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 讓生命湧現了奇蹟.
【走進蒙古國】 11 巴彥戈壁的駱駝不再哭泣
蒙古南部戈壁沙漠中的某個春天,有一家牧民家庭正歡喜的為他們的駱駝接生。不幸!有一頭駱駝媽媽發生難產,非常痛苦的待產。最後終於成功的生下了一隻小駱駝,然而,這隻小駱駝卻是全身白色的毛髮,與他母親的棕色毛髮截然不同。難產在先、毛髮顏色又不相同,使得駱駝媽媽對這個孩子極度的反感,不但態度冷淡拒絕給予牠關愛,甚至拒絕哺乳這隻小駱駝,牧民家庭只能暫時以人工餵食來延續小駱駝岌岌可危的生命。
牧民家庭的兩個孩子非常的不忍看到小駱駝日益衰弱,於是穿越戈壁沙漠去尋求幫助。最終他們找到一位馬頭琴的琴師,願意穿越戈壁來牧民家幫忙。這位琴師並不是巫師、只是一所音樂學校教琴的老師,然而在他拉馬頭琴給駱駝聆賞之前,他一定會穿上類似法師袍的大禮服,慎重其事地來到駱駝媽媽的旁邊,以最嚴謹的態度來演奏音樂、並以誠懇眼神凝視新生的生命(這態度和音樂廳裡的指揮總是穿燕尾服,應該是同樣意義)。
當簡單卻優美的旋律從馬頭琴輕飄出來時、牧民女主人邊以「喉麥」技巧輕聲地唱著、邊輕輕的撫摸著駱駝媽媽的髮膚。突然駱駝媽媽低沉的鳴叫幾聲、而且眼眶含著淚水,她似乎是受到感動,和琴音產生了共鳴,願意接納自己的孩子。主人趕緊將小駱駝送過去駱駝媽媽身邊、駱駝媽媽也終於願意哺乳了!我激動地陪著駱駝媽媽走出了生命的幽谷。愛,讓生命湧現了奇蹟。觀賞著紀錄片電影《駱駝駱駝不要哭The Story of the Weeping Camel》時,我非常投入,不自覺地跟著牧民家庭哄著小駱駝不要哭,自己卻忍不住熱淚盈眶,實在太感人了。
這部紀錄片的導演是蒙古女導演琵雅芭蘇倫・戴娃(Byambasuren Davaa),她出生於蒙古戈壁沙漠中,大學畢業後就到德國慕尼黑影藝學院攻讀電影。在籌畫畢業作品時,她原本只是想拍一部關於「馬頭琴」的紀錄片;在回到戈壁沙漠之後,卻碰上駱駝的繁殖期,當下她就決定臨時改寫劇本,意外的拍攝出這部感人肺腑的《駱駝駱駝不要哭》紀錄片。
她的工作夥伴路易吉・法洛尼(Luigi Falorni)是位義大利人,是戴娃在慕尼黑的同學。也許是文化背景的關係,戴娃對溫馨故事的取鏡非常專長;而法洛尼的專長則是擅長於將片段的畫面,通過現代的影音處理,剪輯成一套完整的故事。兩個人互補性的搭配,終於成就《駱駝駱駝不要哭》這部叫好又叫座的紀錄片電影。
在《駱駝駱駝不要哭》這部電影中,有許多「蒙古包」的生活畫面、有許多牧民逐水草而居的鋪陳、更有許多罕見的駱駝生產畫面,是一部認識蒙古牧民的很好紀錄片;但是,我認為這些形而上的畫面,只是劇情的楔子,真正最觸動心靈的是劇情中文化的層次。由於戴娃本身是一個蒙古牧民的女兒,她完全以蒙古族人的角度、以牧民女兒的心思來處理鏡頭,因此才能如此貼近牧民生活,將牧民與駱駝間的生活和感情,拍攝得如此的細緻動人。她完全明白駱駝媽媽心結的原因、也知道使用老祖宗的方法,以「馬頭琴」的音樂來軟化駱駝媽媽的心結,終於使得小駱駝能夠獲得母愛而存活下去,因為在蒙古牧區的牧民祖先們曾經傳說:「一旦駱駝流淚了,駱駝的心病就好了。」戴娃在電影中,很技巧的向全球的觀眾傳達這項草原牧民先賢的智慧。駱駝帶給蒙古牧民生命、財富、皮毛、和運輸便利,因此蒙古人對待駱駝的態度既尊重又疼惜,從馬頭琴琴師面對駱駝時的盛服隆重,我看到了真摯誠懇的生靈相待之道。
蒙古國[駱駝節]活動
駱駝分成「單峰駱駝」和「雙峰駱駝」,蒙古國的駱駝是「雙峰駱駝」。目前全世界只有總數約120萬頭「雙峰駱駝」,其中約只有1,000隻野生「雙峰駱駝」生活在蒙古戈壁。「雙峰駱駝」的駝毛較長,冬季較耐寒,春季脫毛,主要生活在中亞、中國、和蒙古。因為具有耐寒、耐旱、和高海拔地區的適應力,在長期以來就被馴養來當作運輸工具的馱畜,例如「絲路」上的駱駝商隊,便是使用「雙峰駱駝」。「單峰駱駝」也被稱為「阿拉伯駱駝Arabian Camel」,來自亞洲西部及東非,在數千年前開始在阿拉伯中部和南部被馴。
單峰駱駝
一頭成熟的「雙峰駱駝」身高超過2公尺(足掌到駝峰最高點)、體重超過725公斤,主要以草、樹葉、和穀物為食物,一次最多可以喝下120公升的水,身體結構特徵非常適應於乾燥炎熱的沙漠氣候。據說,「雙峰駱駝」比「單峰駱駝」更健壯、更結實、也更能吃苦耐勞;但「單峰駱駝」比「雙峰駱駝」身高更高,也跑得更快。在有人駕馭的狀況下,「單峰駱駝」可維持著時速13至14公里的速度奔跑,而「雙峰駱駝」在背著貨物的情況下,時速只有4公里。
雙峰駱駝
[絲路]上的駱駝商隊
除了「單峰駱駝」和「雙峰駱駝」之外,還有四種生活在南美洲安地斯山的類似駱駝的駱駝科動物:大羊駝(Llama)、羊駝(Alpaca)、原駝(Guanaco)、小羊駝(Vicuna);其中在台灣最常見到的是「羊駝」,被取個很不倫不類的名字叫「草泥馬」。
新竹的[綠世界]有飼養羊駝
羊駝
2017年7月1日,我拜訪了蒙古國「雙峰駱駝」的故鄉,「巴彥戈壁Baryan Gobi Desert」,它位於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的西南方280公里、從「哈喇和林」過來約100公里。從地圖上看來,我拜訪的「巴彥戈壁」牧民家庭還在「前杭蓋省UVURHANGAY」境內、還沒有回到「中央省TUV」。
車子從「阿斯伯特(蒙古語〝往西的公路〞)」轉進草原,在砂質的草地上奔馳。我們的蒙古司機大哥開車非常威猛,技術一流讓人嘆服。換成是我,區區一部「M320」賓士的四輪驅動休旅車,在美國加州的「莫哈維沙漠Mojave Desert」旅行時,我都小心翼翼、唯恐陷入沙丘〝不可自拔〞;這位蒙古大哥簡直是將這台25人座的南韓「KIA」當成是一匹野馬在駕馭,左右閃踹避開草叢、上下打馬浪似的讓汽車在鬆軟路面上飛奔。
"路是人走出來的" 這句話在草原上極為貼切.
在草原中沒有任何指標和時速限制, 完全憑著司機大哥的感覺走.
牲口出現了, 表示我們已經接近牧民的聚落.
一望無際的草原, 難以計數的牛羊馬匹
通往[巴彥戈壁]的道路.
馬群、羊群開始出現了,我揣測著目的地應該快到了,「逐水草而居」,牧民不會離牲口太遠;果然車子在10多個蒙古包的聚落停下來,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群10多頭的駱駝。當我站在牧民居住的蒙古包前,我的「金庸情結」又附身了!蒙古「戈壁沙漠」在書中被稱為「大漠」,它的南側叫做「漠南」(中國的內蒙)、北側叫「漠北」(今天的蒙古國),而我現在腳踩的土地就是「大漠」的北緣「巴彥戈壁」。
[戈壁沙漠]介於蒙古國的南方和中國的北方
[巴彥戈壁] 的渡假村
被稱為[沙漠之舟]的駱駝.
現在的牧區已經相當現代化,雖然牧民仍然居住在傳統的「蒙古包」,但是已經架設了現代化的設施,提供能源的太陽能感光板、提供通訊的微波接收碟、機械化的驅趕牲口坐騎,重型機車。放眼望去,10多頭的駱駝、10幾頭的牛隻、40多匹馬、來不及細數估計約兩、三百隻的羊,這可是一筆不小的財富啊!
[戈壁沙漠]邊的牧區
牧民們的馬上雄姿
[戈壁沙漠]邊緣牧區上的駱駝群
[蒙古]和[鐵馬] (重機)
[蒙古包] 旁的太陽能板和微波接收碟.
三代同堂分別住在不同[蒙古包]
[蒙古包]裡面的家具
女主人與她的電器用品
不可免俗的,在牧民的帶領下我跨上了「雙峰駱駝」,在「戈壁沙漠」的沙丘體驗一下騎乘駱駝遊走「大漠」的滋味。雖然我騎乘的這頭駱駝有些頑皮,由於我是第一個躍上駝峰,這位「駱駝老大」不太有耐心久候其他同伴在磨蹭個半天,於是低頭啃食青草、或左顧右盼去擠撞同伴、或乾脆趴下來等待,怪招不斷;我只好在牠的雙峰間前俯後仰,跟著沒事忙,等待隊友們就座。
這時我突然又想到《駱駝駱駝不要哭》的畫面,想到淚水滿眼眶的駱駝媽媽、想到眼神無辜的小駱駝Baby、想到牡犢情深的哺乳畫面,讓我情不自禁也輕輕的撫摸著駝峰上的毛髮,實在不忍心去喝斥牠不乖的行為舉止;漫步在沙丘上時,我也是「心太軟」,任由牠去沿途啃食野草,既捨不得扯起韁繩、也不捨鞭策牠前行,我希望駱駝不再哭泣。
台灣歌手齊豫,曾經為「中視」的連續劇演唱一首片尾曲,《哭泣的駱駝》,有兩句歌詞給我極為深刻的印象,『我背負著幸福、卻追尋著痛苦』。在「大漠」騎乘駱駝是個難得的經驗,然而我卻沒有在草原上飆馬時候那種神采飛揚的快感。駱駝一步一腳印緩緩地踩在沙漠大地,牠是在〝背負著幸福、卻追尋痛苦〞嗎?為什麼牠的眼神總是那麼無辜?〝原來的歸原來、往後的歸往後〞,告別「巴彥戈壁」時,我想到李泰祥大師的《告別》。
[巴彥戈壁] 的度假村
渡假村裡的餐廳
[蒙古包]餐廳
渡假村裡的禮品店.
原來的歸原來, 往後的歸往後, 我不是歸人, 只是草原過客.
★ 【讀行天下】
☆ [駐台北烏蘭巴托貿易經濟代表處] (02) 2722 - 9740
@ 台北市基隆路一段333號國貿大樓11樓 #1112室
- [駐烏蘭巴托台北貿易經濟代表處 / 駐蒙古代表] 002-0976-11-328705
Taipei Trade and Economic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Ulann Bartar
@ 3rd Floor Taiwan Center, Chingeltei District, Ulann Bartar, Mongolia
- [Ana Lucky Travel] 蒙古當地旅行社、專業經營高品質蒙古全境內的深度旅遊安排
蒙古行動電話 : 002-976-94-002036 安娜 (蒙古在地人、蒙古旅遊專業、能講漢語)
旅遊日期:2017年7月1日 完稿日期:2017年8月10日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