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7206 030.jpg

南澳[朝陽社區]是日據時代[理番政策]下客家人[二次移民]形成的客家聚落

【南澳悠遊】 27206 朝陽社區客家庄

噶瑪蘭(宜蘭)的「蘇澳」,在西班牙統治北台灣的年代稱為「Santa Catalina」,到清國統治台灣時才改名「蘇澳」。1874年,同治皇帝派福建提督羅大春率軍來台開山闢路,準備打通「蘇澳」到「花蓮」的官道,使得台灣原住民泰雅族人的原鄉「大南澳」正式走上歷史的舞台。從清兵與泰雅勇士對峙的防線、到日據時代遷移漢民族進入「大南澳」的「理番隘勇線」、乃至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台-9線」蘇花公路,這三條「1.0」到「3.0」版本的「蘇花公路」,乃至正在修築的「4.0」版「蘇花改」,每次都由海岸略為往內陸地區推進,漸進蠶食泰雅族人的獵場和生活空間,漢民族的「蘇澳鎮」壟斷了海岸港口和沖積平原,泰雅族人被迫退回高山的鞍部,散居在山林為主的「南澳鄉」。

27206 020.JPG

台鐵的[自強號]停靠在[南澳車站]

27206 010.JPG

[朝陽社區]的入口地標

樟腦和茶葉是19世紀時台灣最重要的國際貿易輸出貨品,產業的結構卻非常不健全,由於腐敗的滿清政府無能,口岸貿易完全被歐美列強壟斷,不僅海洋運輸被洋人把持,連「海關」都是由洋人來代理經辦;樟腦和茶葉的生產,則由棲居在台灣丘陵地的漢族墾民客家人為主力。我的祖先便是在這種情況下「唐山過台灣」,從廣東潮州府饒平縣來到台灣新竹,在「大湖口」、「楊梅壢」一代,與居住在台灣平地的原住民「平埔族」爭地墾殖茶園;愈後期來到台灣的漢族客家人,由於丘陵地已經沒有墾殖空間,便走入大山,與台灣的山地原住民族「泰雅族」、「賽夏族」爭地熬煮樟腦油,客家話叫「焗腦」,今天的桃園大溪、新竹竹東、苗栗南庄,都是當年樟腦油的主要產區,到今天「焗腦」已經勢微而消失;但是客家人的「長安茶」、「東方美人茶」卻依舊在市場上叱吒風雲。

27206 120 湖口長安茶園.jpg

新竹湖口台地上的[長安茶]

泰雅原鄉「大南澳」的境內,80%都是山巒,行政上隸屬於「宜蘭縣南澳鄉」,另外的20%海岸沖積平原,則由漢族霸佔,在行政上則隸屬「蘇澳鎮」由於「南澳溪」流經這個狹小的濱海沖積平原,將漢民族聚落切割為「娜娘」及「海岸」兩個村落。

由於「南澳溪」的出海口,風浪特別大,漁民的舢舨靠岸時須配合波浪沖擊海岸的速度,因此日語稱之為「浪速Na-Ni-Wa」,當地的漢族客家人便根據相近的日語發音,用漢字註寫為「娜娘仔」。1945年,中華民國在台灣後,認為名稱太過日本味,而本社區又可從海平面看到冉冉升起的日出,因此改名為「朝陽」,區內現仍留有「娜娘路」。

27206 140.jpg

客家庄最常見的田頭伯公[福德祠]土地公廟

根據「蘇澳鎮朝陽社區發展協會」常務理事、「農村再生計畫」執行長、「朝陽里」里長李順義表示,他的祖父和父執輩是在日據時期,從新竹移民過來「大南澳」的客家人,當時移民來「大南澳」的客家人主要從事砍伐樟木「焗腦」的行業,或是在日本人開辦的銅礦、水晶礦,或海岸青石礦、台灣玉礦等礦區工作,後來「焗腦」的事業風光不再,礦場陸續關閉,這些客家鄉親只好轉型為農民或漁民。

然而這裡平原狹小、耕地有限,而且當時「娜娘」這裡還沒有自己專屬的漁港,漁民只能靠舢舨、利用漲潮時驚險的搶灘登陸,否則就得借助東澳的「粉鳥仔港」靠岸卸漁獲。由於出海捕魚的風險極高,因此,越來越多人選擇離開「娜娘」。目前,這個村落居民總數約800多人,其中閩南人457人、客家人326人、噶瑪蘭原住民90人。

原本是「噶瑪蘭」人原鄉的蘭陽平原,大部分地區的漢族移民以漳州人為主,在蘇澳地區則以泉州人為多數;其實,客家人在這些地方都沒有缺席,只是相當的少數。經歷了多年來婚嫁的族群融合,蘭陽平原上客家人的客家色彩已經被稀釋淡化,甚至失去了自己的「祖宗言」,成為一群不會講客家話的「福佬客」,我們只能從新城、隘丁、港邊、聖湖的「三山國王廟」,以及「朝陽社區」的「客家文物館」,找到客家人的足跡。

27206 200.jpg

從[台-9線] 蘇花公路轉進[朝陽路]

27206 210.jpg

回首眺望[朝陽橋]

27206 220.jpg

濱海的「朝陽社區」是宜蘭縣少數保存完整的客家村落之一,客家人約佔全村人口近半,以「天后宮」媽祖廟為信仰中心的客家聚落,附近有豐富的近代史遺址,例如,「南澳溪」上廢棄的吊橋,曾經是漢民族村落交通的孔道、明清時期的古石棺遺址發掘與保存、清朝「蘇花古道」羅大春開路紀念碑、「龜山」頂上清朝守軍的古砲台遺址、日據時期挖掘銅礦的遺址、中原客家人仿製的唐代古竹砲…等等,都是這個天涯海角客家庄擁有的文化資源,因此當地客家鄉親成立了「娜娘文史工作室」,來保存社區特有的文物。

27206 300.jpg

[天后宮]廟埕旁的[朝陽社區活動中心]也就是[娜娘文史工作室]

27206 230.jpg

27206 310.jpg

[娜娘文史工作室]也兼具[遊客中心]的功能

27206 320.jpg

為了提升居民使用電子資訊的能力, [娜娘]設有電腦班

27206 400.jpg

[朝陽客家文化季]的活動海報

座落在「朝陽社區」客家庄中的「天后宮」,創設於1924年,源起於來自新竹縣關西鎮的客家移民徐姓家族,他們從新竹移民來此地時,隨身攜帶了一面「媽祖婆」的令旗,祈望得到「媽祖婆」的庇佑,深入山林砍伐樟樹、「焗腦」時不會被瘴癘侵害。

媽祖的俗名叫林默娘,客家人習慣將祂當作家族成員中長輩的地位來稱呼與敬奉,所以客家人稱神明「媽祖」為「媽祖婆」,既親切又虔誠。果然「媽祖婆」的令旗一出之後,當地村莊大小皆平安順利,鄉親感念「媽祖婆」的恩澤,決定籌資建廟。幾經重建整修才有了今天的規模,廟埕邊上的「活動中心」,既是當地居民的活動、宴會場所,也是展示客家文物的博物館、也是「娜娘文化工作室」的總部。

27206 410.jpg

[朝陽路]上的[天后宮]山門

27206 420.jpg

[天后宮]大殿

27206 430.jpg

27206 440.jpg

最讓人感動的是,這個「工作室」和展場,是由當地居民自發性的出錢出力來成立與營運,與一般縣市由散財童子「文化部」花政府預算,來買「政績」的”文化中心”很不一樣。2002年時,當地「朝陽社區發展協會」為喚醒社區居民的古老記憶,並保存歷史文物、傳承先人特有的手工技藝,而成立了「娜娘文史工作室」,在社區以發放通知單的方式,鼓勵客家鄉親將家中珍藏的老照片、早年農耕用具、鍋碗瓢盆或值得保存的東西,捐出給社區、集中妥善整理並上架展示,既可給在地居民多一個認識自家文化的機會,分享自己生活社區所擁有的珍貴資產、還可供遊客參觀欣賞,來促進當地的旅遊資源。

27206 450 娜娘.jpg

[娜娘文史工作室]

27206 455.jpg

一樓大廳是咖啡廳和活動大廳]

27206 460.jpg

人口只有800多人的濱海客家庄, 社團活動繽紛熱鬧

27206 465.jpg

[朝陽社區]自產咖啡

目前「朝陽社區」客家式的老房子大多已改建,許多客家後裔,雖然還知道自己的祖籍,但已經都不會說客家話了。因此,「娜娘文化工作室」,希望藉由靜態的客家文物展覽,以及舉辦客家傳統的「布馬竹轎迎親」古禮、製作原本用來嚇阻原住民的「古竹炮」、並邀請地方耆老出面製作幾乎失傳的客家手工藝,例如編製達人江余立、草編藝術家李阿欽、蓑衣高手劉連發,都曾貢獻出他們的長才,製作出作品,來讓年輕一代的客家人能了解先民在「大南澳」這塊土地上艱辛的建立新家園的墾殖歷史。

27206 610.jpg

27206 620.jpg

宜蘭縣南端的「蘇澳鎮」,不但是「蘇花公路」的北端起點,也是日據時代客家人遷移到「後山」的中繼站。日據時期,1920’s年代,日本人循著清朝修築的「蘇花古道」(「蘇花公路1.0,「越嶺段」的南端終點在天后宮背後)興建了「臨海公路」(「蘇花公路2.0),並且闢建了「南方澳漁港」、創辦各了種礦廠、更在「大南澳」經營樟腦事業,這些產業建設都需要大量勞力來支持;因此,日本殖民政府採取兩種移民政策,其一是從日本引進有經驗的日本漁民,從事拓展台灣的海洋漁業、其二是實施「理番政策」,在面對戰鬥民族泰雅勇士的前沿設置了「隘勇線」、廣開實業,誘使漢人移民來當砲灰,讓漢人去和泰雅勇士相互殘殺,日本人則退居二線城鎮。

特別是在1920s年代中旬,台灣西部爆發「關刀山大地震」,嚴重影響台灣西部丘陵地上的居民生計,日本人在宜蘭地區興辦的農林、漁業、礦業,不但增加了宜蘭當地漢人的就業機會,也吸引西部各縣市鄉鎮的漢人,紛紛湧入「後山」去尋找機會,結果引爆了桃竹苗客家鄉親的「第二次移民」(「第一次移民」是「唐山過台灣」)。

27206 500.jpg

貫穿社區的大街[朝陽路]

27206 510.jpg

樓房已經取代農舍

27206 515.jpg

探訪客家庄的遊客, 絡繹於途

27206 520.jpg

少數保留下來的百年古屋

27206 530.jpg

27206 540.jpg

典型的客家庄景觀[曬大菜] (製作客家酸菜的第一個步驟:曝曬大芥菜)

27206 550.jpg

27206 555.jpg

27206 560.jpg

有些人翻山越嶺而來、有些人則乘火車到「基隆港」再搭船南下。客家鄉親聚集於「蘇澳」後,部分人選擇經由陸路或水路繼續南下前往花蓮、台東地區(我祖母的娘家廖姓家族,來自苗栗「大河底」,便是選擇繼續南下前往池上、關山);另一部分客家鄉親則選擇留下來,在蘇澳南端的「大南澳」當日本人的銅礦、水晶、玉石等礦場當礦工、或是從事砍伐樟樹「焗腦」,直到礦場關閉、樟腦業沒落了,他們就轉型成為農民或漁民。在「朝陽社區」的客家文物館「娜娘文史工作室」,便是企圖保存這一段歷史的軌跡。

27206 600.jpg

展示的[火囪] [魚簍] [點心籃]等客家器具

當年在「南澳神社」下方,現在的「南澳國小」附近叫做「樟仔林」,長滿了「焗腦」所需的樟樹林,而且「南澳溪」沖積平原的土地平坦、利於耕作(今天的「南澳花海」),許多客家人在這裡「焗腦」落戶,形成了一個客家人的聚落。

日本殖民政府為了鼓勵客家人「焗腦」,以熬煮樟腦油的爐灶數量為單位來課徵「腦稅」。操作爐灶、從事樟腦生產的工人,稱為「腦丁」、五、六個爐灶所形成的生產工作小組,設立一個工頭小組長,稱為「腦長」、擁有爐灶主權的老闆,稱為「腦頭」,他有可能是一位純投資的金主(類似佃農的地主),也有可能是親自下海操作的工頭「腦長」兼任。整個作業過程便是,「腦長」負責生產、「腦頭」負責繳稅。當時「大南澳」約有10多位「腦長」,換句話說,至少有五、六十個爐灶,日以繼夜的生產著樟腦,供應外銷。

27206 700.jpg

當年日本政府設置[樟腦專賣局]處理樟腦事業

27206 710 台北市南門樟腦工廠.jpg

位於台北市南門的[樟腦製作廠]

比起剽悍又眾多的泰雅族勇士,客家人相對的是個戰鬥力較薄弱的少數;加上,客家人先民當初在「焗腦」時,全屬小型規模的爐灶分散各山腳下,然而材料樟腦樹卻全都長在半山腰,屬於原住民泰雅人的獵場,因此族群間常會因為經濟領域重疊而發生衝突。當泰雅族人「出草」時,客家人就會使用「竹砲」發出砲聲,來通知附近山區工作中的鄉親要提防,保護自己。後來「焗腦」事業蕭條,「竹砲」便慢慢轉型改做農用。蕃薯、玉米、花生是此地客家人的主要農作物,然而山豬喜愛破壞蕃薯田,果子狸喜歡花生,客家人施放「竹砲」的震撼力很大,可產生嚇阻效果,驅逐出沒來破壞農作物的動物。以前的「竹砲」只是一根竹管,底下沒有炮座;但是我看到的「竹砲」已經改良,有了輪子驅動的「炮座」,可說是「自走砲」,可隨時變換「炮陣地」,據說被當作禮炮使用。

幾根竹筒,卻顯示了客家先民們的智慧,以及篳路藍縷的艱辛,我以身為客家子弟為榮。

27206 800.jpg

[台-9線] 蘇花公路旁的泰雅勇士塑像

27206 810.jpg

從中原南遷的客家人, 千餘年來傳承著唐代的[古竹砲]製作技術

 

★【讀行天下】

[朝陽社區發展協會

電話(03) 998-1981 常務監事 田春吉 (0921) 078-907

地址宜蘭縣蘇澳鎮朝陽里朝陽路40

  • [朝陽客家文物館] [娜娘文史工作室] [大南澳天后宮]

    電話(03) 998-1949 常務理事 李順義 (0912) 588-848

    地址宜蘭縣蘇澳鎮朝陽里朝陽路44

  • 搭乘台鐵火車北迴線前往花蓮、在「南澳車站」下車

    步行25分鐘到「大南澳天后宮」、或是包租計程車(約NT150元)

    計程車電話:「大南澳車行A (0935) 791-226

  • 自駕旅遊

    -9蘇花公路南澳市區轉入朝陽路」直行、過「朝陽橋」即到達。

     

    (旅遊日期:2016213         完稿日期:2016214日)

  • 27206 900.jpg

arrow
arrow

    趴趴虎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