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店悠遊】23101 碧潭擂鼓
2013年新北市舉辦的「國際鼓藝節」,從11月9日到11月17日跨越兩個週末,分別在新莊體育場陽光草坪和新店碧潭東岸廣場舉行。盛會從11月9日下午在新莊文化藝術中心出發的「瘋鼓遊行」揭開序幕,到11月17日晚間在新店碧潭舉辦的「金鼓王」頒獎典禮,劃下圓滿的休止符。
此次受邀演出的團隊共有9隊,包括來自英國的「小丑幻影LED鼓樂團」、南朝鮮的「Drum Cat貓鼓秀」、日本的「鬼面太鼓」、非洲鼓Hip Hop秀,以及我們台灣本土的「新莊鼓藝團」、「朴子電音三太子」、「連雅文打擊樂團」、「金鴻醒獅戰鼓團」、和「威勁龍獅武術戰鼓團」。他們在兩個週末期間,總共安排了四場夜間的正式演出;另外於活動期間的平日(週一到週五),新北市政府還特地安排這些國內外的鼓團,到新北市校園去和台灣的中小學生尬鼓,競技交流,真正達到鼓舞藝術扎根的目的。這點和新竹縣政府每年舉辦的「花鼓節」很不一樣。在新竹,我看到的是警察驅離觀眾席第一排的民眾,空出一大排座椅,只為了縣太爺和立法委員要來插花上台講話。而更了不起的是縣警察頭目要來,所以動員十幾名玀玀四處佈哨,以顯威風。是的!這些官爺們的官威都很大,我們小老百姓都很怕,盼望新竹鄉親們下次選舉投票時,煞他們的威風一下。
新北市的「國際鼓藝節」辦得熱鬧成功,而且很有「鼓(骨)」氣,因為我在宣傳DM上只看到「新北市政府」和「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沒有看到天下第一大部「文化部」的名字,可能是龍太后領導下的文化部,正忙著張羅天后部長的「三個辦公室」,不克「浪費」資源來支持鄉土文化的東西吧!龍部長不喜歡新莊沒關係,新莊有個响仁和,他們是個在地薪傳深耕,享譽國際的鐘鼓廠,在他們支持下,「鼓藝節」辦得有聲有色。
打從初中就讀「新竹一中」我參加了「童軍鼓號樂隊」以來,「打鼓」對我來說總是一種既熟悉又生疏的感覺,因為我真的學過,但是我現在真的不會打。當年小蘿蔔頭腰上掛著小鼓,不但能「鼕鼕」響敲得起勁,還能在隊長口哨聲中進行「隊形變換」分列式。
1994年,趴趴虎擔任北加州「思源中文學校」校長,適逢當地的CA-85高速公路通車,輸人不輸陣,就帶領師生家長參加通車典禮,並發動家長們組成「金龍」「銀龍」兩支隊伍,配合一群幼童軍學生組成的個人小獅子。副校長好友陳剛對我說『說你行你就行,當然!說你行的人,我自己也得行!』於是我硬是被拱上載著大堂鼓的卡車,兩人就在遊行隊伍中「鼕在一起」,倒也風光達陣,完成任務。
再次拿起鼓棒是不久前重組「淡江鼓隊」,請到曾在「世界盃足球賽開幕典禮」指導鼓隊演出的,「淡江」學姊葉賽儂老師指導,一伙校友們利用星期天下午,躲在一家電腦公司的庫房當「秘密基地」,排練我們的序曲『浩浩淡江』。雖然我們是業餘起家,但是練習過程一點也不馬虎,要做「八段錦」,要拉筋,要練體力,還要練吐納氣息;沒有人要求隊友全勤,但是我們八個不同個性的人,都能保持自己的承諾,出席每週兩次的練習,因為我們知道鼓隊是一個團體協調的活動。雖然生活在矽谷每個人都很忙,但是我們八人都知道自己「優先順位」在哪裡,把「出席練鼔」放在第一優先。同時,隊友們也都發揮「守望相助」的精神,從剛開始趴趴虎的「鼕鼕筆記」幫忙提示鼓譜,到現在我們已經進步到能在節奏上,加入肢體動作和舞台表情。在秋季班結束前,我們八人勤練的目標是「人鼓合一」,在不忘記鼓譜的基礎上更上層樓,要求八個人調到同樣的呼吸,每個團員都能調整自己每天紛擾的情緒,專注打下堂鼓的第一聲。
北加州淡江大學校友會大鼓上的「响仁和」幾個字,始終讓我存著濃濃好奇心。所以,在一次回台灣探親的機會,我在學妹小雯陪同下專程去拜訪這四個大堂鼓的娘家。依住址順利找到「响仁和」,遠遠就看到走廊上堆滿了大鼓,醒目的文宣告示牌上寫著:『把心目中的街角171號呈現給新莊』,原來這是「响仁和」對社區的承諾,他們要把該企業資助成立的「鼓文化館」,奉獻給社區。他們說『响仁和生根於新莊廟街,這裡曾是書香宅第林立、文風鼎盛的清代商業新市鎮,也是地方多元信仰活耀、傳統文化戲曲發聲的重要貿易港埠。响人和以一顆信仰般的虔誠心,打造傳響國際的鼓藝情,創立了响仁和鼓文化館,並致力於保存、堅守與傳承後代製鼓公益精神,也讓世界聽見台灣的聲音!』。
趴趴虎參訪那天,公司負責人王錫坤先生不在店內,由王太太接待,她不僅精明能幹,對家族事業發展歷程和前瞻狀況暸如指掌,對「鼓文化館」內的展品,更是能把每個鼓的背景歷史故事娓娓道來。更不得了的是手拿著鼓槌的她,邊說故事她一邊隨手就擊鼓示範,或「鑼鼓喧天」、或「戰鼓頻催」、或「擊鼓鳴冤」、或「莊嚴肅穆」,原來鼓聲的內斂渾厚、空靈悠遠、低沉宏亮,都代表不同意義。
响人和的創辦人王阿塗,本名叫王桂枝,世居新莊,父親是私塾老師,王老先生擅長各項樂器,更吹得一手好鼓吹(嗩吶),所以他的店招就叫「响仁和吹鼓店」,成立於1927年,作品散見於台北行天宮、保安宮、龍山寺、松山寺、松山慈祐宮、艋舺青山宮、大龍峒保安宮、三峽祖師廟、淡水祖師廟、木柵指南宮、新莊大眾廟、慈祐宮等寺廟。「响人和」代表傳達仁者之音,產生共鳴,並廣得人和,希望能建立永久的事業。
阿塗師於1973年過世,兒子王錫坤繼承,繼續發揚光大,作品散見於佛光山、中台禪寺、更外銷日本、泰國、馬來西亞等地,趴趴虎在店內就目擊香港客戶訂購的堂鼓,客戶的事業商號已經漆在鼓身上。2001年响人和成立了「鼓文化館」。
王太太指出,鼓的製作過程分為「鼓身」與「鼓膜」兩部份分別進行:
(1) 鼓身(即「鼓桶」,或叫「共鳴箱」)
鼓身材料採用台灣產楠木,依鼓面直徑取材,為防變形,材料需放兩三年乾燥後,才能使用。鼓身的取材根據鼓面直徑的大小來決定,有時取原木直接鑿成桶狀,這種鼓的共鳴效果最好。大部份是把材質刨成木片,壓成半月型彎度,再札合成桶狀,拼組過程中不能使用釘子,若有不平之處,還要填上補土,再上油漆。
(2) 鼓膜
通常是用牛皮,裁成所需大小的圓塊,以熱水略燙再撈出來泡冷水,接著去牛毛和皮下脂肪,迅速在邊緣打洞,串上麻繩釘上釘子,使鼓皮成型及乾燥,然後翻過另一端鼓面,從事相同的步驟,完成兩端的鼓膜。
(3) 蒙鼓(绷鼓)也就是鼓身與鼓膜結合的過程
在木質馬凳上用墊板將上下橫木以麻繩將鼓皮(膜)和鼓桶絞緊。
(4) 擂鼓或踩鼓
鬆弛柔軟的鼓皮要試鼓聲、調鼓音,以鼓槌擂打鼓面,或搓揉鼓面,讓乾硬的鼓膜變鬆軟;如果是大面鼓,還需師傅在鼓面上軽踩,一面試鼓音,伊麵調整繩子的鬆緊度,調出滿意的音質。
經過這些程序後,就可以用釘子固定(我們「敲邊鼓」的鼓身邊緣部份),並把多餘的鼓皮削平上漆,一面大鼓就算大功告成了。
★【讀行天下】
[响人和] 電話 (02) 2992-7402
新北縣新莊區中正路171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