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於[古徽州]的老橋, 祠堂, 牌坊, 與書院, 我在尋找[徽文化]昔日的輝煌
【尋夢徽州】 55904 文化徽州
『清溪清我心 水色異諸水 借問新安江 見底何如此….』(李白 清溪行)
1987年11月,中國安徽省成立了省轄市「黃山市」,同時設立三個市轄區,「徽州區」、「黃山區」、「屯溪區」,以及四個市轄縣,「歙縣」、「黟縣」、「休寧縣」、和「祁門縣」。原本「古徽州」的「一府六縣」,其中「績溪縣」劃歸安徽省「宣城市」、「婺源縣」則劃歸給江西省「上饒市」。
新成立的「徽州區」則由原「歙縣」西部割出小區塊來建置,下轄1街道、4個鎮、3個鄉,分別是「徽州街道」、「岩寺鎮」、「西溪南鎮」、「潛口鎮」、「呈坎鎮」、「富溪鄉」、「楊村鄉」、和「洽舍鄉」,總人口約10萬 (2002年資料)。
因此,「古徽州」變成是一個地理概念和文化統稱。歷史上的「徽州」先後名叫「新安」或是「歙州」,直到宋徽宗宣和三年(西元1121年),才改名為「徽州」。「徽」是美好的意思。現行的「徽州區」是一個行政單位、也是「古徽州」範圍內的一個小區塊。
興建於宋代(1127年)的[彩虹橋], 橫跨[浮溪], 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廊橋] (有屋頂的橋)
[兩水夾明鏡, 雙橋落彩虹] 位於婺源清華村的[彩虹橋], 長105米, 寬5米
婺源風光
滄海桑田、漫長的歲月中,「江淮大地」(長江與淮河流域)曾經歷過無數次地動山搖的地殼變遷。江南古陸地,持續進行「造山運動」,最終形成了海拔1000多公尺的「黃山」和丘陵峰巒密布的盆地「皖南大山」;而江北古陸地,則塌陷成為廣大的「黃淮平原」。我從「南京」坐火車經「皖贛線」過來、或是從「上海」經由「G-56杭瑞高速」、或是從「合肥」經由「G-3京台高速」進入「黃山市」,都可以看到沿途山稠嶺密,深刻體會到『山限壤隔』、以及『民不染他俗』的說法,甚至在途中購買老農的枇杷、或菊花時,還面臨到我的「台灣國語」與老農的「徽州方言」,兩人語言不通,『雞同鴨講』的苦惱。
三潭枇杷
建於明代(1544年)的[岩寺文峰塔], 旁邊的[點將台] 是紅軍游擊隊的集結區遺址
依照八卦的風水來佈局的[呈坎]古村落
地理上封閉的皖南「古徽州」,從秦始皇設郡縣成立「歙縣」和「黟縣」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除了山水如畫、牌坊林立,文人輩出,孕育了朱熹、畢昇、黃賓虹、陶行知等一代宗師,開創了「新安畫派」、「新安醫學」、「徽派建築」、「徽派盆景」等諸多古典的傳統,還創造了「歙硯」、「徽墨」、「徽劇」、「徽菜」等技藝,形成了中華文化裡三大地域文化之一、以「徽文化」為主體的「徽州學」,與「敦煌學」、「藏學」並駕齊驅。同時,歙縣的「徽州古城」與雲南「麗江古城」、山西「平遙古城」、四川「閬中古城」,並列為「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
歷史的悲劇卻創造了皖南大山內燦爛的「徽州文化」。從東漢以來,歷經西晉、唐末、北宋,由於塞外民族入主中原,造成漢民族的大規模南遷,帶來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豐富的文化底蘊,使得「古徽州」地區呈現文風昌盛、人文薈萃,成為「東南鄒魯」和「禮義之邦」。在外經商的徽州商人,也因為知書達禮,或是熱心鄉梓的教育事業,慷慨捐資興學,而被稱為「儒商」。
萌芽於東晉時代的「徽商」,成長於唐、宋時期,他們在茶業、木業、金融(典當業)上有不凡的成就,特別是在明、清兩代,在淮河流域的鹽業中,更是獨占鰲頭。「徽商」與山西的「晉商」、粵東的「潮商」,號稱是中華歷史上的「三大商幫」。
古徽州的[歙縣], 被稱為[徽商故里]
團結的「徽商」,在經營策略上常結合血緣宗族和地緣鄉黨的力量,也就是說,「徽商」擅長於利用宗親或同鄉的人際關係,來團結經營團隊。同時,他們也長袖善舞,懂得去積極結交朝中高官政要當「門神」(可惜那時候還沒有「台灣利委」,比較容易收買豢養),在官商勾結下,左右朝廷政策,達到壟斷市場目的(這點與「台灣財團」的做法很一致)。
「徽商」之中最著名的人物就是胡雪巖。他是徽州績溪人,出身寒門,歷經清朝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朝的亂世歲月。他善長於利用台灣「馬英九式」的「BOT」手法,利用政府銀兩去進行投資建設,然後商人取得經營權來謀取財團的利益。按清朝慣例,只有乾隆年間的鹽商,曾有過戴紅頂子的商人,而戴紅頂、又穿黃馬褂者歷史上卻僅有胡雪巖一人,稱為「紅頂商人」。
徽商遠離家鄉的最後一站, 歙縣[漁梁]古鎮
歙縣漁梁的傳統民俗 [跳鍾馗]
同時,「徽商」也深刻的認知,如果家族中如有人在朝為官護航,官商勾結的管道將更容易暢通;因此,他們慷慨捐銀,在鄉梓創辦書院、興建藏書樓(圖書館)、資助宗親鄉黨應考科舉、然後積極的協助他們進入官僚體系。這造成了「古徽州」地區文風鼎盛,近代史上的知名學者,朱熹、戴震、胡適,都是「徽商」世家的子弟。
山不轉, 水轉, 路也跟著轉. 這就是[徽商]的圓融智慧 (照片拍攝於婺源)
婺源的延村也是個重要的[徽商故里], 村子口豎立著大算盤
隋唐、五代以來,由於「徽商」的反饋、和「仕途」的誘因,使得「古徽州」的私學起源較早,有的家庭請「家教」來家裡教子弟,有的讀書人在家開「補習班」,也有家族集資興辦私塾,真正的公立學校只有兩所,「歙州州學」和「祁門縣學」,都建於唐代。
到了宋代,為了弘揚「朱熹理學」的忠孝節義廉、也為了應付科舉考試,「古徽州」的學校教育蓬勃發展,除原有的「州(府)學」之外,休寧、黟縣、婺源、績溪、和歙縣都分別成立自己的「縣學」。它們的格局都相同,包括了「孔廟」和「學堂」兩個主體,教學的內容,也都是為科舉服務的經書義理。
但是,這時候一種特殊的教育組織,「書院」,開始出現了。「古徽州」在宋代共成立了15所「書院」,其中4所成立於「北宋」,任務是應科舉的「高考加強班」,以滿足學子求功名的需求;「南宋」時期則成立了11所,以「傳授朱熹理學」為主要任務。其實,說穿了還是為考科舉,因為當時的「朱熹理學」是顯學,他編著的<<四書集注>>被尊為科舉的『聖典』,是元明清三朝科舉必讀的教科書和標準答案,你敢不好好的去研讀嗎?
蓋豪宅, 修宗祠, 建書院, 是[徽商]回饋鄉里的最常見方式
「理學」的創始人是「北宋」時的程顥、程頤兩兄弟,他們是歙縣篁墩人;而朱熹則是「南宋」時「古徽州」婺源人,先祖曾居住在歙縣呈坎。他繼承「二程」和佛教、道家思想,集一代「理學」之大成,他認為,「君臣父子」雖有生死,但是「三綱五常」卻永恆不變;他的『理』,指的就是忠、孝、節、義、廉等綱常倫理。
勝日尋芳泗水溪 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閒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 (朱熹 <春日>)
歙縣棠樾 [敦本棠]
歙縣棠樾的[敦本堂]
朱熹的學識淵博、著作也很多、但是他的官運不佳,一生中大部份的時光都在搞教育。他制定的《白鹿洞書院學規》,不但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時代晚期的教育綱領、同時,他還在湖南長沙重建了「嶽麓書院」,並親自在「書院」講學。朱熹不但對「南宋」時代私人興學、創辦學院的興起,有創始之功,同時對於教育普及、學術推廣、和人才培養,都有深遠的影響。趴趴虎於2008年春天拜訪「湖南師大」時,曾親往「嶽麓書院」參拜朝聖,可以強烈的感受到,這個書院至今仍是湖南人的驕傲。
位於湖南長沙 [湖南師大]校園後山的 [嶽麓書院]
嶽麓山的[愛晚亭]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杜牧)
我很懷念[湖南師大]後山的嶽麓山,
從[五輪塔]的馬路上山, 由[崑濤亭]往[雲麓宮], 然後經[青楓峡]回到[愛晚亭], 是最棒的路線.
在「古徽州」旅行時,我分別參觀了位於雄村的「竹山書院」、和宏村的「南湖書院」。
「竹山書院」座落於歙縣雄村鄉的「漸江」之濱。它始建於清乾隆20年(1755年),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八角亭」、「清曠軒」、「文昌閣」、「眺帆軒」等。
從[G-56徽杭高速]歙縣出口出來, 前往[雄村]
皖南的油菜花
[雄村]的村子口
進村子途中的[勸學亭]
父子皆為丞相, 傳為佳話.
我在雄村[竹山書院] 天氣陰天
[清曠軒]
牌坊
[竹山書院]全景
「南湖書院」則位於黔縣宏村的「南湖」北畔。明朝末年,「徽商」在宏村口的「南湖」邊修建了六所私塾,稱為「依湖六院」。清嘉慶19年(1814年),「依胡六院」被合併成為一家私塾,取名「以文家塾」,又稱「南湖書院」。曾任清政府內閣中書、民國時代擔任駐英、駐日公使,及代總理大臣的汪大燮、以及當代著名的科學家李小鵑等學者,都是在這裡啟蒙的。「南湖書院」是一座具有傳統「徽派」建築風格的古書院,總佔地約6000平方米,由「志道堂」、「文昌閣」、「會文閣」、「啟蒙閣」、「望湖樓」及「祗園」等六部分組成。一湖碧水於前、連棟樓舍於後,黛瓦粉牆與碧水藍天輝映,風景如畫。
我在[南湖書院] 天氣陰天
[南湖書院] 又名[以文家塾]
志道堂
[文昌閣]
宏村古民居
除了「學院」,宋、元時還有一些「新安理學家」,很流行在自己家裡開班授徒,成立了小組家教「高考加強班」,「齋」和「堂」,使當時「古徽州」的高考中舉及第人數眾多,因而獲得「東南鄒魯」之譽,也就說,「古徽州」有如孔子、孟子的故鄉一般有文化啦!
黃山[蓮花峰]
到了元代更不得了。蒙古人知道自己是「外來政權」的異族入關統治者,更須推崇提倡忠君思想的「理學」;因此,規定每50戶設一所「社學」,也就是官辦的國民中小學、其他既有官辦的「府學」和「縣學」、私辦的「學院」和「精舍」,都須繼續發展。
這項政策使得「社學」遍及「古徽州」的大小城鎮和鄉村,史書上形容當時的教育普及狀況說,『遠山深谷、居民之處、莫不有師有學』,『十戶之村、不廢誦讀』。姑且不去管當時的「中央政府」朝廷是支持王陽明的「心學」?還是支持朱熹的「理學」,「古徽州」在元、明、清三代教育普及,總是一個事實,這對中國近代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聆聽[徽墨]師傅解說
參觀[歙硯]製作
清朝乾隆、嘉慶年間,學界興起另一股思潮,他們反對「為應科舉考試,而畢一生之力於做八股文」;他們主張「從文字的音韻入手,去弄懂文字的古義,以解釋經文內容」,人們稱之「考據學」,又稱「朴學」。
在「古徽州」大師級的人物就被稱為「皖派朴學」,代表人物是休寧縣人戴震。他出身平民百姓,曾隨父親販賣布匹,18歲開始教書,精通音韻、訓詁,對天文、地理、數學、歷史、自然科學,也都有研究。39歲那年中舉人,但是接下來六次考試都沒通過八股文的「進士」科舉。但是,由於他學識淵博,於是以「專家」的身份,被邀請加入擔任「四庫館篆修官」,從事編寫 <<四庫全書>>;後來皇帝賜他一個「同進士出身」,類似「名譽博士學位」。他的故居在「屯溪老街」的一個小巷子裡,開放民眾參觀。另外,在屯溪西北郊的隆阜,有一座「戴震藏書樓」,裡面藏有戴震的著作手稿、乾隆諭旨、和經史子集..等等。
歙縣[徽園]保存了許多民俗文物
少見的長方矩形牌坊, 許國石坊
黟縣南屏村, 是個重要的影城, 不需要搭布景, 整個村子就可以當古裝劇的場景
滿清末年廢除了科舉制度,興辦新式學堂,具有1900年歷史的歙縣成立了「崇一學堂」,是「古徽州」地區第一所新式學堂,也就是今天的「陶行知紀念館」,他曾在此讀書。陶行知是歙縣黃潭村人,於1917年從美國學成歸國,開始推行平民教育,在南京創辦了「曉莊師範」,推行「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
原來的[崇一學堂], 現在是[陶行知紀念館]
中華民國成立後,為了普及教育,除了興辦六年制小學,還曾設立短期小學和民眾學校。這一時期,「古徽州」產生許多位在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人物,「新安畫派」大師黃賓虹、鐵路工程師詹天佑、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新文化領袖胡適等等;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色,都是出洋留學的「海歸族」,詹天佑是耶魯大學畢業、陶行知和胡適是同門同窗,都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杜威博士的學生,陶行知修教育博士,胡適修哲學博士。
我在績溪縣 天氣雨 這裡是胡適之的家鄉
明代大破倭寇的作戰司令胡宗憲 胡家祠堂
非常可惜的是,滿清末年歐美殖民帝國瓜分了中國,引進了雄厚的資金和現代化經營,徹底瓦解了經營傳統產業的「徽商」,使他們不再有經濟能力回饋「徽商故里」去興辦學堂;加上自從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以來就戰火不斷,影響到「古徽州」的教育發展。根據「黃山書社」1998年出版的《黃山市歷史》一書資料顯示,『徽州地區在1949年解放前夕,文盲和半文盲(人數)佔總人口80%以上』。
古村落中民房的牆上仍保留著階級鬥爭時代的口號
昔日的「東南鄒魯」,卻因烽火連綿而淪落到這個地步,實在是令人感慨萬千。那悠悠流水的新安江,像似一位正在哭泣的母親。慶幸的是,我在訪問歙縣的「新安學校」時,我看到了「少先隊」精神抖擻的鼓號演奏、認真負責的校長和老師們,也接觸到許多位開朗大方的同學們。而負責做幻燈片簡報的那位老師,知道我是從美國來的台灣訪客,特地以台灣歌手齊豫的歌曲《橄欖樹》,來做為簡報的開場音樂,這是個不小的驚喜,也讓我見識到「徽姑娘」或是「徽州人」身上果然還留著「徽商」熱情又細緻的基因。
參訪[歙縣新安學校]
[少先隊]小朋友組成的鼓號樂隊
課堂中的小朋友
小朋友回過頭來鼓掌打招呼
幼兒園小朋友才藝表演
小朋友列隊歡迎
拜訪[神行太保文武學校]
小朋友表演團體操
小朋友武術表演
而最讓我驚訝的是,那天負責接待我們的領導們,包括歙縣副縣長、僑辦主任、學校的校長、教學主任,居然清一色全是「新中國的女同志」。這讓我想起連續劇《徽州女人》,戲劇裡那位由歸亞雷主演、徽州富商之家「程府」的當家女主人,大賢大德的風範。
連續劇中的[徽州女人]
大學校園裡的[徽姑娘]
[安徽大學] 是中國<211工程>的重點大學, 也是主要的華文教學基地之一
邵逸夫捐贈的圖書館
在圖書館的國際會議室, 與學校領導交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