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山行腳】11311 陽明山擎天崗
陽明山國家公園的「擎天崗」位於七星山主峰東方,泛指「竹篙山」和「石梯嶺」一帶的山谷,地質上屬於「大屯火山」向北噴溢出來的岩漿,冷卻後形成的熔岩階地,東西長約十餘公里。歷史人文薈萃,不僅是當地原住民凱達格蘭平埔族人狩獵的家園,也是漢族移民與平埔族人互動頻繁的地區,昔日漢人從金山到台北販賣魚貨的「魚路古道」和採硫磺、運茶葉都以該地為交通孔道。在軍事上,它有清朝軍隊駐守的「河南勇路」、日本軍隊為拖砲管而闢建的「日本人路」,甚至在「遊客中心」停車場入口,還樹立著一座由「埔光部隊」於1972年樹立的「擎天崗」紀念碑,和許多伏地堡或對空監視哨。
我也是「埔光部隊」的老戰士,隸屬於「新化師」的「知母義旅」,服役期間曾奉派到屏東車城參加「三軍聯訓」叢林戰演訓,以及永生難忘的「師對抗演習」和「渡河攻擊」。號稱「天下第一師」的「埔光部隊」有著光榮的隊史,它的前身是黃埔軍校教導第一團,於1924年成軍於廣州。1926年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師,抗日戰爭期間被編入52軍,除了與張自忠將軍的西北軍,大刀隊29軍,合力打過「長城戰役」,予鬼子痛擊,往後還投入抗日第一場勝仗「台兒莊大捷」、和慘烈的「長沙會戰」。抗戰結束,在越南接受日軍投降後,由海防市北調秦皇島展開勦共,沿著「北寧鐵路」一線,經長城攻入東北,擊潰林彪部隊奪下瀋陽。在「遼瀋戰役」中,受命留守退路,全師撤回葫蘆島,船運到江南整補。1949年,在上海「月浦戰役」予共軍重大打擊後,轉進舟山群島、經澎湖到台灣,是當時少數以完全建制保持戰力到達台灣的國軍部隊。經過整編,分別成立了掛「埔光」識別證的33師和掛「長城」(紀念長城古北口戰役)識別證的34師,兩者皆為當年國軍的精銳主力,與其他的「擎天」、「班超」部隊相互輪調,擔任首都台北的衛戍師,或下基地集訓。
1958年8月23日,共軍以459門火砲對金門瘋狂濫射,44天的砲戰中,最前線大膽、二膽兩島落彈12萬發,密度為戰場之最,但是守軍始終屹立不搖,並對共軍施以還擊,當時小金門的守軍正是「埔光部隊」,郝柏村和張國英都是當時的基層指揮官。
據學長說,當時大膽島上有一隻體重約三公斤的老母雞,每天都會下一顆雞蛋。但是砲戰開始後,每逢共軍對大膽島砲擊前,老母雞便會展翅啼叫,飛走窩藏,這個示警保全了許多守軍官兵的性命,因而這隻老母雞被國軍暱稱為「神雞」。
1960年1月6日,這隻神雞壽終正寢,官兵萬分不捨,於是將牠厚葬島上,並在1961年3月,由「埔光部隊」特地為牠建造了「神雞之墓」,並維護至今。
掛著35個藍白方格識別證,代表中華民國34個行省和一個行政區,「埔光部隊」已經在國軍「精進案」中,於2007年在民進黨政府「去中國化」的思維中裁撤。但是代表黃埔之光的燦爛隊史,和「天下第一師」的自負,卻永存在「埔光部隊」的戰士心中,不會被無知的政客抹滅。
國家公園「擎天崗」古稱「大嶺」,清朝時稱為「嶺頭喦(一ㄢ2)」,日據時期因為在這裡種植牧草開設牧場養牛,因此民間又稱此地為「牛埔」。
老蔣來台灣後,除了使用威權竊改「草山」為「陽明山」,在1994年陸軍226師將擎天崗營區移交給陽明山管理局之前,這裡一直是屬於軍事重地,不管駐防的部隊是那一番號陸軍步兵師,它被習慣稱為「關渡師北新莊旅八煙營擎天崗連和中湖連」,主要任務是反空降作戰,負責阻絕共軍空降在這片大草原,突襲官邸或台北城。所以,公園區內仍保存有數個碉堡,分成「伏地堡」和「對空監視哨」的形式:
在前往「竹篙山」的步道岔口上,有個「對空監視哨」,碉堡上方有像城堡似的矮牆,牆後可蹲伏士兵,使用機槍對空降中的敵傘兵掃射,也可居高臨下與碉堡內火力協同,對已着陸的敵傘兵施以雙層火網。碉堡中央陷落成井,可與下方陣地相通,空間足夠佈置一個火力班的兵力。
在「遊客中心」的後方,「嶺頭喦」土地公廟的旁邊,有個非常特殊的「伏地堡」。外型乍看來是一座色彩鮮艷的「台式」六角涼亭,碧瓦紅柱色彩豔麗,沒有江南庭園樓閣的典雅,只有濃粧豔抹的土味。亭子的橫楣上紅底白字寫著「擎天亭」,亭子的藻井,則以白底藍色畫著看不出所以然的圖案。而登上亭台的階梯上端,兩旁柱子的對聯十分「政治正確」,白底紅字寫著老蔣威權統治時代的反共八股:『消滅共匪酬壯志、復興中華定中原』。建亭的時間是1968年,比「埔光部隊」的「擎天崗」紀念碑更早,建亭子的部隊長目前應該是領終身俸的老將官了。
通常部隊建築都是謎彩塗色,但是這座亭子卻逆向操作,濃粧豔抹,已經是非常另類,更令人吃驚的是:它居然是個伏地堡的碉堡頂部,除了階梯的下方地平線上有射孔,六角基座也分別建構射孔或交通涵洞,背倚著擎天崗山頭,俯瞰草原,是個蠻理想的防禦陣地位置。鐵馬金戈不再,今天成為遊客休憩賞景的好所在。
「擎天亭」邊坡下的「福德廟」興建於乾隆年間,真正的清朝時代土地公神座是在目前大土地公廟正後方山坡上。由於它的位置就在「魚路古道」旁,是從金山到士林這條古道的最高海拔點,也是過往商邑旅人歇息的落腳點,這土地公是從附近竹子山麓的茶園移駐過來。根據客家人的習俗,常在田野或路邊堆壘石頭做為土地公神座,稱為「伯公」,加以膜拜祈福求平安;加上金山古稱「金包里」,以及附近三芝、石門原屬乾隆時代從汀州來的客家移民聚落,種植茶園是客家人來台灣最重要的經濟作物,所以我大膽推測這應該是當年客家先民留下的遺跡。
擎天崗遊客中心的位置是原來營房的所在地點,由於當地地勢平坦,又是東北季風的受風面,所以高大的植物難以生長。日據時代引進類地毯草,建立養牛為主的牧場,因此在平坦和緩坡處形成大片低矮草原,而在牧場的周邊則長滿原生的五節芒。入秋九月之後五節芒開花,受到附近飄來硫磺氣的薰染使得芒花呈現霞紅色,形成清康熙時郁永河筆下<粺海遊紀>中的「丹山草欲燃」景觀。
一望無際,綠油油的類地毯草類構成的「低草原」,和滿坑滿谷霞紅色五節芒花組成的「高草原」,這種自然美景是當地最大特色,因此國家公園將每年九月底至十一月中,規劃成「賞芒花季」。假日時吸引了大批遊客闔家前來健行,踏青賞芒,穿梭在及人高的芒芒花海古道中,是一種非常特殊的經驗。
五節芒是禾本科植物,葉鋒銳利,健行穿越時需小心,花穗軸可綑綁製成掃帚。另外當地生產的「民俗植物」(先民使用當做經濟作物)尚有:
1) 大菁:又名馬藍,莖株汁液呈藍色,客家人用來染棉布製作藍布衫。
2) 苧蔴:先民用來編製草繩。
3) 月桃:先民採製纖維,用來編織草鞋。
4) 八芝蘭竹:細軟竹枝,先民用來當製做斗笠時的骨架。
看山是一種運動,也是一項心靈的陶冶。「觀賞芒花」只是健行運動的一項誘因,絕不是唯一目的。倘佯在藍天白雲下的芳草地就是一項滿足,又何必在意芒花的多寡呢?我喜歡穿過芒草叢尋找水牛,那份找回童年記憶的感覺。
【讀行天下】
從台北市區過來,最直接又方便的方式不是自行駕車上陽明山,而是穿上運動步行鞋襪,背上輕便午餐和飲水,搭乘台北市捷運「淡水線」到「劍潭站」下車。在「一號出口」出來後,搭乘「小15號」公車,一段票即可直抵「擎天崗遊客中心」。參觀展出資料,進行「勤前教育」之後,便可以踏上步道開始行程,有些路線不用走回頭路,直接走步道下山,然後在步道結束地點搭「小15公車」離去,不用原路爬山回擎天崗取車。
由「擎天崗」出發,有五條健行路線可供選擇:
R1:遊客中心à草原環型步道à返回遊客中心。
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景色相同,坡度亦相近,全程2km,60分鐘可完成。
R2:遊客中心à草原環型步道à竹篙山à遊客中心。
路線與R1相同,只是途中多遶到竹篙山。全程3.5km,90分鐘可完成。
R3:擎天崗à金包里大路(下山)à絹絲瀑布à「絹絲瀑布站」搭「小15公車」回家。
全程3km,下坡路60分鐘可完成。(若自駕則需爬山折返擎天崗,較辛苦。)
R4:擎天崗à冷擎步道(下山)à「冷水坑站」搭「小15公車」回家。
全程2km,下坡路60分鐘可抵「冷水坑」,免費泡腳或泡湯後搭車回家。
R5:擎天崗à石梯嶺à原路折返擎天崗遊客中心。
下山上山,原路走兩趟共5km,約需180分鐘完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