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在[大南澳]的殖民, 意外的將[福爾摩沙]的名字,推向世界近代史的舞台.
【南澳悠遊】 27203 在南澳的故事
草原馬背上崛起、而闖進華夏關內、掌握政權的滿清政府,對海洋知識極度無知,因此當17、18世紀,全球風起雲湧的「大航海時代」,歐洲列強的皇室都重金禮聘航海專家四處開疆拓土時,北京紫禁城內的皇帝卻仍沉醉在入主中原的勝利,任由八旗弟子沉迷在遛鳥和鬥蟈蟈的嬉戲中。雖然在1683年愛新覺羅玄燁(康熙)就利用鄭成功的叛降台奸施琅之手剷除了「東寧王國」明鄭,並於1684年將台灣併入了大清帝國的版圖;但是,直到乾隆的《皇輿全覽圖》,台灣仍然只是半條番薯,大清帝國的皇權僅及於西半部的海岸地區,整個胎灣東海岸的「噶瑪蘭」以南仍是空白的「後山」。
以台灣為中心, 看世界.
[福爾摩沙]的地圖皆為洋人所繪製, 很少見到華人繪製的台灣古地圖.
大清帝國國旗
1640s年代, 荷蘭東印度公司繪製的台灣地圖
美國太空總署NASA 衛星拍攝的台灣空照圖
16世紀時,歐洲列強紛紛進入亞洲建立殖民地奪取貿易市場,葡萄牙人以澳門為基地,沿著中國明朝的海岸往返戰國時代的日本做生意,經過「台灣海峽」望見台灣時,發出了「美麗之島Formosa」的讚嘆。在美洲墨西哥的西班牙殖民帝國艦隊,則順著太平洋的洋流漂到菲律賓在馬尼拉建立殖民地,做為與「大明王朝」和日本做貿易的前進基地,他們的船團沿著西太平洋往日本航行時,一不小心發現了「福爾摩沙」,導致後來在這島嶼的北端建立「聖地牙哥港San Diego」(今天的「三貂嶺」)勢力範圍,進行採礦。
位於巴達維亞(今「雅加達」)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亞洲總部,以槍炮的優勢尾隨著葡萄牙進入亞洲,想取代葡萄牙在亞洲市場的勢力。進攻澳門失敗、兩度佔領澎湖,卻被大明帝國的軍隊驅逐、最後只好佔領「大員」(台灣),建立「熱蘭遮城Fort Zeelandia」做為向北亞日本前進的貿易基地。
荷蘭人佔據台灣時, 使用的"國旗" (東印度公司旗幟)
手繪[熱蘭遮城 Zeelandia] 意象圖
在台灣的土地上, 曾經出現過的政權
1768年,波蘭裔的匈牙利軍官貝紐夫斯基(Maurice August Benyovszky 1746-1786),在對帝俄的戰爭中兵敗被俘,囚禁於西伯利亞堪察加半島(Poluostrov Kamchatka)的監獄。
1771年,貝紐夫斯基居然和俄軍將領的女兒發生戀情,伺機奪取到軍艦「柯爾溫特號」的控制權,並於那年5月1日,率領著96名水手從「海森崴」經鄂霍次克海往南逃,成功脫離俄軍的追捕。
在亡命天涯的路上,貝紐夫斯基的戰艦逃出日本海、順著西太平洋航線經過琉球、最後於8月26日來到了「福爾摩沙」的「大港口」下錨(今花蓮「秀姑巒溪」的出海口)。在上岸探勘的過程中,卻被驍勇善戰的台灣原住民擊退,只好將戰艦駛離,沿著海岸線北上,路過「大南澳」,來到「加禮宛」(今「冬山河」河口港灣)。
俄國西伯利亞東部的堪察加半島
台灣的東海岸是菲律賓海洋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擠壓, [造山運動]隆起的斷崖
[大南澳]的後山是層層疊翠的青山, 就是泰雅人的原鄉.
上岸探勘時遇見逃亡的西班牙軍官,獲悉台灣原住民部落之間的矛盾衝突。由於在「大港口」曾被擊敗的經驗,使貝紐夫斯基小心翼翼的與部落酋長互動,探知悉部落的困難後,貝紐夫斯基慷慨允諾將以艦上的人員和軍火支援作戰,部落酋長也同意,勝利後貝紐夫斯基將獲准登陸來墾殖做為回報。於是貝紐夫斯基將戰艦駛到「澳底」,開始登陸作戰,直逼到今天的瑞芳地區。在凱旋的歸途中,有心人貝紐夫斯基,詳盡的記錄下沿途山川和水文資料,準備做為他日來「福爾摩沙」建立殖民屯墾區的參考。
雙方信守盟約合作愉快,使得貝紐夫斯基立即駕著戰艦離開「福爾摩沙」,經南中國海、穿越印度洋、回到歐洲。1782年,貝紐夫斯基將一份奪取台灣建立殖民地的計劃,獻給法國國王路易十五(Luis XV),但是未被採納;於是他又將計畫提報給神聖羅馬帝國的國王約瑟夫二世( Joseph Ⅱ),結果仍未被採納。1786年,貝紐夫斯基擔任傭兵戰死在非洲馬達加斯加島。他的妻子於1790年整理貝紐夫斯基的遺稿,以法文出版回憶錄,英文譯本書名叫做《The Memoirs and Travels of Maurice Augustus Count de Benyowsky》,《貝尼奧斯基伯爵回憶錄及旅遊》,在歐洲廣為流傳,還被改編為戲劇和歌劇演出。
(附註:本文「貝紐夫斯基」為根據匈牙利文的原文發音翻譯,因為他是匈牙利軍官;傳記翻譯為「貝尼夫斯基」是根據英文版傳記的英文名字發音,兩者是同一個人)
雖然貝紐夫斯基殖民台灣的美夢沒有成真,但是他的回憶錄廣為流傳,卻使「福爾摩沙」登上了國際的舞台。由於大清帝國的國土地圖《皇輿全覽圖》中,台灣地圖的東半部是一片空白的「後山」,1860年代台灣開港之後,即有歐洲浪人發覺東台灣為無政府地帶,因而企圖在此真空地區建立殖民地,史稱「大南澳事件」。
1735年, 法國人繪製的台灣地圖 (缺少整塊東海岸地區, 似乎是為"無政府"的說詞埋下伏筆)
1857年,藉口傳教士被殺,「英法聯軍」進逼大清帝國,攻陷廣州、直指北京,清國的皇帝咸豐帶著老婆慈禧逃亡熱河,於1860年被迫簽訂《天津條約》,開放台灣的淡水、雞籠、安平、旗後等四個口岸通商,其餘美國、日本、德國、巴西等列強跟進有福同享。
1861年,德國人威伯認為當時東部台灣無政府的「大南澳」有利可圖,便勾結和英國商人荷恩(James Horn),帶著五、六名洋人到「大南澳」山上查勘林場,準備開山伐木,墾荒經營。他們以食鹽、布匹、和羽毛來結交當地的原住民,並且與泰雅族頭目的女兒結婚,展開墾殖的工作。
[大南澳]的山林 (攝於[南澳神社]前)
1868年11月,英國人荷恩在淡水德國商人兼領事美利士(James Milisch)的支助下,在「雞籠」購得三隻小船以利運輸、並招募工人40多人,回到「大南澳」擴大墾殖。為了保衛屯墾區的安全,荷恩決定建立自衛,招募了20多名武士做為衛隊人員、配備了槍砲武器,並且在「大南澳」建立一座碉堡、在「小南澳」修築土圍,做為防禦工事;還大舉興建瓦屋草棚做為工寮和民居,全力砍伐木材,運往「雞籠」港口,轉往海外。
荷恩和威柏在「大南澳」持續大規模擴建墾殖區,並以殖民地的統治者自居,除了對自煎樟腦者徵收許可費、恣意添僱兵勇、還向原住民徵收勇費和勇糧,成立「大南澳國」。最高峰時,曾有數百名的工人在「大南澳國」進行墾殖。
大南澳是泰雅族人的原鄉
清廷得知此事,由「噶瑪蘭通判(縣長)」丁承禧、「台灣兵備(台防部司令)」黎兆棠出面勸阻無效後,透過北京「總理衙門」的外交系統交涉,向英、德提出抗議。英國雖然答應將荷恩從「大南澳」撤出,卻遲遲未真正行動,同時卻聲稱「大南澳」為生番居住地,並不屬於清國領土來周旋。1869年5月,英國甚至派軍艦到蘇澳「護僑」,在「大南澳」的水域停留三日,以武力來展現實際支持荷恩「大南澳國」的屯墾行動。
就在清國與英、德持續交涉之際,1869年10月卻傳來荷恩遭遇船難溺斃的消息,由於荷恩的屯墾行動後繼無人,這段充滿傳奇的「大南澳事件」才告落幕。以血緣的角度來看這段歷史,荷恩的後裔還在南澳地區生活。
雖然荷恩的「大南澳國」只是曇花一現,但是卻造成泰雅人原鄉「大南澳」永遠的災難。1874年,清國政府厲行「開山撫番」政策,清軍在羅大春的率領下入侵「南澳溪」北岸,準備打通「噶瑪蘭」到「洄瀾」的官道(亦即「蘇花古道」)。雖遭受泰雅族人出草反抗,但是官道依然打通了,清國在官道上沿途派兵長期駐守,在今天往「朝陽漁港」的路上留下「羅大春開路紀念碑」。1890年,台灣巡撫劉銘傳再度派兵入侵「大南澳」,清兵焚燒部落,搶奪糧食物資後離去,卻也為漢民族在「大南澳」河口沖積平原留下據點。
清兵軍頭羅大春於1874年, 奉命到[大南澳]打通蘇澳到花蓮的通路.
[朝陽漁港]附近的[羅大春開路紀念碑]小祠堂
1895年,由於清國在「甲午戰爭」中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給日本,引爆了台灣人的「乙未抗日」戰爭。漢民族的義勇軍,在台灣西部平原上的抗日行動中,以壯烈犧牲告終,但是台灣山地原住民族的抗日行動,卻使日本軍警吃盡苦頭。
1903年,日本殖民政府挑撥離間,誘使「太魯閣族」由「立霧溪」,翻越「三角錐山」,攻入「大濁水北溪」,和「大南澳溪」,與「大南澳」的泰雅族展開了一次激烈的衝突。兩個戰鬥民族勇士們的浴血大戰,彼此馘首無數,在日本人的陰謀下,守方的泰雅族人連賴以維生的獵槍和長矛,都被太魯閣族人掠奪一空,完全符合日本人的期待。
被日本人利用的太魯閣族人”凱旋”歸去後,「大南澳」的泰雅族勢力遭受到空前削弱,日本人趁虛而入全面控制「大南澳」,馬上設立「蘇花警備隘勇線」以監控「大南澳」南澳的泰雅族人。並施行「漢蕃隔離」政策,將「大南澳」沿海原本漢人居住的土地, 歸屬「蘇澳郡」管轄,並以武力對付「隘勇線」(大約是今天「台-9」)西側的泰雅族人。
1906年,「台灣總督府」佐久間左馬太總督,採取強硬的「五年理蕃」策略,以優勢的武力征討不願歸順的台灣原住民部落。「大南澳」的泰雅族人不得已於1909年向日本人歸順,獻繳出所有武器,日本殖民政府於1917年在「宜蘭廳」下新設「南澳支廳」。
日據時代的台灣地圖
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人又想到驍勇善戰的泰雅族勇士,組成了「高砂義勇軍」,在南太平洋戰場上的戰鬥中,雖無法挽回「皇軍」的劣勢是,卻給予美軍多次致命的打擊。戰死異鄉的泰雅勇士英靈,被供奉在「大南澳神社」,位置在南澳國小的「南澳綜合運動場」後山。
中華民國在台灣之後,「南澳神社」的祠堂就迅速的被蔣介石的武大郎們摧毀掉,並且很狗腿的將通往[神社]的道路命名為[中正路]. 據說孫中山的銅像曾被安置在那,可是我到訪時,只見到空蕩的平台,神祖牌也被革命掉了。
[大南澳]的觀光接駁巴士設有站牌
圖中穿越泰雅族人住宅區的道路, 就是政治八股的[中正路].
[南澳神社]被蔣介石的"文化大革命"打手剷除後, 剩下荒草平台.
照片中的遠處就是漢人佔據的[南澳溪]出海口沖積平原水稻田, [南澳花海]所在地.
從泰雅人的角度來看,無論是清國的「羅大春開路紀念碑」、或日本人的「南澳神社」,都是外來民族人侵「大南澳」的歷史紀念文物,也是他們的家園被外人佔據的恥辱印記,但是他們卻沒有「搞破壞」。漫步在泰雅族人的社區中,我看到了許多房舍都十分西化,沒有任何漢民族的圖騰,如紅磚土瓦房、土地公、媽祖、觀音,卻有三座教堂。我可以理解,在泰雅人的眼中,只有這些外國傳教士才是真正來帶領他們走向現代文明,也是心靈的慰藉者。
西式的泰雅民宅
筆直乾淨的社區巷道
泰雅民居
神職人員宿舍前面的庭院
典雅的建築
社區民眾活動中心兼籃球場
帶著「的啦」尾音的泰雅大姊,親切的與我交談、可愛的泰雅小朋友們好奇的和我攀談、友善的高喊「再見!」。做為漢民族的客家子弟,我的內心有些澎派,我想到乙未那年,新竹的客家義勇先賢們與泰雅弟兄聯手抗日的歷史往事、我想到那條不公不義的「隘勇線」(台-9號公路),在執政者的怠惰下,至今仍沿襲日本殖民政府的「理番」,將繁榮富庶的沿海平原港口劃歸「蘇澳」,而將貧脊的山林劃歸泰雅的「南澳」。
★【讀行天下】
◎「南澳神社」、「泰雅文化館」
可搭「台鐵」東部幹線至「南澳車站」下車,於車站旁租腳踏車、或搭乘觀光巴士,
到「南澳神社」站下車。
若想前往部落體驗營或溫泉區,建議包計程車前往。「大南澳車行」0935-791-226
(旅遊日期:2016年1月19日 完稿日期:2016年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