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洄瀾悠遊】(97001) 夜奔洄瀾
好友CP和小蓮從矽谷回來,與在台北的彎彎及南西大夥兒相約在松山,搭乘「台鐵」夜快車經由「北迴鐵路」前往自詡為「太陽的故鄉」花蓮,進行兩天「花東山海觀」。好友相約共遊,重點在於歡聚把臂言歡,景點反而成為次要。於是,在彎彎給我們準備的水煎包香味中,我們在「松山車站」月台上就開始歡笑連連,展開行程。凌晨12點半抵達「花蓮車站」,摸索到「洄瀾雅舍」時,李老板仍堆滿笑臉迎接我們入住。
由於「台鐵花東線」週末車票難求,星期五晚上出發時,我們搭乘的是形同通勤區間車的「莒光號」,雖然級別是對號快車,但是卻足足搖晃了三個多小時才抵達。回程我們訂到的是「台鐵」目前最高檔、速度最快的「自強號」,它以兩個EMU 1000電動機車在車組前後各一,同步運轉進行推拉,由花蓮直達松山僅花費約兩小時。我曾搭乘流線型的「太魯閣號」,略遺憾的是此行未能體驗「台鐵」新引進的「普悠瑪號」。
我的姨婆住在花蓮,舅公住在關山,從小陪祖母回「後山」花東地區探親,就是我做為長孫的特權,因此前往花東的旅程,在我的童年記憶中,充滿了甜美的親情回憶。特別是在1970s年代,對台灣陸海空各種交通工具的體驗,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
首先是行駛於台北和花蓮之間的「公路局金馬號」,除了隨車服務的「金馬小姐」個個亮麗專業,令人心曠神怡;「金馬號」巴士本身也是那個年代最拉風的客運車,鋁皮烤漆的車體上有一匹耀眼的「金馬」,車內座椅可以斜躺,車頂還裝備電風扇,真夠豪華。從「台北東站」購票上車後,中午前必須抵達蘇澳,以便趕上下午開放的「蘇花公路」南下時段。當時的「蘇花公路」只是一條沒鋪柏油的單線車道,所有車輛排隊依序通過,我記得「金馬號」總是排在隊首(似乎是金馬一號、二號、三號),然後是沒有電扇的公路局「直達車」一號、二號,接著是遊覽車,最後才是自用車和貨車。童年的我,總是興奮的趴在車窗上往回看長龍似的車陣,祖母邊壓抑顛簸欲吐的暈車,邊緊緊抓住我的小腿,唯恐這個好奇寶寶金孫,在搖晃的車上一不小心摔出窗外,葬身山崖下太平洋。
1975年,「台灣豪華公司」向日本購買了原來航行於「神戶」和「宮崎」之間的渡輪,將這艘二手貨中古輪船整修後,命名為「花蓮輪」,航行於基隆、花蓮之間。我和祖母起早從新竹搭火車到基隆,搭乘「花蓮輪」乘風破浪前往「花蓮港」。途中,祖母猛吐八寶粥,我卻毫不受風浪影響,遊走於船艙和甲板間,當我的好奇寶寶在遊輪上探險。受到十大建設「北迴鐵路」通車的波及,「花蓮輪」於1983年4月慘淡停航,同年9月9日,「艾倫」颱風來襲,「花蓮輪」漂離泊位,擱淺於花蓮市「南濱」,遭報廢拆解。
1978年,我出國留學前,陪祖母到花東探親,搭乘中華航空公司的「翠華號」班機前往花蓮。我由好奇寶寶長大成大學畢業的准留學生,華航班機也由我童年時搭乘的螺旋槳YS-11機型,「長大」成波音707噴射客機。由於速度變快,座艙餐飲簡化了,梳子也不送了;但是,不變的是花蓮機場周邊的藍天、碧海、青山,還有那兒我思念的親戚們以及花蓮善良的人們,「乃吼!」(阿美族語『你好』)。
根據荷蘭人的文獻,原住民「薩奇萊雅」人分佈在立霧溪以南,木瓜溪以北的沖積平原(也就是今天的花蓮市和吉安鄉一帶)。17世紀時,荷蘭人登陸東台灣,由於雞同鴨講,荷蘭人把原住民族群名稱誤以為是地名,就在地圖上標示登陸地點為「Sakiraya」,漢語諧音稱「奇萊」,附近的高山也被標為「奇萊山」。清國統治台灣時,由於「薩奇萊雅」族人曾協同「葛瑪蘭」族人抵抗清軍,「撒奇萊雅」族人設在今天四維高中附近的部落大本營遭受清軍圍勦屠殺,導致被迫南遷到今天花蓮縣豐濱鄉的「新社」,部份族人則混跡「阿美族」部落不敢認祖歸宗,最後被阿美族同化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薩奇萊雅人。目前族人散居花蓮市國福里、瑞穗鄉馬力雲社、和豐濱鄉磯崎村等地。清國平定明鄭佔據台灣之後,由於朝廷一直無法平定台灣原住民的武裝抗暴行動,於是頒布封山禁令,禁止漢人渡海來台,進入山丘陵地開墾,用以防止兩股勢力結合反清。
直到1812年(嘉慶年間),清國已經統治台灣百餘年,才逐漸放鬆封山令,允許漢民族進入東台灣海岸地區墾殖。1825年,大墾首吳全和蔡伯玉在宜蘭募集墾丁2800多人,進入「奇萊」地區墾殖。為抵禦原住民的襲擾,他們在今天壽豐鄉平和、志學兩村建立根據地「吳全城」,但是終抵不過瘴癘之氣和原住民襲擾,佃民四散,墾地荒蕪。
1851年(咸豐年間),淡水廳富農黃阿鳳招募壯丁2200多人,從海路登陸「奇萊」地區,落腳在米崙山西北一帶(今花蓮港及花蓮機場一帶),創建了「十六股庄」,並且以良田收成做為公產,資助前來「奇萊」開墾的新移民,造成漢人客家族群大量湧入東台灣,並以鳳林和玉里做為根據地,至今仍是花蓮重要的客家庄。客家人特別重視晴耕雨讀,勞動不忘文化薪傳,生活不忘先賢遺訓,崇敬詩書文字,焚化印刷品的「惜字亭」成為客家庄的特色。鳳林人文薈萃,許多客家人當了中小學校長,而有「校長夢工廠」美名。我祖母娘家廖姓族人便是在這一時期,從苗栗三灣「大河底」移民到台東關山地區。 這些客家移民眼見立霧溪水和太平洋海浪交會衝擊,迴盪縈繞,遂將港口稱「洄瀾港」。
1874年(同治13年),清國在台灣最高領導人沈葆楨奏請開後山路,設撫墾委員,在奏摺中寫道:「分東台為三路,以總兵吳光亮辦之。南為卑南(台東)、中為璞石閣(玉里)、北為花蓮港」,這便是花蓮港名稱的由來,是「洄瀾港」的諧音。
花蓮縣南北長約137.5公里,東西寬約43公里,面積4628.57平方公里,居全台行政區之冠;人口334,039人(2013年9月資料),居全台灣第17位。由於位居「匪律殯板塊」和「歐亞板塊」的斷層上,因此地震頻繁,2013年10月31日晚間,趴趴虎在寫本文時,花蓮就傳來6.2級大地震,希望洄瀾的朋友們都平安。
花蓮的旅遊資源相當豐富,重要風景線包括「台-8」公路的「太魯閣國家公園」、「台-9」公路的「花東縱谷」、以及「台-11」公路的「花東海岸國家風景區」。觀光產業也相當興盛,休閒林場、牧場、農場都相當多,而最驚人的是全縣有900多家合法民宿。座落在花蓮火車站附近的「洄瀾雅舍」,由一對年輕親切的築夢夫婦經營。在地美食「長野」、「鵝肉先生」,或是著名伴手禮蔴糬和花蓮薯名店「曾記」、「阿美」,全在步行距離內。方便的位置,潔淨的房間、如家的溫馨(the Home away from your home),可能是您下次來洄瀾自助旅遊時的一處很好落腳點。
【讀行天下】
l [洄瀾雅舍] 王管家 (03) 832-6668 (0929) 555-237
花蓮市國聯二路78號
l [包車旅遊] 專業導遊執照武貴文 (Vincent) (0928) 078-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