不是正餐主食

22310 040.jpg

客家龜形紅粄

22310 041.jpg

龜形粄印

22310 045.jpg

客家桃形紅粄

22310 046.jpg

桃形粄印

22310 050.jpg

不同顏色的菜包粄皮

22310 060.jpg

[打粢粑]

22310 065.jpg

[段粢粑](將粢粑用手掌擠壓成拳頭大小的球狀) 

22310 067.jpg

[捏粢粑] (將球狀粢粑用筷子切割成一口一粒的小麻糬)

22310 070.jpg

客家鹹粄圓

22310 080.jpg

客家[發粄] (前右)  [甜粄] (前左)   [芋粄]  (後右) 和 [菜頭粄] (後左白色)

22310 090.jpg

我是在新竹湖口台地農村長大的孩子,從小便看著當家的祖母指揮調度家族的農活。我的大伯負責帶領家裡的長工處理平日耕稼農活,農忙時期(例如割稻、蒔田、插秧)則有祖母娘家的舅公帶著工人來支援。我的母親和伯母,則和村子裡的鄰居叔叔嬸嬸們一樣,經常大清早便挑著番薯擔,溜下「鳳山崎」的紅土坡、踩著淺水河床的石頭渡過「鳳山溪」,將番薯送到五、六公里外的「竹北」市場邊去兜售,賺取微薄小利來貼補家用。往返十來公里的路程、肩挑七、八十斤的番薯,我的母親經常四點多鐘就出門,等散市後回到家,已經是中午時分。這條連接「湖口台地」和「鳳山溪」河谷沖積平原上「竹北」的「番薯古道」,路線大約就是今天「國道-1」高速公路,從「湖口服務站」(我的家族產業舊址)到「竹北交流道」這一路段的高架橋下。同時,它也和台灣第一代的「縱貫鐵路」原始路線極為接近。我唸小學時,「劉銘傳鐵路」的路基仍然存在,是我去外婆家必走的道路;以蔗糖和糯米黏合紅磚構築的鐵路橋柱也屹立著,古色古香。

22310 105.jpg

直到1970s年代末,武大郎的蔣家父子在修築高速公路、和規劃成立「新竹工業區」時,沒有文史素養的豬頭官僚,才將它們以推土機完全剷平,摧毀台灣近代史的重要古蹟。今天「台鐵」的「湖口車站」和「新豐車站」,都是日本人統治台灣之後,才遷移鐵道,另設的新驛站,它們並不是「台灣縱貫鐵路基隆新竹段」的原始路線。

22310 100.jpg

番薯

22310 110.jpg

番薯園

22310 115.jpg

昔日農家用來餵豬的番薯葉, 現在成為人們的健康蔬菜

村裡的「阿堂伯」是一位快樂的牛車手,在馬達驅動的「力阿卡(鐵牛仔)」被引進來之前,除了個體戶的腳踏車之外,他的黃牛車是我們「鳳山村」對外的唯一運輸工具,負責將各農戶收成的稻穀運送到「山崎」街上去上繳農會,並帶回購買配額的化學肥料。有時候,他還會受雇幫農戶將收藏在穀倉的糧食稻穀,送到「山崎」街上的〝礱間下〞(碾米廠)去〝捱礱〞,碾出農家的主食白米、餵家禽雞鴨鵝的飼料米糠、以及攪拌入煤炭內,做為在「老虎灶」助燃的〝礱糠〞(穀殼)。他嘹亮的山歌穿透田野的防風林、他兜趣的「山歌仔」瞎掰歌詞挪揶耕稼人,引得在田裡幹活的鄉親們忍不住要回嗆幾句,於是客家山歌就這樣流淌在客家庄田野的風中。我當時是「山崎國小」制服上繡紅布條的模範生,不識字的「阿堂伯」常稱我是「秀才郎」,特許我搭他的牛車便車上下學。

22310 200.jpg

第一代的雙輪牛車 (鐵圈輪子)

22310 205.jpg

第二代的四輪牛車 (使用橡膠輪子)

22310 215.jpg

正在碎土的老農和水牛 (裝設鐮刀的[犁耙]和滾筒的[轆軸]是主要工具)

22310 220.jpg

22310 225.jpg

被稱為[力阿卡] 或 [鐵牛仔] 的柴油牽引機

22310 230.jpg

昔日的耕耘農機, 今日的懷古座騎

22310 240.jpg

傳統的[礱間] (碾米廠)

22310 245.jpg

民以食為天, 農民汗滴禾下土 就是為這個

每年「五月節」(端午)包粽子,是客家庄「大年大節」的二節之一(另一個是中秋節),家裡在過節的幾天前就會開始進入「戰備位置」,洗曬粽葉、浸泡糯米、清洗籠床(蒸籠)、採購餡料。它的每一道工序都有傳統的法則,而且通常傳媳不傳女,做婆婆的總是希望將手藝留藏在家祠之內,成為家族獨門風味,才能夠彰顯「當家的」懿德留芳,到了黃泉見到老祖宗之後,不負顯考妣太孺人林媽的託付。

22310 300.jpg

已經清洗乾淨的[粽葉]

以下是以 [客家米粽(鹹粽)]為例, 說明粽子的製造過程 #1 到 #6 (翻拍自 [石碇一粒粽] 店內告示板)

22310 310.jpg

22310 312.jpg

22310 314.jpg

22310 316.jpg

傳統的「客家粽子」並不是已故歌星郭金發唱紅的《燒肉粽》,而是「粄粽」,也就是將糯米(2/3)與蓬萊米(1/3)混和浸泡、以石磨將米粒輾磨成米漿、淅乾之後揉成米糰、包進預先炒製好的內餡、以「竹核(竹節部位的外衣)」包裹綑綁成粽子,或是以手工壓製成三角形狀,放置於月桃花或野薑花的葉子上、以蒸籠蒸熟後食用。因此「粄粽」完全看不到大米的顆粒,粄皮表面十分光滑、口感彈性軟Q,最重要的是,更為耐饑。

22310 320.jpg

趴趴虎童年時的主要"貢獻"便是負責推石磨  (祖母倒進泡好的生米)

22310 325.jpg

客家鄉親們正在包粽子

22310 330.jpg

瞧瞧這位客家媽媽手中的粽子多飽滿

22310 335.jpg

這位客家妹子正在專注的包粽子

22310 350.jpg

蒸熟出籠的[客家粄粽]

22310 355.jpg

一樣是[客家粄粽], 各家粽子的內餡卻大有不同

當然,客家人在「五月節」時也會包「米粽」,而且通常都會準備甜的和鹹的兩種口味。甜食的「鹼粽」是以糯米浸泡在鹼水中製成,煮熟後沾著砂糖粉食用;也有些人會直接以紅豆沙入餡。由於「鹼」的本身是一種毒品,甚至有不肖商人可能使用硼砂來替代,在食安問題氾濫的台灣,所謂的〝衛福部〞根本沒有能力預先捍衛人民食品安全,如果您不想在一段時間之後,在社會新聞上驚覺自己是個台灣食安事件的苦主,就少碰吧!

22310 400.jpg

晶瑩剔透的 [客家鹼粽]

22310 410 鹼粽.jpg

冷藏後冰涼的[客家鹼粽], 風味更佳

22310 420.jpg

食用[客家鹼粽]時, 可以澆淋糖漿, 或是 沾著砂糖 (我較喜歡這種方式的口感)

22310 430 紅豆鹼粽.jpg

以紅豆沙入餡的 [客家鹼粽]

至於客家人的「鹹粽」,它們也是以2/3糯米混合3/1蓬萊米,通常也是以「竹核」包裹成粽子;但是新竹內灣客家庄以野薑花的葉子來包裹,帶有一種特殊的薑葉芬芳風味。傳統的「客家鹹米粽」外觀和通常我們在市面上看到的「燒肉粽」極為相似。如果非要去做一個區隔,我只能不太精準的說,北部的「客家鹹粽」米粒先炒半熟、包入內餡後以蒸籠蒸熟,因此剝開粽葉後米粒分明,口感近似油飯;而所謂的「南部粽」則是直接將生米包裹進粽葉之內,然後用滾水煮熟,因此剝開粽葉後,粽子的外觀較黏糯。

22310 305.jpg

野薑花

22310 500 野薑花粽.jpg

新竹內灣客家庄著名的[野薑花米粽]

22310 510 野薑花粽.jpg

正在忙碌包粽子的客家媽媽 (生米已經炒成熟飯)

22310 520 野薑花粽.jpg

歡迎您來新竹客家庄做客

22310 530 野薑花粽.jpg

[客家鹹粽} 米粒分明 內餡豐富

22310 550 傳統北部粽.jpg

台灣[北部粽]  (其實就是[客家鹹粽]) 用蒸熟, 因此米粒分明

22310 555 傳統南部粽.jpg

台灣[南部粽]  也就是[燒肉粽}, 以水煮熟, 較黏糯

同時,北部「客家鹹粽」的內餡通常會包入已經爆炒過、香噴噴的餡料,內容有絞肉、客家菜脯丁、香菇片、蝦米或蝦皮等;同時,客家人在爆炒餡料的時候,會使用豬油,甚至放進「豬油渣」。近年來,由於現代人〝比較重視健康〞,店家通常已不使用豬油了;但台灣人不見得變得更健康,因為台灣充斥著「黑心油」,比古早味豬油的殺傷力更大。客家人重視爆香的功夫,客家媽媽們認為,只有香氣十足的內餡,才會使粽子比較好吃,因此她們想盡辦法,一定要將油蔥酥和蝦米的香氣給逼出來,記憶中鹹鴨蛋的蛋黃就是最常被使用的配料。

22310 440.jpg

[客家鹹粽] 大多以[竹核]來包裹 (以便從外觀上與[鹼粽]區隔)

22310 560.jpg

新竹北埔客家庄[也將

22310 565.jpg

[野薑花粽] (包粽子的第一步, 將粽葉折成斗狀, 是關鍵性的技巧)

22310 570.jpg

素粽子的原料一覽表

22310 575.jpg

"斗"狀摺得好, 才能包出有稜有角又包滿的[客家鹹粽]

22310 590 越南方形粽.jpg

越南人的[方形粽子]

22310 595 越南人過年吃方形粽切八塊.jpg

越南人在農曆年時吃粽子, 而且習慣切成八等分

石碇老街的烏塗窟溪旁,有家粽子專賣店「石碇一粒粽」。它是一家已開業將近40年的老字號(創立於1978年),傳統獨門的好味道經由口耳和網路相傳,吸引著各地的旅客前往該店尋「粽」。每到假日,慕名而來的饕客總是在小店門前排出一條長長的人龍,有些顧客立即剝開享用,更多顧客是大包大包的採購,準備帶回家與家人共享、或是與親朋好友分享,因為「一粒粽」已經不僅是填飽肚皮的食物、它已昇華成為伴手禮。

22310 600.jpg

22310 605.jpg

22310 610.jpg

22310 615.jpg

22310 620.jpg

這家店的創辦人林陳蝦玉女士是石碇出生的在地人,年輕時嫁到深坑便在夫家做起傳統小吃和燒肉粽的生意。十多年前,看到石碇地區的觀光產業開始萌芽,於是回到故鄉來,從街坊鄰居、親朋好友中挑選擅長於包粽子的高手組成「一粒粽」團隊,將這些原本只是好手藝的家庭主婦、阿公阿嬤們,轉型成為一支粽子事業的生產大軍。這群黃金甲子歲數的阿公阿嬤們,卻依然擁有輕狂少年的熱忱和志氣,他們將團隊命名為「一粒粽」就是為了向饕客們嗆聲,要顧客們給他們機會,只要來嘗過一粒他們包出來的粽子,就絕對就會愛上他們的粽子,肯定不會「一粒一休」就失望而去。

22310 625.jpg

22310 630.jpg

22310 635.JPG

22310 640.jpg

22310 645.jpg

22310 650.jpg

22310 655.jpg

22310 656.jpg

由於口味眾多, 顧客在排隊時便紛紛研讀圈選粽子的款類

22310 660.jpg

這位大哥專職負責蒸粽子

22310 665.jpg

22310 666.jpg

22310 670.jpg

22310 675.jpg

22310 680.jpg

我的[紫米養生粽]

22310 685.jpg

超級豐富的[紫米養生粽]

這支銀髮大軍的努力被顧客們肯定,同時也被媒體、地方政府、及一向收割成果當政績的中央衙門注意到。不但在某水果日報主辦的「粽子評比」活動中,曾勇奪「網購組」和「超商組」的雙料冠軍、也曾獲得新北市政府頒發「亮點店家」和「特色餐館」兩項殊榮、農委會頒發「台灣十大特色招牌飯:米食大賞」、最後於2011年,在農委會主辦的「全國百大米食餐廳」活動中,贏得「全國米食料理冠軍」的頭銜。

22310 690.jpg

22310 692.jpg

22310 694.jpg

22310 696.jpg

【讀行天下】

  • [石碇一粒粽]       (02) 2663 – 3558

    @ 新北市石碇區石碇東街109號之一

  • [楊敏郎泥畫屋]   (02) 2663 – 3777          (0922) 191 – 549

    @ 新北市石碇區潭邊里石崁1-5

    在「捷運景美站」二號出口「景美國中」門口搭乘欣欣客運#666往烏塗窟公車、

    在「外按橋站」下車,順著縣道「106(文山路)」前行約100公尺就到達入口。

  • [文山草堂] 無菜單蔬食餐廳 (02) 2665-1688        (0933) 615-950 週一和週二公休

    @ 新北市石碇區碇格路(-47)二段2

arrow
arrow

    趴趴虎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