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903 010.jpg

大眾廟是一座歇山重檐, 三進五開間的建築. 屋頂剪粘色彩鮮明, 極為壯觀.

【府城台南】 70903 四草溼地

台南市「安南區」的「四草溼地」,在「台江內海」陸化之前,它曾經是「台灣之門」,是臺灣與世界接軌的航運第一站、也是荷蘭人與鄭成功爭奪開台第一戰的古戰場,因而改變了台灣的歷史和台灣人的命運。19世紀以來,由於曾文溪出海口的淤沙嚴重,導致原本航運通暢的「台江內海」陸化成濕地和潟湖。而位於「安南區」的「四草湖」就是當年的「台江內海」殘遺下來的潟湖之一,周邊的沼澤地稱為「四草溼地」,擁有全台灣最古老的紅樹林樹群,在鹽田和魚塭的交互下,孕育了豐富的魚蝦貝類,是鳥類的重要食物鏈來源,因此「四草溼地」成為重要的候鳥與留鳥的棲息區,生態上極為重要。

70903 020.JPG

70903 025 蚵架.jpg

台江內海上的蚵架

70903 030 蚵架.jpg

蚵架

70903 035 草海桐.jpg

草海桐

70903 040 紅樹林 白鷺鷥家.jpg

紅樹林裡的白鷺鷥

70903 050.jpg

70903 055.jpg

70903 060.jpg

70903 065.JPG

70903 070.jpg

70903 075.JPG

70903 080.JPG

70903 085.jpg

70903 090.jpg

70903 095.jpg

台南市的「安南區」,東鄰永康區、新市區、安定區,西臨臺灣海峽,南側以鹽水溪與安平區、中西區、北區為界,北以曾文溪與七股區、西港區為界,原本是「台江內海」的水域,外緣有「北線(汕)尾」等沙洲。

1823年,曾文溪改道使得「台江內海」快速淤積,沿海漢族移民恣意據地圍墾、搭建臨時草寮,史稱「台江十六寮」(16個墾民聚落)。

1895年,日治初期此地設「外武定里」、1920年,台灣總督府實行「五州制」,該地設「安順庄」,隸屬「台南州新豐郡」,當時濱海尚有「台江內海」遺留的水域,此後漸漸陸化。193841日,原隸屬「北門郡七股莊」的「土城子」、「青草崙」兩個聚落因曾文溪下游改道,使得該地居民與安順莊交流日漸密切,遂順應民情改隸「安順庄」。1945年,中華民國台灣,設「台南縣新豐區安順鄉」,稍後於1946310日,併入省轄台南市,取「安順鄉」與「台南市」合併之意,稱為「安南區」。

特別值得指出的是,本區轄屬的「土城仔」是本區西半部最古老、且人口眾多的聚落,現有「台17線」安明路、安中路、「台17乙線」台江大道交匯於此。當地的信仰中心「正統鹿耳門聖母廟」是著名的廟宇與觀光勝地。現在民間提議將本區更名為「台江區」。

70903 100.jpg

  • 四草

    至於「四草」地名的由來,由於史料十分有限,歸納各種說法後的大約輪廓是:本地區出產「四枝草」,亦即「草海桐」,也就是「檚」的閩南語發音。另一個說法是,古時當地有個丘陵地,上面長滿了「草海桐」,因此當地人稱之為「四草(檚)大山」。可惜,日據時期該沙丘被剷平、種植蓖麻,使得「四草」失去〝物證〞。

    荷蘭人於1624年繪製的地圖,將此地標注為「Pak-son-boe」,漢譯「北線(汕)尾」。漢字官方文書最早出現的紀載是,1752年(乾隆17年)編撰的《重修台灣縣誌》出現「四草嶼」的記述。

  •  

    70903 200.jpg

  • 古戰場

    17世紀的「大航海」時代,歐洲列強來到遠東地區,想要做日本幕府帝國和大明王朝的生意。今天的生意人誰都想在台北市信義區捷運站旁的黃金店面中卡個位子,同樣的心態,當年的航海強權大國,也將香港、澳門、澎湖當成是他們的「三角窗黃金地段」。

     

    1624年,原本盤據在澎湖群島的荷蘭人,因為受到大明王朝官兵驅趕,而且當地腹地太小,決定要放棄澎湖,在大明王朝沒有「Say No」的狀況下,轉進到「福爾摩沙」。他們在「北汕尾」(今「鹿耳門」)登陸,在「台江內海」邊建立了「大員」殖民政府,是台灣島上第一個會使用文字的政權。在這之前,「北汕尾」已是漢人、西洋人、薩摩人、海盜及原住民進行商業交易之場所。

     

    1661年,鄭成功攻台的首役,由部將陳澤帥「虎衛軍」陳廣等兵勇,登陸「北汕尾」,從「鹿耳門溪」進入「台江內海」,與荷蘭守軍激戰,幾乎殲滅荷蘭守軍。

    在大清帝國統治台灣的期間,台灣曾發生數次武裝暴動,例如,1721年(康熙60年)的「朱一貴事件」,鴨母王朱一貴興兵作亂,成為「台獨」鬧劇中的第一個〝台灣皇帝〞,雙方各陳重兵在「台江內海」,在「鹿耳門」展開攻防戰。

    1786年(乾隆51年)爆發「林爽文事件」,大清帝國的水師提督黃仕簡分兵從鹿耳門、鹿港登陸,久戰無功;最後,乾隆派出八旗子弟福康安統帥大軍從鹿港登陸,在客家籍義民軍的協助下,於「八卦山」展開決戰,最終平息林爽文之亂。在戰役中陣亡的客家義勇軍屍骸,被運返新竹新埔安葬,皇帝頒予「褒忠」表揚,這就是「義民廟」的由來。

    1807年〈嘉慶8年〉起,大海盜蔡牽作亂。大清帝國派遣閩浙水師提督李長庚、率領部將邱良功、王得祿等前來追剿,殲滅海賊於「北汕尾」一帶,也就是今天的台南四草。

     

    因此,「台江內海」周邊是個不折不扣的古戰場。這些各為主子捐軀而客死異鄉的軍人、連同來台墾殖的先民們,長眠於「台江濕地」,荒草漫漫,被人們遺忘。直到1980s年代由於都市發展的需求,在「大眾廟」乩童指示下,進行兩次挖掘撿骨,依據遺骨特徵,區分中外,分別安葬於「大眾廟」後方,這便是「海靈佳城」和「荷蘭塚」。

  • 70903 300.JPG

    70903 305.jpg

    70903 345.jpg

    70903 350.jpg

    70903 355.JPG

    70903 360.jpg

    70903 365.jpg

    70903 380.jpg

    70903 390.JPG

    70903 395.JPG

     

  • 大眾廟

    台灣各地一般祭祀客死異鄉亡魂的「大眾廟」、「有應公」,大多為小廟小祠,但是位於台南市安南區的「四草大眾廟」,卻是一座建築宏偉、氣象萬千的廟宇,而且裡面供奉的神明都是有名有姓的歷史人物、泱泱大神。

    這座大廟的前身,究竟是漢族移民宗教信仰而興建的廟宇?或是原住民西拉雅人平埔族的「公廨」(公署)?已無可考。由於祂所座落的位置是在「台江內海」的古戰場中央,

    文史工作者推論,當時奉祀的應該是鄭成功與荷蘭人會戰「北汕尾」時的陣亡將士,和開台漢族移民的無祀先民。真正有文字記載的是,1700年(康熙39年)由朝廷撥款令「清臺廈道」王之麟奉命興建的「四草大眾廟」,迄今已有318年歷史。這也首創台灣第一家「國營廟宇」(官祀)的先例。直到1895年日本人統治台灣之前,「大眾廟」的廟祝都是由官府派遣的公務人員。

    日本人統治台灣期間,曾於1926年(昭和元年)由「總督府」撥款日幣6000多元,依照廟宇原型重建。1961年、1984年、1987年,先後由「四草里」居民和各地信士捐款翻修擴建,終於有了今天的規模。

    由於「大眾廟」主祀「鎮海大元帥」陳寅,使得原本奉祀的陣亡將士升格為神兵神將成為祂的部將,而出生於台南市中西區普濟街的陳寅,也成為第一位成為神格的台灣人。

    2007年,「大眾廟」舉辦「第三次鎮海元帥出巡台江大典」(首屆在日據大正十年創辦),六天五夜的徒步遶境,共有70多頂神轎、和100多隊陣頭參贊同行,場面甚為壯大。每年1115日是射手座的台江之神「鎮海元帥」聖誕,也是廟方年度最重要的廟會慶典活動「台江之神文化季」,歡迎十方善信共襄盛舉,也是您探訪台江濕地的最佳季節。

  • 70903 400.jpg

    70903 405.jpg

    70903 410.jpg

    70903 415.jpg

    70903 420.JPG

    70903 422.JPG

    70903 425.jpg

    70903 430.jpg

    70903 440.JPG

  • 四草礮台

    座落在「大眾廟」右前方的「鎮海國小」,有一道全台灣的各級學校中獨一無二的特色圍牆,它的真正名字叫做「四草砲台」。

    1840年,大清帝國和大英帝國因為黑金鴉片的「不許買」與「想要賣」之間的矛盾,爆發了「鴉片戰爭」。當時的台灣防衛總司令「台灣兵備道」姚瑩,為了防範船堅炮利的英軍「順便路過台灣」(就像台灣的屁孩那樣〝路過〞立法院),於是緊急在台灣興建了17座砲台來禦敵台江內海就擁有兩座:位於四草的「四草砲台」(主控外海水域及台江內海港埠)、以及位於安平的「二鯤身礮台〈安平小礮台〉」。兩者互為犄角,形成台江內海南北兩岸的岸防作戰火網體系(fortification)。

    這座砲台的城垣是以鵝卵石、三合土、與長條石板來修建,城牆上的垛口呈「8」字形,砲洞外寬中窄,方便更改射角(清國朝廷雖腐敗,官僚似乎並不豬頭)。目前的「四草砲台」成為「鎮海國小」圍牆,古蹟殘存長度約120公尺、高約175公分、底座厚度約150公分、頂部厚度約120公分、垛孔(射口)13個。

    70903 500.jpg

    70903 705.jpg

    70903 710.jpg

    70903 715.jpg

    70903 720.JPG

    70903 725.jpg

    70903 730.jpg

    70903 735.jpg

    70903 740.jpg

    70903 745.jpg

    70903 750.jpg

    70903 755.jpg

    70903 760.jpg

    70903 765.jpg

    70903 770.JPG

    70903 775.jpg

    70903 780.JPG

    有趣的是,我在服役時是負責參三訓練與作戰業務,但是「姚長官」將我考倒了。看著這些「8」字形的炮孔射口,我居然看不出砲火是要往哪個方向射擊?因為滄海桑田、台江內海陸化的結果,這些岸防砲目前是在一片空地上,到底當年砲火是要從國小操場往外轟?還是從空地往目前的校園內打?無解。

    現在城垣上長了不少老榕樹根,與砲台的城垣形成了極為特殊有趣的景觀,令人難忘。

    70903 800.jpg

    70903 805.JPG

    70903 810.jpg

    70903 815.jpg

    70903 820.jpg

    【讀行天下】

  • [四草大眾廟]                 (06) 284-0959

    @ 台南市安南區四草大眾路360

    70903 900.JPG

    70903 910.jpg

    70903 920.JPG

    旅遊時間:20171220                     完稿時間:201844

arrow
arrow

    趴趴虎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