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03 900 澳底古民居  

【虎爪貢寮】22803 澳底漁港

座落在台灣「東北角國家風景區」的「澳底漁港」位於「鼻頭角」與「三貂角」之間,距基隆市約35公里,距台北市約60公里,行政上隸屬於新北市貢寮區仁和里和真理里。雖然只是個小漁村,「澳底」在台灣歷史上卻有一席之地,因為這裡既是吳沙當年開發蘭陽地區時,揚帆起錨前往「烏石港」的地方、也是日本人武力接收台灣的登陸之處。但它總是扮演跑龍套暫時性的角色,等事件平息之後,它又恢復純樸寧靜的漁村與田園風格,直到1979年,「北濱公路」台-2線通車以後,整個漁村才開始產生劇烈的變化。

22803 330 

台灣的東北角地貌主要由兩個凸出的半島構成一個大港澳,北邊是「鼻頭角」、南側則是「三貂角」,兩者之間的海岸線多為怪石嶙峋的礁石岩岸,風景絢麗,被規劃為台灣的「東北角國家風景區」。這個大海灣的底部是個突出的小岬角,也就是「澳底漁港」的位置,這就是「澳底」這個小漁村名稱的由來。由於依山傍海的位置,陸路交通被群山所阻隔,「澳底」對外的交通除了漁船之外,相對來說長期處於偏遠不方便的窘局。

1924年11月30日,鐵路「宜蘭線」通車。位於漁港南方約3.6KM、昔日稱為「挖仔」的地方設立了「澳底車站」。於是日本殖民政府將設立車站的「挖仔」改名為「新澳底」,而將原本小漁村的「澳底」稱為「舊澳底」。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人走了,中華民國在台灣之後,將「澳底車站」改名為「福隆車站」,市區也跟著改名為「福隆」,並將「舊澳底」改回原本「澳底」的名字,從此不再有新、舊「澳底」的區別稱呼。

22803 300

22803 310 

22803 340   

雖然取回原本的正名,「澳底」卻依舊是個偏遠的小漁村。根據文獻資料,「澳底漁港」在1971年被列入「二等漁港」,地位僅次於「基隆漁港」,港務局登記漁船共有110艘,其中10噸以上有43艘、10噸以下有67艘。到1983年,登記漁船總數增到 987艘,但反而降為「三等漁港」,主要原因是該港口的投資情況下降,發展的遠景出現危機,許多漁船不再聚集於此轉移到更靠近都會區的基隆周邊漁港,方便新鮮漁獲交易。當時男性漁民人數約 620人,平均年齡41歲。對高風險的討海勞力活,這數字顯然偏高。最重要的是:遠洋漁船在船隻排水噸位、輪機動力速度、追蹤漁群裝置、捕撈漁獲網具、漁獲冷藏保鮮…各方面都隨著電腦化科技日新月異。由於近海漁場枯竭,傳統的漁船無法與現代化衛星導航追蹤漁群的遠洋船團匹敵。因此,「漁船總數」的數字,實際上已經沒有太大意義,近千艘舢舨式小船,漁獲量可能抵不過幾十艘大噸位現代化的漁船。

港口碼頭無法停泊大噸位船隻、沒有便捷的聯外運輸,這兩個原因造成「澳底漁港」的發展停滯,不敵基隆八斗子的「碧沙漁港」。

22803 100  

遊覽「澳底」最方便的方式是步行或騎腳踏車,而最佳起點就是下車的公車站牌處。行駛「台-2」通過這個小村鎮的「國光號」、「台灣好行」、「基隆客運」,全都將「澳底站」設立在「澳底國小」的校門口。成立已經100多年的「澳底國小」,在教學活動上非常具有在地的特色,我在「海洋教室」中看到許多小朋友學習向大海討生活的技能科目。最讓我驚豔的是小朋友操獨木舟(Kayak)的照片,因為那也是我客居舊金山時喜歡的運動之一,看到照片讓我想起泛舟在「金門灣San Francisco Bay」,觀賞「金門大橋Golden Gate Bridge」在藍天白雲下長虹跨海的氣勢。該小學的另一特色是「母語教學」,也許是漁村內有許多越南配偶,所以他們開設「越南語」教學,讓孩子能講「媽媽的話」。

22803 500

22803 510

22803 520

22803 400

22803 410

22803 420

22803 430

228004 360

P1220144       

縱使在1979年,「台-2」公路開通,使台北都會區到「澳底」的車程從原先的三、四個小時,縮短為一個小時,地方人士開始紛紛投資興建海鮮餐廳,努力營造「海鮮一條街」的商圈形象。也許正如所期盼的,假日和週末時遊客如過江之鯽,晚上燈火輝煌,儼然有都會區夜市的人潮氣勢。可是,週一到週五怎麼辦呢?我走在整建後寬敞卻無特色的大街上,海鮮餐廳大樓高聳,伙計悠閒的在門口招呼、魚兒懶洋洋的在魚缸裡張嘴吐泡。

22803 110

22803 120   

我很懷疑這種「炒短線」的操作方式,純粹以「吃海鮮」來招徠旅客,沒有文化底蘊和配套的在地特色觀光設施,這波浪花究竟能維持多久?當新鮮感褪去,遊客開始降溫,或轉往更新、更大的其他漁港「海鮮一條街」,這裡將近20來家的海鮮店員工們,就要開始過「看海的日子」嗎?

22803 130 

台-2公路邊上的「仁和宮」,創建於道光年間,至今已有150多年歷史,主祀「媽祖婆」,是當地人的信仰中心,也是活動中心。1895年,日軍「近衛師團」北白川宮登陸台灣後的行宮「大本營」就是設立在這裡。

22803 140   

我從亮麗的大街轉進小巷,終於看到真正的「澳底」。在通往「吳沙墓」和「石碇溪」出海口的住宅區巷道中,我看到有一些古厝仍然存留,石頭屋的建築古樸之美,令人發思古之幽情。同時我還看到「三山國王廟」,這是客家人祭拜的神祇,似乎證明「澳底」曾經有一定數量的客家族群居住在這裡,也間接證明漳州人吳沙當年「武裝開墾」蘭陽地區的隊伍中,包含客家人在內的傳說。

22803 220

吳沙(1731-1798)是福建漳浦人,乾隆年間渡海來台後,就居住在三貂嶺、澳底一帶。1787年,開始入墾蘭陽平原,但是遭受到原住民凱達格蘭人驅趕,只好退回三貂角一帶。重新組織了成員包括了漳州、泉州、客家人,以及「羅漢腳」(流浪漢)的「武裝墾號」。1796年,吳沙率領他的兵團,再度從「澳底港」出發,直接到蘭陽的「東石港」登陸,展開連搶帶騙奪取土地。許多「漢文化沙文主義」的學者,歌功頌德吳沙「開墾」蘭陽;其實吳沙根本是憑藉猛烈的槍械火力,奪取原住民已經開墾種植的良田沃野;只是當時的「蘭陽平原」在「大清帝國皇輿全覽圖」中還是「蕃地」,還不是愛新覺羅的疆土。所以《大清律例》對吳沙的武裝行動採取「不做為」,未加以制止(可能還暗爽叫好),因為清國奴才在台灣吃盡原住民的苦頭,卻一點辦法都沒有。

22803 210

1798年,吳沙病逝頭城,臨終前囑意他的後代將其屍體運到澳底的海濱埋葬,因為澳底是他當年揚帆前往蘭陽開拓的啟航處。墳墓就在石碇溪面海處,碑文上刻有『開蘭吳沙』的字樣,中為『皇清例授武信郎顯考謚春吳公墓』等字樣。

22803 200

繼續前行,可到達「石碇溪」河口,有海蝕平台及河口的潮曲流地形景觀。因為鄰近台電的「龍門發電廠(核四)」冷卻裝置,目前列入特別管制區。

22803 150

22803 160 

22803 530

22803 905         

【讀行天下】

☆ [澳底漁港] (02) 2499-1115

從台北地區出發,可以搭乘「台鐵」前往宜蘭、花蓮線的火車到「福隆車站」,出站後到「遊客中心」前轉乘「台灣好行」巴士到「澳底」站下車。回程繼續搭「台灣好行」巴士往台鐵「瑞芳車站」,搭火車返回台北。「台灣好行」巴士車票採取單一票價NT$50,沿途所有景點車站不限次數上下車。預先排出行程,是個經濟實惠的小旅行方式。

arrow
arrow

    趴趴虎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