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荷蘭人發現了[北汕尾], 建立[大員], 使台江內海成為台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
【府城台南】 70902 台江內海
位於台南市安南區的「台江內海」,雖然大部份地區已經陸化成為濱海濕地、或是廣大面積的被築堤圍成魚塭,但是它在歷史上是台灣地區主要開台古戰場的史實、在生態上是一處重要的河海交界濕地生態系統的現況,使它具有特殊的地位。中華民國政府於2009年12月28日正式揭牌成立「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是台灣區的第八座國家公園,也是個具有深厚文史意義、及豐富生態特色的國家公園。它的範圍包括台南市「安南區」的「四草溼地」、「鹿耳門溪」、原「安順鹽田」,與「七股區」的「七股潟湖」,及台灣海峽海域到澎湖縣的「東吉嶼」,總面積393平方公里(陸地49、海域344平方公里)。
[台江碼頭]前面的國家公園標誌
台江內海岸邊[鹽山]意象的[台江國家公園遊客中心]
台江內海(四草湖)的水產養殖漁船
徘徊在傳統與現代的時空隧道
台江內海水域的養蚵漁船
台江內海水域的蚵架
台江內海航道
海上森林
水筆仔
白鶴棲息在林梢
來自西伯利亞的訪客 - 蒼鷺
[鹽水溪]出海口[台江內海]邊的步道
[鹽水溪]注入[台江內海]的河道與堤防
大明王朝末年,鄭成功奉明朝永曆帝的年號為正朔,以「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國姓」的旗幟進行反清復明的抗爭,從1657-1659年先後三次舉兵北伐,都遭挫敗,僅存金門和廈門二地。由於土地十分狹小,不僅兵源和糧食都不足、保障眷屬安全更是困難重重;相反的,剛入關的滿清八旗卻正兵強馬壯、志氣高昂,使鄭軍隨時都極度緊張戒備。
1659年,荷蘭「東印度公司VOC」的漢人通事(翻譯)何斌,從荷蘭人佔據下的台灣,從「台江內海」逃亡到廈門投靠鄭成功。他呈獻了一份荷蘭人在台南(當時稱「大員」)地區的海防部署圖,並極力遊說鄭成功攻打台灣來做為反清明的根地。他向鄭成功鼓吹說,〝台灣沃野千里,實霸王之區。若得此地,可以雄其國,使人耕種,可以足其食〞、還指出〝上至雞籠、淡水,硝磺有焉〞,同時表示〝(台灣)橫絕大海,肆通外國,置船興販,桅舵、銅鐵不憂乏用〞。他的每項獻策說詞,都精準的擊中鄭成功的憂慮深處,使得鄭成功欣然接納,決心攻取台灣。
有文獻指出,鄭成功攻取台灣,除了「反清復明」的政治因素外,也有經濟上的考量。由於先前鄭成功曾經兩度向日本的幕府大將軍德川家光求助,都遭到拒絕、派出特使往西班牙屬地菲律賓(呂宋)要求輸誠納貢,也遭受拒絕(對方還驚恐的備戰);鄭成功只好以商養軍,效法他老爸鄭芝龍(大海盜),掌控海上的貿易運輸。當時台灣的輸出產品主要是生絲(來自中國)、鹿皮、鹿肉、蔗糖、稻米、輸入的項目則主要是陶瓷、軍械、香料、布料、和白銀、銅器。
荷蘭人於1620s年代繪製的[大員](台江內海)地圖
何斌身為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翻譯,卻為在廈門的「國姓爺」鄭成功在台灣向老百姓收稅,事跡敗露被荷蘭人處罰、亦有傳聞他侵用荷蘭人公款二十餘萬兩,有被偵破之虞,乃秘密繪製「鹿耳門」的水道地圖,於1659年帶著妻兒與姊夫投靠「國姓爺」,而此前他在台灣已欠下高額債務。(參閱「巴達維亞Bataafse(印尼雅加達)」總督約翰•馬特索科爾Joan Maetsuycker於1659年12月16日向荷蘭「東印度公司」本部寄出的報告。)
今天位於台南市市中心的「吳園」(台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二段30號),雖然是道光十年時(1830年)鹽商吳尚新所建,其實原址就是當年何斌的庭園。目前「吳園」的池子,在300多年前是何斌宅邸的碼頭。當年落跑的何斌就是從這裡出發,經「德慶溪」通往「台江內海」、跨越「黑水溝(台灣海峽)」、一路逃亡到廈門為鄭成功獻圖與獻策。
滄海桑田,今天的「德慶溪」早已經被涵箱加蓋,成為排水溝,日據時代日本人在溪上興建的「大正橋」,就是現在的「中山橋」,依然存在,其餘已經很難辨識出「德慶溪」。同樣的,昔日台灣通航海外的主要水道「台江內海」也因為泥沙淤積,成為「四草湖」,是一個重要的濕地生態區、也是一處興盛的牡蠣養殖場,卻已經失去大海航運的光環。
1752年時的[台南市]地圖
荷蘭人於1624年抵達今天的「台南安平」地區時,「安平」位於海灣的沿岸、七個狀似鯨魚背的相連沙洲羅列(合稱「七鯤鯓」),與本島隔著「台江內海」。海岸地區分佈著西拉雅族人的幾個主要部落,「蕭壟社(佳里)」、「麻豆社(麻豆)」、「目加溜灣社(善化)」、「大武壠社(玉井)」、「新港社(新市)」、「大目降社(新化)」、和一些小部落。
荷蘭人登陸的「台江內海」地區當時是「大武壠社」的「大灣部落」(也有翻譯成漢語「台窩灣部落」)生活的領域。當時往來此地的漢人來自中國泉州、漳州、福州、潮州這些閩南人和客家人的原鄉,由於新移民的方言口音各自不同,因此將西拉雅人的地名分別用自己方言的漢字來注音,寫成「大灣」、「大員」、「台員」、「台灣」等發音相近的漢字,其中「大員」的名稱較為人熟知。
荷蘭人初到「台江內海」地區時,不敢大咧咧的到本島內陸地區設立據點。在決定進駐台灣的兩年前,荷蘭人就透過漢人翻譯陪同下,偷偷的來到台南附近的海域測量,記錄下「台江內海」是個〝大海灣〞(荷蘭文「Groote Baye」,即英文「Great Bay」)的狀況,並在繪製的「台江內海」的地圖上,透過漢人翻譯原住民語地名,標示「Tayouan」。
1624年,荷蘭人入駐台灣,為了逃命方便選擇在「台江內海」外側「一鯤鯓」沙洲上建立行政中心「熱蘭遮城Zeelandia」(今「安平古堡」)。
荷蘭人繪製的[大員Taioan]港市地圖
1661年,鄭成功從「鹿耳門」水道進入「台江內海」地區,在「北線尾」沙洲(今「四草濕地」)與荷蘭守軍發生遭遇戰,在「海堡」(今「四草綠色隧道」旁)擊潰荷蘭守軍,鄭家軍橫渡「台江內海」,兵分三路直撲「柴頭港」、「禾寮港」和「普羅民遮城Proventia」,改「赤崁」為東都明京、然後圍剿「熱蘭遮城」、最後驅逐荷蘭人,建立台灣島第一個漢人政權,設「承天府」和「天興」、「萬年」兩縣,「大員」改稱「安平鎮」、「台灣」的用法稱呼整個今天的「台南」地區。
1684年,鄭成功的叛將施琅領著「大清帝國」水師擊敗鄭家王朝,台灣被納入「大清帝國」的版圖,台灣第一次成為中國政權統轄下的一個地方政府,「台灣」也正式成為整個「福爾摩沙」寶島在官方文書的名字。
大清帝國治台時間,「台江內海」由於「曾文溪」改道、和「鹽水溪」帶來的泥沙淤積,造成「陸化」的狀況日益嚴重,原本「台江內海」的港埠成為內陸城鎮;例如「西港區」今天已經不靠海,但是從地名來推測,「西港」應該是當年「台江內海」的港口之一。
座落在[鹿耳門溪]出海口的[鎮門宮], 主祀鄭成功
被鄭成功擊敗的洋將成為守護鄭成功的門神 (故事請參閱部落格<<鹿耳門>>)
日據時代,殖民政府曾經試圖以修建運河、和清濬港口來挽救日益淤淺的「台江內海」航運;可惜都以失敗告終,最後決定另起爐灶,興建了「高雄港」來取代「安平港」。原本的「台江內海」淤積後,最普遍的用途是修築堤防、闢建為魚塭。在日治時期時,前往濱海的「二鯤鯓砲臺(億載金城)」尚需搭乘竹筏渡船。1980s年代,台南市政府在這裡開發《第五期重劃區》,將魚塭填平並將市政府遷移至此後,目前這裡已經是一片高樓林立的新市區,未經指點看不出曾經滄海難為水。比較明顯的「台江內海」遺跡是「四草湖」和「鯤鯓湖」。「四草湖」匯流了「鹽水溪」、「竹筏港溪」、「運鹽古運河」、和「嘉南大排」等河川,在「安平」與「北線尾」之間出海,也是昔日「安平舊港」的所在地;而「鯤鯓湖」則是目前〝為政治服務〞給長官做政績而興建的「安平新港」。
台江內海的[安平區]堤防
我搭乘好友茱莉的「凌馳」轎車走過這片市井,很難想像1858年的「英法聯軍」擊敗大清帝國之後,簽訂的喪權辱國《天津條約》,英法強國居然會看上這個南台灣的府城口岸「安平舊港(台江內海)」,繼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口通商」之後要求新開放的港埠之一(另外四個新開的通商口岸是牛庄、登州、潮州、瓊州)。風光綺麗的「四草大橋」橫跨「鹽水溪」出海口,是連接「安平」與「四草」間的交通要道,橋的朝海側面是浩瀚的「台灣海峽」水域、內陸側面就是「台江內海」的遺跡。
想探索滄海桑田之後的「台江內海」(亦即「四草湖」),可以在「安南區」的「大眾廟」旁的「台江碼頭」搭乘「台江觀光船」,全程約70分鐘。觀光船順著「鹽水溪」的支流河道進入「四草湖」,沿途可看到許多水產養殖的蚵棚,陸化嚴重的「台江內海」水域面積已經相當狹小,長滿水筆仔的紅樹林濕地被稱為「四草湖中湖」或是「海上森林」,是南臺灣重要的生態區。這些紅樹林不僅是台灣白鷺鷥築巢產卵繁殖的家園,也是候鳥暫時棲息的中途站,受保護的鳥類包括黑面琵鷺、蒼鷺、大白鷺;沿著「鹽水溪」濕地則有許多招潮蟹;人文上則可看到已成沙洲的「安平舊港」、遠眺「安平古堡」和樹屋,遙想當年戎克船(junk)的帆影接踵進出的「大員港」風華歲月。
台江內海邊上的[安平(舊)港]遺址
[安平(舊)港]遺址
[安平(舊)港]遺址
[安平(舊)港]遺址
今日的[台南市安平區]
昔日的[安平港]港埠已經淤積成沙洲 (照片中央為美國連鎖旅館Crowne Plaza)
滄海桑田, 安平港埠已成沙洲, 不變的是洋人勢力 (美國Holiday Inn連鎖假日飯店)
回首台南市區
台江內海水面上的浮標 (捕螃蟹籠)
漁民正在收網籠捕捉螃蟹
[四草大橋]
[四草大橋]的北端(四草端)
[台江國家公園遊客中心]
【讀行天下】
- [台江觀光船] (06) 284-0959
@ 台南市安南區四草大眾路360號
船票$200元、航程約70分鐘、非假日固定船班10:45及15:10、假日機動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