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荒廢的[龐貝古城]? 還是[瑪雅文明]遺址?
【虎爪瑞芳】22402 水湳洞的十三層遺址
曾經多次在台北的「國家音樂廳」擔任大型音樂會主持人、並曾在阿里山主持台灣迎接「千禧年第一道曙光」活動,我老妹茱麗安是個淡定內斂,且沉著穩健的音樂人。那天在「台-2線」公路向東行的路上,車行到「水湳洞」的彎道時,她突然「Wow!」的一聲驚嘆。我一點都不意外,反而陰險的偷偷冷笑:「哼!妳果然是個只有婦人之仁的笨丫頭兒!『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妳只看到右邊的基隆山上的舊房子,沒有看到左手邊港灣裡的陰陽海」。引起老妹驚呼的是「”故”台金公司」煉銅廠廢墟,也就是在2007年3月14日,被正式公告登錄為「新北市歷史建築」的「水湳洞選煉廠」,俗稱「十三層遺址」。由於整片舊建築蒼老碩大幾乎盤據整個山坡地,它壯闊蒼涼的景觀,有人以「荒廢的龐貝古城」來形容,我覺得它更像南美洲「瑪雅文明」的廢墟遺址。
位於「台-2線」公路和「北-34」縣道(又稱「金水公路」)交會口的「水湳洞」,正確名稱叫「濂洞灣」。由於沿岸「金瓜石山脈」蘊藏豐富礦物質,山中溪流匯聚流入海中,在入海口的港灣內經年累月累積了大量礦物質,氧化後形成黃色混濁的海水,它與外海強烈洋流經過帶來的湛藍海水,色澤截然不同。在相連的同一片海域,卻呈現出不同的海水顏色,就被稱為「陰陽海」。
1848年1月,在美國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亞(California, USA),木匠馬歇爾(James Marshall)受命在「美國河American River」興築水車,以便為他的雇主沙特的農莊取得灌溉用水。他於無意中,竟在河床上發現了沙金,因而引爆了加利福尼亞的「大淘金Gold Rush」。造成數十萬來自全球的「淘金客」蜂擁而至,包括被賣到美國的5000多名華工苦力。
他們沿著「美國河」溯溪而上去尋找礦脈,最後到達了「雪嶺Sierra Nevada」的山麓;在那裡,他們終於發現南北長達300多公里(200 miles)的「母親礦脈Mother Lode」。
結果不僅將加利福尼亞從被棄置的「西大荒Wild World West」,建造成美國西部開拓史中「黃金州Golden State」的榮耀。持續發展至今,單一加州自己的經濟年產值,如果拿來和全球各國比較排行,加州是排名全球第七強的「經濟體」。
1890年(清光緒16年),清國統治下的台灣正在修築「縱貫鐵路」。鋪軌工程從台北推向雞籠,正在興建跨越「雞籠河」鐵路橋的橋墩時,工人無意中在「雞籠河」的河床上發現沙金,結果引發了淘金熱。淘金客沿著「雞籠河」往上游而去,最後在「雞籠山」的山麓發現了礦脈,因而產生了「金瓜石」和「九份」兩處開採金礦的山城礦鄉聚落。
然而,歷史卻給了台灣人殘酷的命運,使得台灣沒有機會像「黃金州」加州那麼幸運,發展成為「黃金省Golden Province」,因為台灣曾兩度淪陷進「掠食者Predator」的統治,日本的殖民政府和蔣介石的威權統治, 兩者都是為其軍事目的,而剝奪台灣人藉由台灣土地的黃金礦產,發展民生經濟的機會。
1895年,「變法新政」的清國,被「明治維新」的日本,在「清日甲午戰爭」中徹底擊潰到必須割地賠款,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
日本在台灣的殖民政府接收了「雞籠山」的黃金礦區之後,禁止清國奴和台灣人採礦,並以「雞籠山」的南北軸線為界,以東部分交給日本商社「田中組」開採,就是今天的「金瓜石礦場」,或稱為「本山」、以西的地區則交給日本商社「藤田組」經營,也就是今天的「九份礦場」。
1904年,「田中組」的「本山三番坑」發現硫砷銅礦,使得「金瓜石」成為同時出產金、銀、銅三種礦產的寶山,名聲大噪,震驚東瀛。1933年,「日本礦業株式會社」(今天的「日礦金屬」)買下了「田中組」在金瓜石的經營權,並且注入了重大資金來拓展企業。
由於台灣在清國200多年的統治下,如同一個被棄養的孤兒,幾乎沒有興建任何實業,完全沒有工業基礎。日本人接收台灣來到金瓜石後,開始在「茶壼山」開採金銀銅礦。他們沿著山麓興建選礦場、儲存槽、轉運站、煉金廠、運輸纜車、通風管以及廢煙道等全套設施,這些依傍著山坡、層層相疊的廠房地景,就被當地人暱稱為「十三層」。
為了將金瓜石礦區出產的礦砂運回日本去精煉,「日礦」還特地修建了一條輕便鐵路,從礦區的「水湳洞」,通往基隆港的「八斗子」碼頭,以便將台灣出產的礦砂,運回到日本九州的重工業基地「佐賀關」。
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美國的夏威夷「珍珠港」海軍基地,引爆了「太平洋戰爭」。
銅金屬是製造軍火工業的重要原料,金瓜石成為日本帝國最重要的銅原料產地。在台灣的日本殖民政府,不但下令暫停挖掘黃金全力開採銅礦;並且還在金瓜石成立「戰俘營」,
將東南亞戰場上擄獲的戰俘(Prisoner of War, POW),移轉來金瓜石,服勞役開採銅礦。
當年的冶礦作業分為採礦、選礦、陶冶、精煉四個過程,位於水湳洞山坡上的這群廠房建築群正是為選礦而建,將礦物從岩塊中篩釋出來。除了選場基座、煉金工廠等設施,在廠房旁邊還建造了綿延數公里,號稱「世界上最長的煙道」,來排除作業過程得廢氣,這全套的處理礦砂、生產粗銅的選礦煉製設施被稱為「十三層遺址」。從它雄偉壯觀的規模,可想像當年這個黃金山城曾擁有十幾萬礦工,每天在礦區忙碌的情景。
1945年,美國的航空母艦特遣隊群,與日本帝國海軍的無敵艦隊,在菲律賓的雷伊半島進行了一場殊死戰,美軍大獲全勝,帝國海軍不但精銳盡失,主帥山本五十六也遭擊斃。從此,日本皇軍由剽悍的主攻態勢,轉為本土保衛戰的垂死掙扎。在美軍麥克阿瑟將軍的「跳島戰術」下,琉球群島被圈選為落腳點的佔據目標,台灣則被定位為掃除障礙的越過點。因此,1945年時的台灣,遭美軍從航空母艦上起飛的轟炸機炸得幾乎翻過來,生產軍火原料銅礦的金瓜石當然無法倖免,遭受嚴重破壞而停產。
那年秋天,中華民國搭上「戰勝國」的順風車接收了台灣,成立「台灣金銅礦物局」來接收日本人在金瓜石的採礦工業。緊接著來的「國共內戰」,1949年底,蔣介石集團被土八路踢出中國大陸,帶著郝柏村這些被打得屁滾尿流的殘兵敗將,狼狽地逃到台灣。台灣人收養了這批「退一步即無死所」的解放軍手下敗將,卻培養了新一批「掠食者」。
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是為[皇軍]南進推動"東亞共榮圈"掠取戰略資源,新來的蔣介石威權統治,念茲在茲的是「建設台灣成為反攻復國的基地」,掠奪台灣資源作為軍事行動戰備物資是們的目的,台灣人的民生經濟建設依然不是他們關注的重點。
1955年,金瓜石被逃難來台灣的中國「東北金屬礦業公司」接手,改組稱為「台灣金屬礦業公司」,也就是「台金公司」。因為生產黃金的成本較高,這些只有心存「反攻大陸」的「掠食者」,便以煉銅業為主,在金瓜石的「十三層」進行所謂的”以銅養金”政策。也就是很不長進的以修復日本人留下的設施為基礎,去開採提煉銅礦,再從銅礦的營利來開採金礦,最後將金礦出產的黃金賣給自家的「台灣銀行」全數收購,形成既得利益者封閉的食物鏈。台灣人在「掠食者」的壟斷盤據下,無法參與開採金瓜石金銀銅礦,只能冒死跑去挖採礦源幾乎枯竭的煤炭, 造成煤炭礦坑連年發生重大傷亡的災難。
這麼一個「分贓式」"洗錢"的礦業公司,到頭來走上敗亡應該是個必然的結果。1973年,銅礦的礦脈接近枯竭,國營「台金公司」卻官照當錢照拿,終於在1985年玩完了,在「十三層」的煉銅生產線終止運作,「台金公司」因財務危機正式歇業, 肥貓們另有其他"國營企業"豢養。然而「掠食者」依然不改吃乾抹淨的劣習,「十三層」的廠房產權,移交給連年虧損,卻連年領巨額”年終獎金”的「台電」、整個金瓜石礦場的地產,則轉交給不製糖,而是靠出租或售賣土地,來製造漂亮「營收數字」的台灣超級地主「台糖」。
2007年,「十三層遺址」被登錄為「新北市歷史建築」、2008年,「十三層遺址」旁邊的三條巨大廢煙道,以「瑞芳區台金濂洞煉銅廠煙道」名稱,登錄為新北市市定文化景觀。從此這個百年來歷經兩代「掠食者」視為禁臠的金雞蛋, 金瓜石煉銅廠 [十三層],成為一處懷古的觀光景點,黃金歲月悠悠遠去, 在蒼山上只留下廢墟遺址, 供人憑弔。
★【讀行天下】
☆ [十三層遺址] 新北市觀光旅遊局 (02) 2960-3456
@ 新北市瑞芳區水湳洞 (「台-2線」公路和「北-34」縣道交會處)
開車族:
◎由「國道-1」從「大華系統」轉「台-62 East」、併入「台-2 East」到81K處「水湳洞」
公車族:
◎「基隆車站」搭乘基隆客運「黃金博物園區」#826公車、「水湳洞停車場站」下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