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風 香火 美食之旅 的大龍峒
【大龍峒玩古】 10301 歷史的十字路口:四十四坎
這個年,頭都變了。首都市長口出穢言,48萬台灣人為他按讚,可是這在我娘給我們的家教中,是絕對禁止的;唐宋八大家都死了千百年,台灣的民進黨人還是不放心他們,怕他們成為國民黨員,藉「高中國文課綱文言文與白話文比率」之爭,進行消滅古詩詞,禁止台灣學生研讀他們的作品,以期降低台灣人的語文素養,不再將民進黨「三隻小豬」的教育部長當笑柄。甚至,還有民進黨的御用打手,無知到將國學上的「唐宋八大家」攻訐為〝造神運動〞的產物。就是這批民進黨人,將台灣推向亞細亞自閉症孤兒的田地。當「九年級生」小翎向我提出『想去看看台北大稻埕』,我着實驚訝台灣居然還有這種文化涵養的「e世代」好苗子。為了幫小翎排出懷古尋新的「台北舊城新風景」行程,我重新閱讀了老台北城的前世與今生,不禁感嘆,「康熙!你到底要不要台灣嘛?」
大清帝國康熙皇帝於1683年,派出跟鄭成功有仇的施琅率領水師三萬多人,先取澎湖,進而拿下台灣,結束了明鄭在台灣21年的政權,也展開了滿州人愛新覺羅家族對台灣212年的統治、1895年,日本人從清國手中手中得到台灣、1945年,中華民國從日本人手中接收台灣。縱使加上明鄭之前西班牙與荷蘭統治台灣20多年,清國依然是統治台灣最久的政權,但是在日本帝國和蔣介石集團兩個外來政權刻意淡化的殖民統治下,現代台灣人對大清帝國在台灣的史實,記憶是非常淡薄的。而造成這種現象,大清帝國自己要負最大責任,在統治台灣的212年間,除了最後的20年,沈葆楨和劉銘傳有稍認真一下,前面的190年,從朝廷到地方官僚都幾乎是在鬼混,問題就發生在康熙身上。
如果當年的台灣是個無人島,問題就單純許多,康熙這老頭併吞台灣之後,只要找人將大清帝國的地圖找人重新畫一下,將台灣涵蓋進《皇輿全覽圖》就搞定了。但是問題就在台灣不是一個無人島,上面住了許多原住民與漢族移民。原住民已經讓康熙夠頭痛,他們不懂漢語、不寫漢字,使得滿州人入關的康熙「以漢治漢」這招不管用;再加上,當年跟著鄭成功到台灣的漢族人,很多是一心想反清復明的〝反賊〞、〝逆黨〞。康熙在紫禁城內撥他的算盤,如果我把台灣吃進來,我要不要派官、派兵去駐守?要!那豈不要花錢?花時間?花人力?答案都是「要!」可是,馬背上來的康熙一轉念想到,我去御駕親征打準噶爾蒙古,得到的是大片土地、大批戰馬、且可消除心腹大患,而台灣島那麼小一塊,吃下來我也不會比較飽,不吃我也不會餓,那我管他幹嘛?
因此,愛新覺羅・玄燁(康熙)基本上是一個「棄台論」者,縱使他已經取得了台灣,他還是擔心台灣又成為「反清復明」的Trouble-Maker;因此,他頒訂了《渡台三禁》,用來限制居住在神州大陸的清國公民,沒事別跑到台灣去搞七捻三。
第一條:嚴禁無照渡台。台灣不是你想去就去,需在原戶籍地申請許可證才能渡台;
第二條:禁止攜家帶眷。不准帶老婆孩子舉家遷徙;(因此,我們家的宗祠裡,在來台祖先的牌位旁,供奉著兩位「林媽太孺人」,一位是「唐山媽」、另一位是「台灣媽」)。
第三條:禁止潮州人和惠州人渡海去台灣。因為當年廣東的這兩個客家庄,曾出現很多反清復明的〝海盜〞。康熙認為,客家人天生遺傳了反清復明的DNA,如果放任客家人到台灣去,豈非使一身反骨的客家人如魚得水?結論當然是「統統不准去」。
這三條禁令隨著大清帝國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世,累積了國力與財富後的自信心,才逐漸鬆綁。卻造成了台灣的漢族移民有了先來與後到的順序、衍生出台灣島的漢民族呈現明顯的地域區隔。
第一批是跟著鄭成功來台灣的漢人,以福建泉州人為主,分布在台灣各個港埠蛋黃區,是經濟能力最強的一群漢人;第二批則是1730s年代乾隆年間,在「禁海令」實施期間獲准來台的福建漳州人,分布在台灣都會區的邊緣,經常因為利益衝突而與泉州人展開大規模的械鬥;而最後到台灣的,則是1790s年代嘉慶年間廣東東北部沿海潮州客家人。由於他們來台灣較晚,只能到山邊丘陵與原住民爭地墾殖、在與原住民「平埔族」互動的過程中,使「平埔族」被漢化,部分「平埔族人」透過聯姻,融入客家族群血統中。
我的祖先正是來自廣東潮州府饒平縣,他們落腳在新竹湖口台地,從事茶園墾殖,為了自保,挖掘了「土牛溝」來做為與平埔族戰鬥時的防禦工事。我是來台灣出生的第五代。
1730s乾隆初年,有大批福建廈門的同安縣人移居台北盆地,由於港埠「艋舺」已經被泉州人開發飽和,於是它們選擇在「淡水河」與「基隆河」匯流的沖積扇上定居。這裡原本是「凱達格蘭族」的「巴浪汞社」部落舊址,因此,操閩南語的同安鄉親將這裡稱為「大浪汞」,為了討個吉利取諧音,將同安族人的村落稱為「大隆同」,寓意壯大興隆同安人。由於它座落在「龍峒山」(圓山動物園舊址)的山麓下,最後取名「大龍峒」。
1755年,同安鄉親在「大龍峒」興建了「保安宮」,同時利用建廟剩餘的建材,在廟口的道路兩側修建了44家有「亭子腳」(閩南語稱為「坎」,因此被稱為「四十四坎」)的商店街,第一進是店面,第二、三進則是存貨倉庫和居住空間。路面是古意盎然的石板,商家則有漢藥鋪、理髮廳、雜貨店、鐘錶行、香燭店等。這條街的商業興起晚於「艋舺」、卻早於「大稻埕」,是台北最早整體開發的商業街。這條街道在蔣介石的威權統治時,由於位在以「總統府」為圓心的西北方向,所以街道被迫改名為以中國西北城市的名字來命名「哈密街」。街上商家販賣各種庶民生活百貨,就是沒有出售哈密瓜的水果行。
幾年前,我忽悠到「大龍峒」散步,還有一絲絲「走回從前」的古意;這回再度重遊,卻已經找不到那份〝落後〞的古典美感,只見制式的店招、制式的壓克力製方形亭柱、還有那擾人且低空掠過的民航班機,樣板化的大龍峒「四十四坎」,已失去古樸的風味。
四十四坎 ( [坎] 就是商店的意思)
[保安宮]前的 [四十四坎]
最原始的[四十四坎] 有44家店舖
[四十四坎] 商店街的亭仔腳
相較於台灣廟宇周邊商圈人氣興旺, [四十四坎]十分沒落的感覺
[保安宮]對面的[鄰聖苑]
[保安宮] 位於松山機場進場航線的下方
倒是幾個路口外,傳統市場邊上的幾家庶民小吃,都依然堅持著古早味,不但感動人心也是滿足味蕾的風景線,例如擺了50年的麵攤、需號碼牌的肉羹攤、炸蛋餅、紅茶屋。
黃底紅字的「295麵擔」招牌十分醒目,它矗立在「重慶北路」三段295巷的巷子口,是一家擺了50年的麵攤,目前由第二代的「阿嬌姨」帶著女兒經營。她們的意麵是招牌人氣必點項目,據說「阿嬌姨」規定她的女兒,根據當天天氣潮濕或乾燥煮麵的時間要跟著調整,以免麵條太生硬或軟爛;麵碗的湯頭則是每天以大骨頭熬煮兩小時而成;看來不起眼的油蔥酥,「阿嬌姨」也會要求她女兒每天早上必須爆炒新鮮的,因此香氣特別的濃郁,畫龍點睛,使整碗麵充滿了十足的古早味。
本名「李嬌」的店老闆,特別推薦她們店的小菜「鯊魚煙」和「紅糟肉」,每天都只有限量供應,因為開業50年來,她們最引以為傲的就是新鮮食材,這兩道小菜也是陪伴住在「大龍峒」的許多街坊鄰居,一起成長的古老滋味。
位於「重慶北路」巷子口的「大龍峒肉羹」,主打的項目就是全台灣大街小巷都在販售的台灣小吃肉羹。最大的特色在他們的碩大肉羹塊,每塊都兩個指幅寬、以瘦肉為主包裹著魚漿,不僅味道好吃、還能咀嚼到瘦肉的口感;肉羹湯的另一個特色則是淡適宜的湯頭,嚐慣了勾芡過當濃稠的肉羹湯,「大龍峒肉羹」的湯頭特別清淡可口。難怪小翎和小綵姊妹倆喝下第一口,就吐出一個驚嘆號「好吃!」燙豬皮和油豆腐是他們的招牌小菜,女娃們怕油膩,我們捨棄豬皮、點了滷蘿蔔和肝臁,也都十分完美。
豬皮
肉羹
同一巷子內的「重慶豆漿」也是一家老字號,他們的招牌「炸蛋餅」,其貌不揚、而且油滋滋〝不健康〞的外觀,但是一口咬下後,蛋餅麵皮內散發出的蛋香和蘿蔔乾香氣,實在令人很難抗拒。
看起來"不太健康"的 [炸蛋餅], 味道卻十分誘人
最誇張的莫過於隔幾個店面的「紅茶屋」,外觀就只是您我再熟悉不過的巷子內冷飲攤,可是它卻是「大龍峒」最有名的排隊小店。為了避免店門口的長龍影響小巷內的交通,店家貼心的準備了「號碼機」,讓顧客能根據號碼的「Q」順序下訂單,等待時稍疏散到鄰近地區,以免堵塞在狹窄的巷道內。據說她們的紅茶材料是直接向茶農訂契約購買,所以品質相對穩定;取茶葉回來後,則加入漢藥材甘草和決明子,來加強紅茶的口感,並且每天煮茶來保證新鮮度。她們的紅茶分成大、中、小三個尺寸,我和小翎小綵兩位姑娘觀察之後,決定買三杯小杯的。雖然當天的天氣酷熱,牛飲冰紅茶將十分涼爽幸福,但是我們都很識趣,知道自己牛飲能力到啥程度,實在不想拎個小水桶般的大杯紅茶,遊走在「大龍峒」街上。
大龍峒紅茶屋
地址招牌等資訊都不重要, 往人多的地方擠就對了.
★【讀行天下】
☆ [大龍峒玩古半日遊]
從台北捷運「圓山站」2號出口、取道「庫倫街」步行約10分鐘即可抵達「台北孔廟」
à「台北孔廟」@ 大同區大龍街275號、週一休館、(02) 2592-3934
à「保安宮」@ 大同區哈密街61號、每天06:30-22:30、(02) 2595-1676
à「四十四坎」@「保安宮」旁的「哈密街」上
à「大龍峒295麵擔」@ 大同區重慶北路三段293-4號(295巷口)、10:30-20:30
à「大龍峒肉羹」@ 大同區重慶北路三段297號、週二至週日06:30-14:30、(02)2596-7090
à「重慶豆漿」@ 大同區重慶北路三段335巷32號、05:30-11:30、(02)2585-1096
à「紅茶屋」@ 大同區重慶北路三段335巷56號之一、06:30-22:30、(02)2585-775
【旅遊日期】2017年9月9日 【完稿日期】2017年9月20日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