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the road again! 華人先民對加州農業貢獻巨大, 因種族歧視的<排華法案>成為浪人.
【看山讀水】 004 聖璜谷地的華人輓歌
位於「聖荷西」(San Jose, California)南方約40多哩路程的「聖璜谷地San Juan Valley」,地處「薩琳娜斯谷地Salinas Valley」的東北角,行政轄屬「聖本尼托縣San Benito County」,緊鄰著「聖塔克拉拉縣Santa Clara County」南端的『大蒜之都』「吉洛伊Gilroy」。該地至今仍是個以農牧為主要產業的社區,以種植蔬菜和飼養馬匹為主要的經濟產業。
肥沃的河谷土地和便利的灌溉系統, 是華人墾殖的結果.
在歐洲殖民帝國的勢力進入「聖璜谷地」之前,這個社區和整個的「蒙特瑞Monterey」地區一樣,是原住民印地安人的家園,他們和自然環境共養共生數千年。1770’s年代,西班牙「聖方濟會San Franciscan」天主教神父來到這裡建立「宣教區Mission」,才開始引進了農業耕耘的概念。殖民帝國以「宣揚基督教化Christianize」為藉口、用軍事武力將印地安人驅趕進入「宣教區」,掠奪印地安人賴以生活的土地成為〝教產〞,用來種植小麥、玉米、豆類、等糧食,並種植葡萄用來釀製宗教儀式所需要的葡萄酒,印地安人不但失去原本的生活土地和部落組織的文化,更成為教會的農奴,是主要的勞動人口。
西班牙殖民帝國在加州興建了21個宣教區
[宣教區]代表殖民帝國勢力對原住民生活與文化的統治與奴役
San Juan Bautista 教堂的長廊
傳教士沿著佈道路線樹立的巨鐘 Mission Bell
佈道路徑[國王大道 El Camino Real] 是北加州交通的骨幹
經過百餘年的耗損,到1860’s年代,「聖璜谷地」的農產品產量是節節高升了,但勞動人口卻大量不足,因為主要的農地勞動人口印地安人,在過去的百年中由於不斷感染到歐洲白人帶進來的疾病,印地安人本身沒有抗體而大量死亡,幾乎遭受到了滅族之禍。對勞力密集的農業來說,「利潤低、苦活多」,以及「農產品收成時間緊迫耽誤不得」的特殊要求,所以「便宜」和「可靠」的勞工來源,對農業經營就顯得格外重要。
由於華工在1848年的「大淘金Gold Rush」、到接下來1850s年代的修築鐵路,表現出吃苦耐勞的「苦力」精神。因此,從1866年夏天開始,一些腦筋動得快的農莊莊主,便跑到舊金山的「中華會館」,找到各「公所」洽談,簽訂合同,將華工引進這個地區,以補充勞動人力的不足,最主要的因素便是華工的便宜、可靠、和耐操。
華工來到美國仍戒不了吸食鴉片的惡習
修築鐵路的華工
來自中國東南沿海的華工, 在完成採金礦和築鐵路之後,來到蒙特瑞聚居形成漁村
豎立在淘金古鎮Columbia, California的華人紀念碑
初期被引進到「聖璜谷地」的華工,大部分來自「雪嶺Sierra」山腳下「大淘金」玩完之後,被「金主」就地遣散的華工。到了1869年,橫貫美國大陸的「中央鐵路」也接軌完工,又有一大批的華工被釋放出來。經由舊金山華埠「堂口」的安排,大量的華工被仲介進入「蒙特瑞」地區的農田,從「蒙特瑞」、「薩琳娜斯谷地」、「聖璜谷地」、到「華生村Watsonville」 、「卡斯楚村Castroville」、直到北端的「聖塔克魯茲Santa Cruz」,環繞著「蒙特瑞灣Monterey Bay」到處都有以華工為主要勞動人口的農莊。
位於Salinas的唐人街堂口
除了「便宜」(工資一天一塊錢)、「可靠」(黑社會管制下不太會逃跑)、「耐操」(任何苦活都願意幹),華工受到雇主喜愛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們的「阿殺力」豪爽精神。這些苦哈哈的華工們,為了爭取到一份農活兒來幹,不惜〝豪爽的〞答應雇主們無理的要求:「先幹所有農稼活兒,等到農產品有了收成、賣出去之後、收到貨款才發給農活工資」。
在沒有退路的狀況下,華工只有接受任何工作機會;但是,正由於華工的樂於接受任何辛苦活兒,也使得這地區的農場經營開始多元化。由於不慮匱乏而且廉價的華工來源,使得這地區內有些農場的主人敢於開始嘗試著去種植小麥糧食以外的經濟作物,例如:製作雪茄的菸草tobacco、釀製啤酒的蛇麻草hops、榨油的油蔴菜子mustard、製糖的甜菜beet、蔬果草莓strawberry,這些需要密集人力的農產品,都因為有了華工的勞力供應來源,而在這個地區盛產,最後將加州推向真正的農業經濟大州。
廢墟般的Salinas Chinatown
歷經華人 日本人 菲律賓人 和 墨西哥人輪替做主的Salinas Chinatown
名叫[雜碎 Chop Suey]的餐館招牌依然高懸著.
但是,苦命的華工,在這波農業蓬勃發展中並沒有嘗到甜美的果實,反而遭受到莫名的攻擊。1876年,美國發生經濟大蕭條,美國人無視於「白人不肯幹苦活」的事實,華工反而被怪罪成『搶去美國人的工作機會』。在無知又無情的政客炒作下,從地方法規、到各州法令、到聯邦立法,美國開始出現各種排華的措施。例如:依「Pole Ordinances」,華人『在人行道上拿著棍子走路』成為違法行為、華人不可以在加州法庭中,對白人的控告進行自衛性的抗辯、華人須付額外的〝人頭稅〞….等。最後,乾脆於1882年5月,通過了《排華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完全禁止華工入境。
在各個華人聚居的農村聚落,例如「蒙特瑞」、「薩琳娜市」、「卡斯楚村」、「華生村」、和「聖塔克魯茲」,原本都曾經存在著「唐人街Chinatown」,可是這些「唐人街」最後都遭受到同一個結局,『燬於無名大火』。
社區重建計畫先將牆壁塗上壁畫遮醜
昔日的Salinas華埠, 至今看不到任何一個華人, 卻仍然被稱為[華埠社區].
當華工逐漸在「蒙特瑞」地區的農莊消失時,見縫插針的日本人,添補了華工的空檔。可是美國的經濟狀況和白人的「酸葡萄心理」,並沒有因為《排華法案》的施行而紓解,反而因為經濟的崩盤、窮困的白人將「排華情結」發酵成為「仇亞心態」。美國和日本政府在1908年簽訂合約,美國將逐步減少日本移民,到1924年完全停止日本移民入境。
1942年,日本偷襲「珍珠港」。1943年,美國與中華民國成為太平洋地區對日本作戰的盟國,長達半個世紀、根基於種族岐視的惡法,《排華法案》,才得以解除。諷刺的是:《排華法案》禁止華工入境,美國開始引進日本人來取代華工;最後卻因為被日本人在「珍珠港」捅了一刀,美國才停止執行《排華法案》。
日本人不但取代華工的工作職缺, 還霸佔了唐人街的房地產
Salinas的[唐人街]被日本人霸佔, 改稱[日本町]
一臉無辜的日本小女娃隨著父母準備進入[日本人拘留所]
在美軍的監視下, 日本人準備搭乘火車被轉運到[雪嶺]東側的拘留所監禁.
日本人來不了啦!可是美國加州田裡的農稼活兒還是需要有人幹才能掙錢。於是,美國屬地的菲律賓人就開始飛上枝頭當了鳳凰。他們以「屬地居民」的身份,從各種的管道進入北加州地區,取代日本人提供的農業勞力。同時,南方鄰居墨西哥的阿米哥(Amigo)也開始越過國界,前來這地區當「客工」。
來自美國屬地菲律賓的移民進駐Salinas的[唐人街], 當起了新主人.
1920年,美國國會通過《農業客工計劃Bracero Program》,針對農業勞力的特殊需要,特別豁免移民規定,農忙時期可以從墨西哥引進非移民的暫時性勞力人口。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是另ㄧ波的墨西哥勞工移民潮,他們被用來填補美國人海外參戰留下來的農夫短缺。戰爭結束,「阿米哥」卻仍繼續誇越國界,進入美國從事農業活兒,今天您到「蒙特瑞」地區的農村旅遊,除了路牌標示的是英文(其實是美式西班牙文,例如,The Alameda、El Camino Real…),其實和進入墨西哥國境內旅行有幾分神似。
舊金山灣區的[阿拉米達市Alameda]
正在收成的朝鮮薊
正在田裡幹活的[阿米哥]
正在收成的大紅椒
草莓園
採摘草莓
採摘生菜
收割芹菜
採摘與裝箱一貫作業都在菜園裡完成
「聖璜谷地」的兩個主要村鎮為「赫莉絲特Hollister」和「聖璜鮑堤斯塔San Juan Bautista」,都位於國道「US-101」的南側,區內的交通以加州州道「CA-25」和「CA-156」兩條公路為主幹。
San Juan Bautista
「聖璜鮑堤斯塔」只是一個小村落,但是因為歷史的背景讓他名氣很大。小村落的蛋黃區「Mission San Juan Bautista」,建立於1797年,是加州南北21個「教區鏈Mission Chain」當中第15個成立的「宣教區」,也是其中最大的一個。可惜今天我們看到的教堂建築物,已經是重建的「第二代」,因為「宣教區」正好座落在舉世聞名的加州大斷層「聖安卓斷層帶San Andrea Fault」上,該教堂從成立至今已經經歷過1812年和1906年兩次毀滅性的大地震。倚靠在標示著「斷層」的圍欄上,可以俯瞰整個「聖璜谷地」壯觀的農地菜圃,景色怡然。教堂廣場的周邊,環繞著一些古意盎然的西班牙殖民式建築物、花圃、和一個相當簡陋的墓園,裡面埋葬著印地安人的冤魂『Mission-Trained Indians』。
【讀行天下】
從舊金山南灣地區的聖荷西(San Jose, California),取道US-101南下、約40 miles可抵達CA-156 east、前行約2 miles 即可抵達San Juan Bautista、再前行10 miles抵達Hollister、然後取道CA-25 north可接上US-101北返San Jose,完成一日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