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1315 010.jpg

當我們正在為生存疲於奔命的時候, 生活已離我們而去. (John Lennon)

【自然行腳611315 為水辛苦為水忙的水管路

位於陽明山「山仔后」的「天母水管路步道」,是台北市一條非常熱門的健行步道,由天母地區的「水管路登山口」(位於中山北路七段232巷)、到山頂的「愛富三街登山口」(位於華岡愛富三街12巷),全長共2.6公里。最初的一公里,步道是1300級的石階梯上坡路,巨大的黑色輸水管就在階梯旁邊;中間一公里則是平坦的碎石步道,沿著山壁前行,水管埋設在步道下面,沿途林木蒼鬱,景觀秀麗;最後的600公尺又是石階梯,終點在華岡的「陽明山天主堂」旁邊的「愛富三街12巷」。

11315 015.jpg

11315 020.jpg

11315 025.jpg

11315 030.jpg

11315 035.jpg

11315 040.jpg

11315 045.jpg

11315 050.jpg

11315 055.jpg

300多年前,漢民族從「唐山」神州大陸來到台灣墾殖,雖然向祖國大清帝國繳賦納糧,卻過著「墾民無祖國」的日子自生自滅,外有原住民的襲擾、內有斷糧之憂和疾病肆虐,造成那時候台灣人的平均壽命只有40歲,其中民生用水就是最大的禍因。由於當時的民生用水和灌溉用水的水源都是來自河流、池塘、水井,但先民卻沒有保護水源的觀念,將飲用的水源和農業灌溉用水、家庭排出廢水、飼養家禽家畜,全都混淆在一起,導致居民疾病叢生,霍亂瘧疾蔓延,許多台灣人年輕夭折。

11315 100.jpg

唐山過台灣 (@ 台灣歷史博物館)

1885年,劉銘傳擔任臺灣首任巡撫時,決心推展新政,除了設立郵政、鋪設鐵道之外,最大的德政可說是真正關心台灣人的衛生保健。1887(光緒13),他特地聘請日本人七里恭三郎擔任顧問,在新建的「台北城」城內的「時坊街」、「西門街(今衡陽路)」、和「北門街(今博愛路)」等地,規劃開掘三口公共的水井,來提供民生用水之需。由於這些深水井是利用地層壓力擠出地下水自然湧出泉水,這就是「自來水」名詞的來由。

11315 110 劉銘傳.jpg

劉銘傳

1895年,清國在「清日甲午戰爭」中戰敗,簽訂了《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是台灣繼荷蘭、西班牙、明鄭、大清帝國之後的第五個外來政權。

1896年,日本明治天皇派熊本親王北白川宮率領近衛師團來接收台灣,遭收到台灣人的激烈武裝反抗,史稱「乙未抗日戰爭」。由於裝備火力相差太懸殊,台灣人的抗日戰爭以失敗告終;但是,日本人也損失慘重。資料顯示,侵台日軍中,戰死者164人、重傷者515人、病死者4600多人(包括統帥熊本親王感染瘧疾死於台南)、因重病而失去作戰能力者26,000多人果真是應驗了「天佑台灣」,否則將有更多台灣義勇軍將犧牲。

11315 115 Yoshihisa_Kitasirakawanomiya.jpg

北白川宮

11315 120.jpg

北白川宮在新北市的[貢寮]登陸

11315 125.jpg

壓克力配合實景, 重現日軍登陸台灣的3D畫面

11315 130.jpg

11315 135.jpg

"貢寮抗日紀念碑" 事實上是, 清兵被日軍嚇得屎滾尿流逃竄的國恥紀念碑.

當時的台灣,衛生環境惡劣,傳染病蔓延,成為日本人統治台灣第一個亟待解決的課題。1896(明治29) 6月,曾參與日本東京自來水與汙水下水道興建案的技術官僚,後藤新平擔任「台灣總督府民政長官」。他建議「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聘請當時在「內務省」擔任衛生工程顧問的英國人威廉博爾頓(William K. Burton 1856-1899),來台灣負責規劃衛生工程和調查水資源,隨行的還有他的學生濱野彌四郎。

11315 140 William Burton.jpg

[台灣自來水之父] William Burton  日本殖民政府以專家的專業來治理台灣

民進黨政府則以國營事業的職位來做政治酬庸, 為選舉綁樁, 和安置落選民代.

當時的淡水港基隆港為日本人來台灣的重要港口,同時也是日軍補給食物和飲水的主要基地。由於那時候的台灣正霍亂猖獗,日本人認為飲水品質是流行的病源,為了改善飲水環境衛生和解決軍事用水問題,便優先處理淡水港基隆港」兩地的水道工程建設。博爾頓與他的學生濱野彌四郎1896726日抵台,於淡水館(登瀛書院)歇息85日正式向總督府述職之後他們便以淡水館為住所與事務所,展開對台北城大稻埕艋舺等地的民生用水和地下廢水排水系統展開調查規劃,並於94日提出《衛生工事調查報告書》。

18968月,「台灣總督府」根據博爾頓的規劃,採納丹麥籍工程師的漢森(Hanson)提出的企劃案,於1898年,在「淡水港」建立了台灣第一個自來水系統,每天供水量達6389立方公尺。同時,博爾頓在1896年亦曾率隊踏勘「基隆港」暖暖地區,並選定了東、西勢溪合流處建築攔河堰、成立淨水廠,供應「基隆港」地區的民生用水。

11315 145 淡水水源地北投子.jpg

淡水的水源地[北投子]

後來博爾頓也積極對台灣從南到北,包括澎湖等地在內的衛生工程進行調查,對日後的台灣自來水系統有著深刻的影響,因而被育稱為「台灣自來水之父」。18971月,博爾頓為了「台北水道」水源地的實地探勘前往「新店溪」,不幸在溯溪上游罹患瘧疾。初時病情尚輕,博爾頓原打算暫時休假返回英國,但後來又感染赤痢,病情轉劇必須住院治療,於是轉往日本,在189985日,病逝於「東大附屬病院」。他生前只完成「基隆水道」設計案,其他在台灣的水道構想,由學生濱野彌四郎完成。

1907年,依博爾頓生前的建議,在今公館小觀音山腳下新店溪畔建取水口,以引取原水;在山麓設淨水場,進行淨水處理,再將處理過之清水,以抽水機抽送至山上之配水池,藉由重力方式自然流下,供應住戶日常用水。1909年,輸配水管、淨水場、及配水池全面完工,淨水場開始供水,日出水量2萬噸,可供應12萬人民生用水,命名為「台北水道」。從此台北市邁入現代化自來水供水時代。

11315 150 公館水博館.jpg

公館自來水博物館園區

1925年,台北市的城區人口不斷擴增,原本設計給12萬人口的公館「台北水道」已經不敷使用,於是有了為台北市修建第二套自來水系統的企劃構想,這便是「草山水道」。這個水道系統的水源地在陽明山的「竹子湖」和「紗帽山」,利用當地充沛的湧泉取水,然後以暗渠和管道經天母、士林將水輸送到圓山貯水池、再越過「基隆河」向市區配水,最後與公館的「台北水道」銜接,成為一個完整的供水系統。依當時的人口成長率預估,這套供水系統可使台北市30年內不用憂慮缺水。1927年,興建「草山水道」的工程由當時的「台北市役所(市政府)」主導,19323月竣工啟用,至今已有85年歷史。

11315 160.JPG

2017925日,台北市「信義社大」在盧錫萊老師帶領下,來到陽明山「山仔后」的「天母水管路」步道,進行一場飲水思源的文史探訪。我們的路線選擇遵循大自然的法則「虹吸作用」,順著水道引水的方向,從華岡的「陽明山天主堂」出發、經過水道中繼站的「調整井」、直下水道終點站的「三角埔」,也就是今天的「天母」市區。步道的第一階段是沿著紗帽山南麓「第三水源區」的外緣、陡降的石階步道,全長約600公尺。水源地基於安全考量,有鐵絲網籬笆和門禁,可以理解。

11315 200.jpg

盧錫萊老師

11315 205.jpg

愛富三街12巷

11315 210.jpg

11315 215.jpg

華岡

11315 220.jpg

蕾絲金露花

11315 225.jpg

[待查花?]

11315 230.jpg

台灣葛藤

11315 235.jpg

[水管路步道]入口

11315 240.jpg

西蕃蓮 (迷你百香果)

11315 245.jpg

[第三水源區]入口

11315 250.jpg

[水管路步道]

11315 255.jpg

接下來是沿著山壁的步道,偶而可聽到水流聲,卻不見水管或渠道,原來輸水管是掩埋在步道的地下,遊人行走其上。這段全長約1000公尺的「水管路步道(「草山水道」)」是修築在相同等高線的山腰上,一邊緊貼著高聳山壁、一邊緊挨著斜坡深谷日據時代這裡就是水源保安林區(watershed),所以沿途古木參天、低海拔闊葉林相十分蒼鬱,很有「寒山空靈」的禪意,是今天步道健行途中「幸福指數」最高的路段。

路途中有一座休息涼亭,「翠峰亭」,是經由半嶺步道前往翠峰瀑布的岔路口也稱天母古道」,是先民從金包里挑漁獲茶葉到大稻埕販售的魚路古道的一部分路段

11315 300.jpg

11315 305.jpg

11315 310.jpg

11315 315.jpg

11315 320.jpg

11315 325.jpg

11315 330.jpg

11315 335.jpg

11315 340.jpg

11315 345.jpg

11315 350.jpg

11315 355.jpg

通往[翠峰瀑布]的[半嶺步道]

三岔路口有一座「打印台」,原本是台北市政府為山友「到此一遊」留下銓印的美意,但是在醜陋的〝台灣最美麗的風景線〞台灣人沒公德心的盜取下,拓印台已經空蕩蕩。最可恥的是,到目前為止我走過的「劍潭山」、「仙跡岩」、「天母古道」,所有拓印台的鋼印都被〝最美麗的風景線〞盜取一空,醜陋至極(我沒有拓印的習慣,是公德心問題)。

11315 360.jpg

打印台

11315 365.jpg

部分缺德的台灣人, 使"台灣最美麗的風景線是人" 成為一句醜陋的笑話

這一段平坦的「水管路」終點在昔日為運水而設置的「調整井(房)」,附近有「下東勢產業道路」(在步道上方),繼續在「水管路步道」往下前進,是陡降的1300級石階路,全程約1000公尺。沿途會看到黑色水管位於步道旁,水管的口徑約25吋。步道的盡頭也是「草山水道」輸水管的終點,也就是昔日的「三角埔電廠」(中山北路七段232巷)。

11315 370.jpg

11315 375.jpg

11315 380.jpg

11315 385.jpg

11315 390.jpg

11315 395.jpg

11315 400.jpg

11315 405.jpg

11315 410.jpg

11315 415.jpg

11315 420.jpg

板根

11315 425 調整井.jpg

11315 430.jpg

調整井

11315 440.jpg

11315 445.jpg

11315 450.jpg

1931年,「台北市役所」利用「調整井」(海拔300公尺)與「發電廠」(海拔90.7公尺)之間的落差,以水力來發電,可產生500KW(千瓦)電力。目前「三角埔發電所」因水源水量減少、以及成本因素已不再發電,改做為「天母地區高地配水系統自來水加壓站」。包含「三角埔發電所」和「草山水道」系統,已於2003720日由臺北市政府列為三級古蹟。「三角埔」是天母的舊地名。日據時期日本人在「三角埔」一帶設立「天母溫泉」以及「天母神社」,因此當地人便改以「天母」為地名。

11315 435.jpg

11315 455.jpg

11315 460.jpg

11315 465.jpg

11315 470.jpg

11315 475.jpg

11315 480.jpg

11315 485.jpg

11315 490.jpg

11315 495.jpg

11315 500.jpg

11315 505.jpg

11315 510.jpg

11315 515.jpg

11315 520.jpg

11315 525.jpg

11315 530.jpg

11315 535.jpg

11315 540.jpg

11315 545.jpg

11315 550.jpg

11315 555.jpg

11315 560.jpg

11315 565.jpg

11315 570.jpg

11315 575.jpg

11315 580.jpg

11315 585.jpg

11315 590.jpg

11315 595.jpg

11315 600.jpg

11315 605.jpg

11315 610.jpg

由於「天母水管路」步道時常有台灣獼猴出現的蹤跡,為了避免改變獼猴的習性,台北市政府希望民眾不要餵食獼猴,同時台北市政府還在步道沿途樹立了台灣彌猴解說牌,教導民眾瞭解獼猴習性、以及煙遭遇時的注意事項。

讀行天下

建議儘量不要開車上陽明山可由台北捷運劍潭站一號出口搭乘「紅5公車到「文化大學站」下車華崗路進入社區右轉愛富三街到巷底就是步道起點

 

arrow
arrow

    趴趴虎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