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3 010.JPG

<崢嶸棟樑,一旦而摧; 水月境像, 無心去來.> 唐 裴休

【北投風情】11203 農禪新水月

成語鏡花水月原本是指靈活不可捉摸的意境用來比喻虛幻的景象。但是在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的心中,卻有不同的詮釋。在他與建築師姚仁喜討論「農禪寺」的改建理念時,聖嚴法師曾表示:希望「農禪寺」可成為臺灣真正唯一的景觀道場,讓大家到這裡來感受到特別的空間氛圍,而能啟發正念親近佛法,讓寺院呈現特殊的宗教品質。在他的想像中,改建後的農禪寺」將會是一個景觀寺院,它將是一個長在水裡、浮在水面上的道場若是從遠處或空中看它將會是一幢浮在水面上的「空中樓閣」。同時他希望這個寺院不要艷麗的色彩,也不要華麗的裝飾,它應該是處清雅、樸實、幽靜、明朗的道場因此,當姚仁喜建築師向聖嚴法師請教要求具體的指示想將農禪寺」打造成什麼樣子?法師只給了六個字「空中花,水中月」,並將它命名為「水月道場」。

11203 020.jpg

農禪寺的 [水月道場]

聖嚴法師的師父東初老人」,1965年來到阡陌無垠良田沃野的台北市郊關渡平原購置了一塊農地準備在這裡落腳弘法1971年開始動工,「東初老人在他的農地上興建了一座兩層樓的農舍來做為弘法的道場,1975年農舍竣工啟用。「東初老人」師法唐代禪師百丈懷海的百丈清規》,力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精神,主張要革除佛教僧侶化緣乞食的傳統,改為漢傳佛教自食其力的耕稼精神,因此「東初老人」將這農舍道場命名為「農禪寺」。這便是今天我們看到的開山農舍」。

11203 100.jpg

東初老和尚建造的農舍 [農禪寺]

11203 110.jpg

[農禪寺]座落在水稻田中央

11203 115.jpg

大屯山下的關渡平原

11203 120.jpg

大都會區台北市邊緣的最後田園風光

11203 130.jpg

[農禪精神] 便是 <一日不作, 一日不食>, 將耕稼勞動當成禪修的功課, 自力更生.

11203 140.jpg

1977年,「東初老人」無疾坐化圓寂,聖嚴法師從美國返回台灣,承接法務,擔任「農禪寺」住持。1978年,「美國佛教會駐臺譯經院」設立於「農禪寺」,聖嚴法師擔任院長,計畫將漢傳佛教經典逐步譯為英文。

二層樓農舍建築的「農禪寺」(開山農舍),是當時聖嚴法師與僧眾弟子的生活起居空間,當做寮房、一樓也是法師接待國內外來訪貴賓的客廳。1984年,美國禪師Philip Kapleau來到臺灣尋找禪的源頭,「農禪寺」便是他「尋根」的道場之一。就在這座農舍裡,聖嚴法師接待來訪的Kapleau禪師。席間,聖嚴法師問Kapleau禪師,此次來臺,尋到了根沒有?他謙虛的回答說:「根太深,一時間還摸不到,我還須努力。」

11203 150.jpg

11203 160.png

原始的農舍[農禪寺]面貌 (注意看低矮的椰子樹)

11203 170.png

聖嚴法師在[農舍]接待美國來的訪客

由於這座農舍「禪寺」座落在水稻田中央,是幢名符其實的農舍建築,樸素得完全沒有刻板印象「道場」的外觀。許多弟子深感不捨,紛紛建議師父要加蓋山門、照壁、圍牆。於是在弟子們親手動工興建之下,才有了今天仍矗立在庭園中的「入慈悲門」。聖嚴法師希望來學佛的人,要先走過日慈悲門」,發起大慈悲心。內心起了大慈悲心,對任何人及所有眾生,都能以包容、平等的心相對待,這是待人最基本的態度。

11203 200.jpg

11203 210.jpg

由於跟隨聖嚴法師學佛、禪修的民眾日益增加,使得兩層樓農舍農禪寺的空間開始不敷使用,只得不斷地在農舍農禪寺的旁邊加蓋鐵皮屋,以因應需求然而,1980s年代政府公布了「關渡平原保護區」的實施辦法,使得農禪寺」不但無法繼續搭鐵皮屋擴建,甚至面臨了可能拆遷的問題。1989年,聖嚴法師因緣際會在台灣西北角海岸金山地區覓得一塊土地,成就現在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的因緣。

11203 220.jpg

關渡平原是個禁建的洪水洩洪區

根據200029日修正的《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三條指出:「歷史建築指未被指定為古蹟,但具有歷史、文化價值之古建築物、傳統聚落、古巿街及其他歷史文化遺蹟。」座落在北投區八仙里台北捷運奇岩站」)的「農禪寺」,雖然建築物年代並不久遠,建築樣式也很簡樸,但對於民眾的心靈淨化,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人文意涵豐富;而且佛教教派法鼓山發源於此,在歷史地位上有其重要性。

因此,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於2004根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的規定進行鑑定後,決定將農禪寺登錄為歷史建築。從此農禪寺的二層樓農舍、以及入慈悲門,都得到保存,成為臺北市的文化資財,並且批准擴大改建。那一年的台北市長是馬英九

11203 720.jpg

11203 740.jpg

既然不用偷偷摸摸蓋違章建築搭鐵皮屋,於是「農禪寺」便大大方方的大興土木,準備打造一個既有宗教意涵、又具教化人心作用的道場,「空中花、水中月」就成為聖嚴法師遴選建築師時唯一的要求。然而,建築是一個實體,聖嚴法師要求的卻是一個意境,並不是等閒的蓋房子匠可以達成的建築任務,於是聖嚴法師將這六個字的「建築委託書」交給了姚仁喜建築師。

11203 400.jpg

"空中花 水中月" 農禪寺的 [水月池] 和 [大殿] (請注意看 左右是不對稱的設計)

姚仁喜台北市人先後取得東海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U C Berkeley的建築學士與碩士學位也是2007年台灣國家文藝獎建築類的得主他於1985年創辦了大元建築工場,分別在台北和上海設立辦公室網羅大中華地區的建築菁英在他獲獎無數的作品中,我個人曾經造訪過的只有新竹高鐵站彰化高鐵站」、「蘭陽博物館、以及故宮南院」;在大陸的「烏鎮劇院」因為我去烏鎮旅遊時尚在施工中,緣慊一面。接受媒體訪問時他表示由於在1993年曾擔任《西藏生死書》翻譯而締結了佛緣常年來的修持佛法讓他擁有一顆敏銳的心靈;加上他曾經到紐約學習拍電影,習得了掌握電影鏡頭的虛實幻相,這些都有助於他詮釋無言之美的農禪意象。

11203 300 新竹高鐵.jpg

姚仁喜的作品一 : 新竹高鐵站

11203 310 彰化高鐵.jpg

姚仁喜的作品二 : 高鐵彰化站

11203 320 蘭陽博物館.jpg

姚仁喜的作品三 :  蘭陽博物館

11203 330 故宮南院.jpg

姚仁喜的作品四 : 故宮南院

20105月,農禪寺新建水月道場舉行動土典禮20125月,農禪寺」舉辦新建水月道場大殿上樑祈福大典201212月,新建水月道場落成啟用。

11203 460.jpg

[水月道場]

這座全新的道場不但翻轉了農禪寺自己的中軸線也翻轉了人們對一般道場的刻板印象。原本通往「農禪寺」的主要通道「大業路65巷」,成為專供步行前來的「側門」,主要的「大門」改設在面對「大度路」上。鄰近道路的園區種滿常綠植物,形成了一道天然的高牆,將熙攘的車輛與醜陋的高架道路完全隔絕在視線外。

11203 410.jpg

從台北捷運[奇岩站]下車, 取道[大業路65巷] 往[農禪寺] 只需步行10分鐘.

11203 415.jpg

節約用水的籬笆盆栽 [綠波廊]

11203 420.jpg

[大業路65巷]走到底, 便是[農禪寺]入口.

11203 425.jpg

[側門]邊上的法鼓書店

從停車場進入道場,需要穿過兩道高約2米、互不對稱的水泥門牆,而兩道門牆之間則是寬約3米的廊道,從「水月池」通往「大殿」、直到「齋堂」,全長大約100多米。由於兩道門牆的「門」並不對稱,營造了既可充足透光、卻又保持廊道和「水月池」隱蔽的絕妙效果。

11203 430.jpg

停車場與[水月池]之間的廊道

11203 435.jpg

兩道門牆不對稱, 門口完全錯開, 既可透光到廊道, 又可隱蔽[水月池]

11203 440.jpg

2016年9月24日 我來到[農禪寺], 天氣晴.

11203 445.jpg

[水月池]的牆裡 牆外

寬約40米、長約80米的「水月池」是個南北走向的長方形的蓄水池,池內有三個大小不一的「蓮花池」,彼此呈現不對稱的配置,最大的一個橫在「大殿」前緣,另外兩個則分別座落在「水月池」的東池畔中央部位岸邊、和「水月池」的西南角岸邊。

11203 450.jpg

[水月池]中有三個蓮花池

11203 460.jpg

三個蓮花池呈現不對稱的分布

11203 770.jpg

巧妙的設計讓蓮花池的汙泥侷限在小蓮花池內, 不致汙濁[水月池]的一池春水.

讓我非常驚喜的是,「水月道場」完全沒有一般以法會為主的庸俗廟埕,相反的,正面五根雄偉的白色圓柱,讓我覺得它有幾分希臘神廟的韻味,或是更貼切來說,這「大殿」更像似一座優雅脫俗的藝術館、或是人文氛圍濃厚的大學文學、藝術學院講堂。

11203 500.jpg

大殿前的石柱, 彷彿是羅馬神殿的風情.

11203 510.jpg

注意到了嗎? 大殿的東西側是不對稱的造型.

最讓我好奇的是,「大殿」西側的窗戶是一面鏤空的文字牆,捨棄傳統的空心花磚,它們是一面鏤空字體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字體排出來的牆面。每當午後,偏西的暖和陽光便會透過《心經》投射到大廳內的佛像、供桌、拜墊、地板、以及禮佛者的身上。當信眾的身上灑滿《心經》的經文、虔誠的唱誦著佛經,那將會是何等的天籟之音?

11203 520.jpg

二樓部位的格子窗戶, 是鏤空的<心經>經文

11203 530.jpg

陽光投射在窗上, 就會將<心經>的經文投射到大殿室內

11203 540.jpg

大殿一樓外, 通往[水月池]的通道.

在「大殿」的北側是一幢「L」型的建築,分別是「齋堂」、「法堂」、「禪堂」、「知客處」、「第二佛堂」,以及庭園中的「開山農舍」、「入慈悲門」、和「法鼓書店」。南面的外牆規劃成《金剛經》牆面,總共用了106片板材,將5,000多字的《金剛經》經文,一字一字的以水墨楷體書法、以透雕的形式,鑲嵌在牆面上。當柔和的光線投射在經文上時,每個字都清晰可讀,雖然我不是個佛門弟子,也不知不覺逐字往下誦讀經文,因為我不但可以欣賞書法之美,還可以細細的咀嚼經文的意涵。這不就是聖嚴法師期許的嗎?他曾經要求姚仁喜,全新打造的「農禪新水月」必須達到「經由對空間經驗、對環境氛圍,讓我們憶起佛法僧、憶起佛陀給我們的教導,利用這樣來轉化人心」。

11203 600.jpg

5000多字的<金剛經>經文, 全刻在外牆上.

11203 610.jpg

11203 620.jpg

11203 630.jpg

11203 640.jpg

11203 650.jpg

我客居加州舊金山的時候,曾數度造訪過位在馬林縣(Marin County, California)的日本「青龍禪寺」,接觸到日本京都學派、禪宗大師久松真一(Hisamatsu Xinitchi 1889 - 1980)的作品。這位「久松宗 Hisamatsu Zen」曾經提出「禪文化的七大特點」,對日本禪佛的國際化引起極深遠的影響。他所歸納的「七大特點」包括,

1Asymmetry不均齊、

2Simplicity 簡單樸素、

3Austere Sublimity枯高、

4Naturalness 自然、

5Profound Subtlety 幽玄

6Non-vulgar Freedom from Attachment 脫俗

7Tranquility 寂靜

我當時只是對居處濱海峽谷內青龍禪寺禪修的朋友所種植的馬鈴薯和採收的蜂蜜感到讚嘆驚奇對於禪文化的七大特點並沒有深刻的認知

這次我造訪北投關渡平原上的農禪寺」,我看到午後秋陽下的稻浪、蓮花池中亭亭的荷花莊嚴的大殿背倚著遠處的青色山脈大屯山前俯水波不興的水月池那不對稱的長廊門牆、以及左右造型不一的「大殿」石柱、還有那清幽、脫俗、寂靜的氛圍,我突然頓悟,原來「農禪新水月」體現的正是久松真一倡導的「禪文化的七大特點」。

11203 700.jpg

11203 730.jpg

11203 745.jpg

11203 750.jpg

11203 760.jpg

11203 780.jpg

【讀行天下】

[農禪寺]  (02) 2893-3161  @ 台北市北投區大業路6589

台北捷運[淡水線]在「奇岩站」下車,出站後取道「三合街二段」往「大業路」方向、在「大業路」左轉、往「65巷」方向前進、右轉進入「65巷」走到底即是目的地。全程約10分鐘即可抵達。

11203 900.jpg

 

(旅遊日期:2016924            完稿日期:2016928日)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趴趴虎的部落格 的頭像
    趴趴虎的部落格

    趴趴虎的部落格

    趴趴虎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