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正在為生存疲於奔命的時候, 生活已離我們而去. (John Lennon)
【自然行腳之6】11315 為水辛苦為水忙的水管路
位於陽明山「山仔后」的「天母水管路步道」,是台北市一條非常熱門的健行步道,由天母地區的「水管路登山口」(位於中山北路七段232巷)、到山頂的「愛富三街登山口」(位於華岡愛富三街12巷),全長共2.6公里。最初的一公里,步道是1300級的石階梯上坡路,巨大的黑色輸水管就在階梯旁邊;中間一公里則是平坦的碎石步道,沿著山壁前行,水管埋設在步道下面,沿途林木蒼鬱,景觀秀麗;最後的600公尺又是石階梯,終點在華岡的「陽明山天主堂」旁邊的「愛富三街12巷」。
300多年前,漢民族從「唐山」神州大陸來到台灣墾殖,雖然向祖國大清帝國繳賦納糧,卻過著「墾民無祖國」的日子自生自滅,外有原住民的襲擾、內有斷糧之憂和疾病肆虐,造成那時候台灣人的平均壽命只有40歲,其中民生用水就是最大的禍因。由於當時的民生用水和灌溉用水的水源都是來自河流、池塘、水井,但先民卻沒有保護水源的觀念,將飲用的水源和農業灌溉用水、家庭排出廢水、飼養家禽家畜,全都混淆在一起,導致居民疾病叢生,霍亂瘧疾蔓延,許多台灣人年輕夭折。
唐山過台灣 (@ 台灣歷史博物館)
1885年,劉銘傳擔任臺灣首任巡撫時,決心推展新政,除了設立郵政、鋪設鐵道之外,最大的德政可說是真正關心台灣人的衛生保健。1887年(光緒13年),他特地聘請日本人七里恭三郎擔任顧問,在新建的「台北城」城內的「時坊街」、「西門街(今衡陽路)」、和「北門街(今博愛路)」等地,規劃開掘三口公共的水井,來提供民生用水之需。由於這些深水井是利用地層壓力擠出地下水,自然湧出泉水,這就是「自來水」名詞的來由。
劉銘傳
1895年,清國在「清日甲午戰爭」中戰敗,簽訂了《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是台灣繼荷蘭、西班牙、明鄭、大清帝國之後的第五個外來政權。
1896年,日本明治天皇派熊本親王北白川宮率領近衛師團來接收台灣,遭收到台灣人的激烈武裝反抗,史稱「乙未抗日戰爭」。由於裝備火力相差太懸殊,台灣人的抗日戰爭以失敗告終;但是,日本人也損失慘重。資料顯示,侵台日軍中,戰死者164人、重傷者515人、病死者4600多人(包括統帥熊本親王感染瘧疾死於台南)、因重病而失去作戰能力者26,000多人。果真是應驗了「天佑台灣」,否則將有更多台灣義勇軍將犧牲。
北白川宮
北白川宮在新北市的[貢寮]登陸
壓克力配合實景, 重現日軍登陸台灣的3D畫面
共
"貢寮抗日紀念碑" 事實上是, 清兵被日軍嚇得屎滾尿流逃竄的國恥紀念碑.
當時的台灣,衛生環境惡劣,傳染病蔓延,成為日本人統治台灣第一個亟待解決的課題。1896年(明治29年) 6月,曾參與日本東京「自來水與汙水下水道興建案」的技術官僚,後藤新平擔任「台灣總督府民政長官」。他建議「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聘請當時在「內務省」擔任「衛生工程顧問」的英國人威廉博爾頓(William K. Burton 1856-1899),來台灣負責規劃衛生工程和調查水資源,隨行的還有他的學生濱野彌四郎。
[台灣自來水之父] William Burton 日本殖民政府以專家的專業來治理台灣
民進黨政府則以國營事業的職位來做政治酬庸, 為選舉綁樁, 和安置落選民代.
當時的「淡水港」及「基隆港」為日本人來台灣的重要港口,同時也是日軍補給食物和飲水的主要基地。由於那時候的台灣正霍亂猖獗,日本人認為飲水品質是流行的病源,為了改善飲水環境衛生和解決軍事用水問題,便優先處理「淡水港」及「基隆港」兩地的水道工程建設。博爾頓與他的學生濱野彌四郎,在1896年7月26日抵台,於「淡水館(登瀛書院)」歇息,於8月5日正式向「總督府」述職。之後他們便以「淡水館」為住所與事務所,展開對「台北城」、「大稻埕」、「艋舺」等地的民生用水、和地下廢水排水系統展開調查規劃,並於9月4日提出《衛生工事調查報告書》。
1896年8月,「台灣總督府」根據博爾頓的規劃,採納丹麥籍工程師的漢森(Hanson)提出的企劃案,於1898年,在「淡水港」建立了台灣第一個自來水系統,每天供水量達6389立方公尺。同時,博爾頓在1896年亦曾率隊踏勘「基隆港」暖暖地區,並選定了東、西勢溪合流處建築攔河堰、成立淨水廠,供應「基隆港」地區的民生用水。
淡水的水源地[北投子]
後來博爾頓也積極對台灣從南到北,包括澎湖等地在內的衛生工程進行調查,對日後的台灣自來水系統有著深刻的影響,因而被育稱為「台灣自來水之父」。1897年1月,博爾頓為了「台北水道」水源地的實地探勘前往「新店溪」,不幸在溯溪上游罹患瘧疾。初時病情尚輕,博爾頓原打算暫時休假返回英國,但後來又感染赤痢,病情轉劇必須住院治療,於是轉往日本,在1899年8月5日,病逝於「東大附屬病院」。他生前只完成「基隆水道」設計案,其他在台灣的水道構想,由學生濱野彌四郎完成。
1907年,依博爾頓生前的建議,在今公館小觀音山腳下新店溪畔建取水口,以引取原水;在山麓設淨水場,進行淨水處理,再將處理過之清水,以抽水機抽送至山上之配水池,藉由重力方式自然流下,供應住戶日常用水。1909年,輸配水管、淨水場、及配水池全面完工,淨水場開始供水,日出水量2萬噸,可供應12萬人民生用水,命名為「台北水道」。從此台北市邁入現代化自來水供水時代。
公館自來水博物館園區
1925年,台北市的城區人口不斷擴增,原本設計給12萬人口的公館「台北水道」已經不敷使用,於是有了為台北市修建第二套自來水系統的企劃構想,這便是「草山水道」。這個水道系統的水源地在陽明山的「竹子湖」和「紗帽山」,利用當地充沛的湧泉取水,然後以暗渠和管道經天母、士林將水輸送到圓山貯水池、再越過「基隆河」向市區配水,最後與公館的「台北水道」銜接,成為一個完整的供水系統。依當時的人口成長率預估,這套供水系統可使台北市30年內不用憂慮缺水。1927年,興建「草山水道」的工程由當時的「台北市役所(市政府)」主導,1932年3月竣工啟用,至今已有85年歷史。
2017年9月25日,台北市「信義社大」在盧錫萊老師帶領下,來到陽明山「山仔后」的「天母水管路」步道,進行一場飲水思源的文史探訪。我們的路線選擇遵循大自然的法則「虹吸作用」,順著水道引水的方向,從華岡的「陽明山天主堂」出發、經過水道中繼站的「調整井」、直下水道終點站的「三角埔」,也就是今天的「天母」市區。步道的第一階段是沿著紗帽山南麓「第三水源區」的外緣、陡降的石階步道,全長約600公尺。水源地基於安全考量,有鐵絲網籬笆和門禁,可以理解。
盧錫萊老師
愛富三街12巷
華岡
蕾絲金露花
[待查花?]
台灣葛藤
[水管路步道]入口
西蕃蓮 (迷你百香果)
[第三水源區]入口
[水管路步道]
接下來是沿著山壁的步道,偶而可聽到水流聲,卻不見水管或渠道,原來輸水管是掩埋在步道的地下,遊人行走其上。這段全長約1000公尺的「水管路步道(「草山水道」)」是修築在相同等高線的山腰上,一邊緊貼著高聳山壁、一邊緊挨著斜坡深谷。日據時代這裡就是水源保安林區(watershed),所以沿途古木參天、低海拔闊葉林相十分蒼鬱,很有「寒山空靈」的禪意,是今天步道健行途中「幸福指數」最高的路段。
路途中有一座休息涼亭,「翠峰亭」,是經由「半嶺步道」前往「翠峰瀑布」的岔路口,也稱「天母古道」,是先民從「金包里」挑漁獲、茶葉到「大稻埕」販售的「魚路古道」的一部分路段。
通往[翠峰瀑布]的[半嶺步道]
三岔路口有一座「打印台」,原本是台北市政府為山友「到此一遊」留下銓印的美意,但是在醜陋的〝台灣最美麗的風景線〞台灣人沒公德心的盜取下,拓印台已經空蕩蕩。最可恥的是,到目前為止我走過的「劍潭山」、「仙跡岩」、「天母古道」,所有拓印台的鋼印都被〝最美麗的風景線〞盜取一空,醜陋至極(我沒有拓印的習慣,是公德心問題)。
打印台
部分缺德的台灣人, 使"台灣最美麗的風景線是人" 成為一句醜陋的笑話
這一段平坦的「水管路」終點在昔日為運水而設置的「調整井(房)」,附近有「下東勢產業道路」(在步道上方),繼續在「水管路步道」往下前進,是陡降的1300級石階路,全程約1000公尺。沿途會看到黑色水管位於步道旁,水管的口徑約25吋。步道的盡頭也是「草山水道」輸水管的終點,也就是昔日的「三角埔電廠」(中山北路七段232巷)。
板根
調整井
1931年,「台北市役所」利用「調整井」(海拔300公尺)與「發電廠」(海拔90.7公尺)之間的落差,以水力來發電,可產生500KW(千瓦)電力。目前「三角埔發電所」因水源水量減少、以及成本因素已不再發電,改做為「天母地區高地配水系統自來水加壓站」。包含「三角埔發電所」和「草山水道」系統,已於2003年7月20日由臺北市政府列為三級古蹟。「三角埔」是天母的舊地名。日據時期日本人在「三角埔」一帶設立「天母溫泉」以及「天母神社」,因此當地人便改以「天母」為地名。
由於「天母水管路」步道時常有台灣獼猴出現的蹤跡,為了避免改變獼猴的習性,台北市政府希望民眾不要餵食獼猴,同時台北市政府還在步道沿途樹立了台灣彌猴解說牌,教導民眾瞭解獼猴習性、以及煙遭遇時的注意事項。
【讀行天下】
建議儘量不要開車上陽明山。可由「台北捷運劍潭站」一號出口,搭乘「紅5」公車到「文化大學站」下車、從「華崗路」進入社區、右轉「愛富三街」到巷底就是步道起點。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