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洄瀾悠遊】97201中橫故事 97101 001   97101 015                                         

穿越「太魯閣國家公園」的「中橫公路」(台-8線),堪稱是一條榮民弟兄以雙手雕鑿出來的公路。於195677日正式開工,每天動員五、六千人,在不同的區段同時施工,期間受到颱風、地震、豪雨的天災威脅,以及受爆破、塌方、落石工安影響,導致人員傷亡、器械報廢、工程損毀等事故時有所聞。耗資四億三千萬台幣、費時三年九個月又十八天的艱鉅工程,終於在196059日竣工通車。公路東起花蓮縣新城鄉,從立霧溪出海口太魯閣台地牌樓起,經「長春祠」、「天祥」、「大禹嶺」、「梨山」、「谷關」、到台中市東勢區,全長194公里,是台灣第一條橫貫中央山脈的公路。

97101 010

97101 020

97101 211

97101 630 

開闢「中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14年,它原本是一條日本殖民政府開鑿的「理蕃」道路。日本在「清日甲午戰爭」中擊敗清國,取得台灣,但是從1895年登陸以來即遭受台灣島民激烈反抗,雖然平原丘陵地上的台灣人抗日戰爭逐漸被平息,但深山原住民的抗日行動卻從未停止,當攜帶槍砲的皇軍武警遇上使用弓箭開山刀的太魯閣族勇士時,日軍除了以山砲亂轟山頭來壓制對方攻擊之外,根本拿不出具體制勝的進攻戰略。這使得日本對台灣的統治有如芒刺在背,終於決定開闢「理蕃道路」,將原本原住民的狩獵山區步道,逐步整修拓寬成可供部隊行軍及馱運火砲的「警備道」,同時可藉由這些道路來開發沿途林業,以及興建水力發電廠成為「產業道」,兼具軍事和經濟的價值。

97101 130

97101 110

1914年(日本大正3年),日本人為了發動「太魯閣戰役」,進剿分佈在台灣中央山脈的原住民部落,而決定闢築一條「合歡越」,從「前山」南投的「霧社」,到「後山」花蓮的「太魯閣」。1933年(昭和15年),為促進軍事導向「合歡越」的經濟價值,發展沿途的觀光產業,開始着手修築「合歡聯絡道路」。1935年,日本人完成連接埔里、霧社、合歡山、太魯閣、花蓮的道路,稱「合歡越道路」,也就是漢語的「合歡山越嶺道路」。

97101 100

97101 090 太魯閣峽谷

全程步行約需4天,成為當時台灣熱門的登山休閒步道。1940年,日本人的台灣總督府為了開發立霧溪的砂金和水力發電,開鑿了從「仙寰橋」到「溪畔」的「發電道路」,以及從「溪畔」到「塔比多」的「產金道路」。但是,由於太平洋戰爭爆發而終止,只有「產金道路」通車至「合流」。這些佈局,成為中華民國政府闢建「中部橫貫公路」的基礎,在「美援」資助經費,退除役官兵提供勞力下,完成「中橫公路」。

97101 220

其中「合歡垭口」(大禹嶺)到「太魯閣」的路段,絕大部份和今天「台-8中橫主線東路段」重疊,只有「九曲洞」到「燕子口」之間的路線不同。目前這一段的「中橫主線」是中華民國政府修建,原本日本人修築的路段成為山友們熱門的健行步道,稱為「錐麓古道」。在「燕子口隧道」口設有「管制點」,遊客需辦理「入山證」才可以進入「立霧溪峽谷」南岸的「步道口」,通過越溪吊橋之後,立即攀登「錐麓大斷崖」。「錐麓步道」與「立霧溪峽谷」的垂直落差約500公尺,雖然國家公園管理處在狹窄路段增置防護欄和鐵鏈,來確保山友的安全,但是那種有如行走在雲端的刺激,對體弱、心血管病患、懼高症者、孕婦、孩童等,均需要「三思而後行」,別輕易挑戰「致命吸引力」的誘惑。但是一旦您走上「錐麓古道」,遠眺瑰麗的「立霧溪峽谷」,一覽群山小的遼闊視野,以及沿途寶貴的原生植物,和史蹟斑斑的早期太魯閣族部落遺址,都是您一路辛苦的報償。

97101 230

97101 241

97101 232

97101 236

97101 234

97101 238

97101 237

97101 239

97101 240

據服務處的「山青」朋友告知,父祖輩曾提到原本崖壁上的小徑只有30公分,僅容許族人雙腳倂合的寬度,日本人來了之後,強制徵調族人壯丁,以繩索綑綁腰部,從斷崖頂垂降而下,在山壁上鑿洞埋置炸藥,才炸出缺口,開鑿出1.5公尺的步道,以便通行及載運火砲。目前開放供山友健行的步道長度約10.3公里,入口在「燕子口步道」,終點為「慈母橋」,走全程約需7小時,建議09:00前進入古道。走在「中橫」180K178K之間時,您也可以仰望觀賞到雄偉的「錐麓斷崖」。垂直陡立的大理石峭壁矗立在眼前,底部分佈在花紋詭異的大理石岩面上,有許多噴湧的泉眼注入「立霧溪」,蔚為奇觀。

97101 246

97101 245

97101 242 燕子口

97101 247

97101 248 立霧溪

97101 120

 

日據時代的「合歡越道路」從「合歡垭口」(今「大禹嶺」)到「霧社」路段,則是今天的「中橫霧社支線」,也就是「台-14甲」公路。而中華民國政府修築的「中橫西段主線」,從「大禹嶺」經「梨山」、「谷關」、「白冷」、到「台中市東勢區」這一路段,則大部份與日據時代的「大甲溪警備道」路線重疊。這段「中橫西段主線」主要是為了配合「大甲溪水力發電計劃」,做為工程道路;同時也做為安置退除役官兵日後上「梨山」,興建農場果園的交通道路。

威權統治下「人定勝天」蠻幹的神話,被大自然以行動來徹底粉碎。長時間的濫墾,使得山坡地脆弱,不僅造成「中橫公路」逢雨必塌方,而且淤泥還造成「德基水庫」和「谷關發電廠」頭疼的堰塞問題。終於在1999年的「921地震」,「中橫西段」柔腸寸斷而封閉。雖經搶修通車,但是由於山坡地的水土保持已完全失去功能,200472日,在「敏督利颱風」帶來的豪雨下,徹底沖毀「中橫公路西段主線」,終於逼使政府放棄再度「人定勝天」的政治正確和專業錯誤。目前「中橫西段」只在「台-837K管制站附近設立「台-837便道」,供工程車和當地居民使用,未對遊客開放。

如果您仍有「駕長車踏破梨山闕」的雄心壯志,請從花蓮「太魯閣」驢驢的牌樓出發後,抵達「大禹嶺」轉「台-14甲」經「霧社」下山到南投,或是在「梨山」轉「台-7甲」到宜蘭,因為「台-8」目前從「梨山」到「谷關」之間是在向大自然贖罪狀態,不通車。

97101 030

97101 040

 97101 080 太魯閣峽谷

97101 050 出海口

在原住民「太魯閣族」的領域中,樹立一座紅柱黃瓦的漢文化牌樓,不知道是為了彰顯施工者的無知,還是威權統治者的顢頇?這應該和日本統治者在原住民部落中設立神社鳥居一樣,意味著征服與統治吧!矗立在太魯閣的「路」「公」「貫」「橫」「西」「東」牌樓採三間四柱三樓式,柱體採朱紅色,上覆金黃色琉璃瓦。在牌樓的北側旁放了一座白色石獅子,南側則可能因為太靠近岩壁而省略掉了,因而造成「萬獸之王」鰥寡孤獨的奇特現象。從「中橫」通車以來,這一奇特景觀不知進入多少照相機的快門。

97101 060

97101 070

97101 200

97101 300

97101 320 靳珩公園

97101 310

97101 330 印地安酋長

97101 350

97101 400 綠水

97101 500 天祥

97101 600 長春祠

 97101 620

讀行天下

l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花蓮縣秀林鄉富世村富世291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台灣中橫公路
    全站熱搜

    趴趴虎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