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與海交會的淨土 : 鹽寮
【洄瀾悠遊】 97702 台-11線在鹽寮的故事
從「花蓮大橋」跨過花蓮溪,大橋的東端緊緊的頂著「海岸山脈」。右轉進入縣道193傍著花蓮溪蜿蜒南下前往瑞穗、玉里;左轉沿著「台-11線」,就是花蓮縣壽豐鄉鹽寮村,一個被稱為「山海交會淨土」的小漁村。那兒有許多的小徑通往大海,供您去看山聽海;還有許多文創作者的工作室,供您去尋幽探勝;近年來,更林立了四、五十家的民宿,供旅者做短憩小居;每天更有無數的遊人路過,都為她的美而讚嘆。每月農曆20日到次月10日晚上,在花蓮溪的出海口附近,會有漁業養殖者前來捕撈魚苗。漁民額頭掛著圓圓小小的頭燈,它的光束在黑夜中交叉移動,辛苦討生活,形成特殊美麗景觀。
-
[花蓮遊客中心] 台-11線 9K
位於「台-11線」9K處的「花蓮遊客中心」,是觀賞「海誓山盟」的最佳位置。座落在於海拔50公尺、位於「海岸山脈」山坡上、面對浩瀚的太平洋。順著波濤洶湧的海岸線北望,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花蓮溪出海口,更北則是花蓮港和如同海市蜃樓的花蓮市區。
-
在寬闊的停車場北端邊上有一座涼亭,如果您是在旭日東昇的時光到這兒,千萬別錯過到涼亭邊去欣賞旭日穿透雲層,投射在海面的波影洄光。同行的伙伴們,各別依自己的宗教信仰見證,稱之為『佛光』或是『耶穌神光』,都不影響祂靜謐祥和的神聖氛圍。
-
頗讓我意外的是:接待我的不是人口數居多的阿美族姑娘,而是一位太魯閣族的美眉,如果不是我前一天才剛到「中部橫貫公路」的天祥,已經習得認識太魯閣族女子的服飾,我根本無法辨認她的族裔背景,而我的「明知故問」,刻意秀一下知識也讓她頗為驚喜。她是「東海岸國家風景管理處」培訓出來的義務解說員,以在地人的身分,來解說在地的故事。「中心」內部除了展示族群文化、觀光資源,最特殊的是「中心」設有巡邏員,類似美國國家公園的「巡警Ranger」,負責稽查違法電魚、捕撈等破壞景區的行為。
-
在「遊客中心」路口旁邊,就是登上「賀田山」的車道,山上有遠雄集團的「海洋公園」、「悅來飯店」、還有「雄風飛彈基地」。為了「偽裝」效果,混淆間諜衛星的空照,這個基地的營舍和彈藥庫,造型與旁邊的飯店相仿,射控設施全已地下化。不許拍照基地。
-
-
[和南寺] 台-11線 12.1K
位於「台-11線」12.1K處的「和南寺」,是於1967年由開山住持傳慶老和尚到此修行時興建,祂不但是處著名的佛門道場,也是一處馳名的佛教藝術殿堂。佛寺依山傍海,俯瞰太平洋,寺後蒼翠的山巒上聳立一尊鵝黃色的「造福觀音」塑像,是傳慶大禪師與國際知名的雕塑大師楊英風教授合力完成,可說是國寶級的藝術鉅作。
「和南寺」首創以佛教藝術多媒體來宏揚佛法,融合佛學、文學、音樂、美術、配音、攝影、及電腦科技,透過優美動人的聲光影像,來解說玄妙的佛理,使「和南寺」成為現代宗教藝術的領航者。除了共修法會外,「和南寺」還定期舉辦活動,包括佛教藝術節、元宵花燈展、音樂會,以及散文、詩歌、短篇小說徵文比賽。每年仲夏的「和南佛教藝術大專營」或「兒童營」、10月底的義賣園遊會等,這些活動都對外開放,有興趣者可洽詢報名,免費參加。
從「和南寺」旁的小步道下到海邊,有一片寬約300公尺的海蝕平台。這片海蝕平台是由火山集塊岩形成,岩質堅硬密緻,受到海水長年累月拍打及砂石、風力不停的雕琢,較軟的沈積岩已經被侵蝕,而形成小型潮池(Tide Pool)。潮池中少數礫石形成的縫隙,提供海岸生物躲避食物鏈侵食者的天堂;而綠藻、褐藻、紅藻在此岩礁上茂盛的生長,更提供了貝類海洋動物豐富的食物來源。
鹽寮「河南寺」的海岸一帶,擁有台灣最長的礫石海灘,它是台灣沿海認識岩石最佳的地點。海灘上的礫石擁有各種岩石,包括來自「中央山脈」的花崗石變質岩,千里迢迢來到這裡,和「海岸山脈」本身的沈積岩、火山岩共聚一堂,營造出精彩的地質景觀,是觀察潮間帶(Lagoon)生物最佳的戶外教室。
-
[鹽寮漁港] 台-11線16.8K
台灣惡質的選舉文化,不僅不是「民主」的驕傲,反而是使台灣人蒙羞的胎記。低品質的候選人,爭相以「爭取中央預算」來蠱惑選民,而中央的豬頭官僚則扮演「散財童子」,配合演出,浪費公帑撥給預算,於是台灣到處充斥選舉掛帥的「蚊子館」和公共工程。
位於台-11線「鹽寮村」南方的「鹽寮漁港」堪稱是「選舉代表作」之一。
位於「花蓮港」南方大約15公里處的「鹽寮漁港」,原本是個原住民漁撈的天然小港澳,
在中華台北政府的「德政」下被擴建成漁港。但是豬頭裡的豬腦袋設計不出優質的良港,
先是防波堤破壞洋流的天然路線,攔下波浪也擋下流沙,使得天然岬角港澳成為沙塵滾滾的長灘;接著所謂「第二期」的清濬工程,挖去沉砂卻使港澳成為一泓淤積的汙水;最後只好形同廢棄,漁船無法靠港,只剩皮筏可以進出。
港邊的所謂「配套設施」涼亭和造景也災情慘重,礫石淹埋去涼亭的大部分空間、深海遨遊意象的鯨魚造景,也被礫石淹蓋住身體的大部,只留下頭部和尾鰭在做垂死的掙扎。
但是,對於當地的民代或首長而言,「鹽寮漁港」已經失去「落成剪綵」和「政績立碑」的政治價值。雖然它們仍然熱衷「爭取預算、加強設施」,可是他們感興趣的是可以供它們剪綵、題字、上媒體版面的「政績」新設施,不是前人留下的破爛包袱。
於是,鹽寮漁民只能傍晚駕著皮筏出海,在礁岩間放置漁網和捕蝦陷阱,依賴捕捉礁石魚類和海岸龍蝦來過日子。辛苦忙到大半夜,清晨天亮又要出海收網,根據「筏老大」漁大哥告訴我:如果不早些出海收網,所有的漁獲可能就要被章魚當早餐吃掉了。雖然我搞不懂軟趴趴的章魚為什麼愛吃硬殼的龍蝦?但是我知道漁大哥賣龍蝦能多掙些錢,
港口區有幾家主打龍蝦料理的餐廳。在公路邊上,有「海巡署」放置的一艘廢棄巡邏艦「關達號」,成為轉入「鹽寮漁港」的地標,算是中華台北糟蹋漁港後,對漁民的道歉。
-
[12號橋溯溪] 台-11線18.5K
沿著「台-11線」行車,一路上會經過許多以編號命名的橋樑。橋下是切穿「海岸山脈」的數條短促溪谷。如果您能從公路的橋邊停車,沿著溪谷探索,一路上可以看到精彩又多元的 「海岸山脈」動、植物生態,以及溪谷岩石地質。「九號橋」、「十號橋」、「十二號橋」、和「十八號橋」下的溪谷,都是熱門的溯溪路線。「海岸山脈」地勢多變,進入溪谷中特別能領略到別有洞天。沿途峽谷聳立、溪流清澈、林相豐富,溯到溪流高處時,更可眺望遠方大海。「十二號橋」屬於休閒型溪流峽谷,不需要特別技巧和專業訓練。從「十二號橋」下開始探索,一路上小巧清幽的溪谷迎面而來,沿途還有小螃蟹、溪蝦和小雨蛙等出沒,最後抵達一座深潭和一線天瀑布,真可謂「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東台灣的山是多麼青、天是多麼藍,幸福的感覺在溪谷的小天地裡,也在我心中升起。
【讀行天下】
-
[花蓮遊客中心] (03) 867-1326 @ 花蓮縣壽豐鄉鹽寮村大坑5號 (台-11線 9K)
-
[和南寺] @ 花蓮縣壽豐村鹽寮村191號 (台-11線 12.1K)
-
[鹽寮漁港] @ 台-11線 16.8K
-
[十二號橋溯溪] @ 台-11線 18.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