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鹿耳門, 守候台灣情] 鹿耳門是台灣人尋根溯源的原鄉.
【府城台南】 70901 台灣之門:鹿耳門
位於台南市安南區的「鹿耳門」並不是一個古城門、也不是一個像法國巴黎「凱旋門」那樣的地標建築物;它最初是用來指「台江內海」與「外海(台灣海峽)」連通的水道及其周圍地區。經過300多年來的發展,至今它仍只是個小漁村。嚴格來說,「鹿耳門」只是「鹿耳門溪」河道的出海口,但是由於它的地理位置因素,使它躍上歷史的天空。17世紀時,統領台灣的荷蘭人,在這地區附近建立了台灣島的第一個城市「熱蘭遮城」,文獻上記載了「鹿耳門Lacquymoye」這個口岸、明末鄭成功從這裡登陸台灣,驅逐了荷蘭人,在台灣成立第一個漢人政權、大清帝國施琅,又從這裡登陸擊敗明鄭,將台灣併入大清帝國的版圖。因此,位於掌控進出台灣水道咽喉位置的「鹿耳門」,就被稱為「府城天險」,在「大航海」時代是兵家必爭之地,更被近代史學家稱譽為「台灣之門」。
[鹿耳門]在航海時代, 是進出台灣的主要水道, 稱為[府城天險]
昔日的航道, 今天的沙洲 (鹿耳門溪出海口)
雖然中國本位的史書上有提到海外有「夷州」、有「流求」,但是這些地名究竟是否真的指的就是「台灣」?恐怕沒有人敢打賭。一方面因為華夏大地的東邊海上一堆大小島嶼、另方面,從小就被媽媽教育成「膽敢跑去回水,回家皮繃緊一點」的漢民族,英雄豪傑只有「逐鹿中原」,沒有人「逐鹿大海」,誰都不想出師未捷身先死,在海上玩命。因此,炎黃世冑、東亞稱雄的大漢帝國、大隋王朝、大唐盛世…誰都沒真正向這個島嶼拋出過關愛的眼神。即使17世紀「大航海」時代,肉麻當有趣的葡萄牙水手對著「大番薯」大呼「福爾摩沙(美麗之島)」,華夏大地上的「大明王朝」仍然在地圖上標示「東番」來稱呼這個島嶼。
今天的[鹿耳門溪]
1602年,「大航海」時代的海上強權荷蘭,為了拓展海外貿易,整合了其國內的14家公司,合併成立了「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英語:United East India Company、荷蘭語:Ve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簡稱VOC)」,總部設於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荷蘭的「聯省會議」(類似國會),授權「VOC」擁有東起非洲「好望角」、西至南美洲「麥哲倫海峽」的壟斷權,允許「VOC」自行建置軍隊、鑄造貨幣、修築堡壘、宣戰媾和、結盟締約、司法審判等特權,形同是一個主權國家。
荷蘭殖民帝國的[東印度公司United East India Company] 旗幟
1860年代的巴達維亞 (今天的印尼雅加達)
17世紀大航海時代的荷蘭船團
荷蘭東印度公司(VOC) 於1735年發行的銅幣
1604年,「VOC」亞洲總部「Batavia巴達維亞(印尼雅加達)」,派出艦隊司令「韋布蘭Wybrand van Warwijck」張牙舞爪想拓展勢力範圍。他們先向葡萄牙手中的澳門下毒手,想趕走葡萄牙人、坐享現成的生意機會和貿易網絡。結果踢到鐵板,以戰敗退出澳門;心有不甘的艦隊於是轉往北向、襲奪了「Piscadores(澎湖群島)」。地主國「大明王朝」派出福建都司沈有容率船隊前往「關注」,因為澎湖從「大元帝國」開始,就是中國的轄區。於是,荷蘭人只好問「小明」說,那我去「大員」可不可以?「小明」皇帝不置可否,因為皇上認為「東番」那裡是個小不拉磯的海島、島上又住著語言不通的居民,為阻止你們這些紅毛番,朕已經吃緊的國庫還要花額外的軍事成本,罷了!罷了!
於是荷蘭人撤離澎湖,幾乎未經兩棲登陸戰就入駐「大員(今台南市安平區)」,在那裡另築新巢,於1624年,在「大員」建立了「Orange奧倫治城(今「安平古堡」)」,稍後改名「Zeelandia熱蘭遮城」,還修建護城堡「Fort Utrecht烏特勒支堡」,做為統治中樞,開始進行在台灣長達38年的轉口貿易和殖民統治,是台灣島第一個會寫字的政權。
荷蘭人繪製的[大員(台灣台南)] 地圖
荷蘭人以「大員長官」為最高行政首長,總攬統治全島行政事務,另設有「大員評議會」,做為最高決策機構。因此「大員」等同是全臺灣島的代稱。荷蘭人在地圖上標示的「Taioan大員」,史學家認為是由台灣原住民西拉雅族「大灣社」的名稱音譯的結果,指的是今天台南市的安平區一帶。據說,當時的海水高潮時可逼近今天的台南市「西門路」附近,退潮後外海由北往南呈現11個較顯著的沙洲:「海翁線」、「加荖灣」、「隙仔」、「北線尾」、「大鯤鯓」、「二鯤鯓」…直到「七鯤鯓」,這些沙洲與海岸線之間圍成一片潟湖內海(lagoon),被稱為「台江」。其中「北線尾」與「大鯤鯓」之間的水道最深,可容海船通過,是出入「台江」的主要水道,這便是「鹿耳門」。
17世紀時的[台江內海]及[鹿耳門] (地圖左下方)
1644年,流寇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皇帝殉國,「大明王朝」幾乎玩完了,開始邊挨打、邊立新君,延續流亡政府。1645年,立於福州的「唐王」隆武帝,與鄭成功相談甚歡,賜姓朱,封為「延平郡王」,從此鄭成功就成為「國姓爺」。
1661年,「國姓爺」鄭成功決定出兵攻打台灣,做為反清復明的根據地。4月初,率舟師到達「鹿耳門」線外。當時,七個沙洲「鯤鯓」由於河川帶來的淤沙,已經連成一個與內陸相連的長條狀沙洲半島;主要的水路「鹿耳門」航道也淤塞。鄭成功的軍隊只能等到漲潮時,循著「鹿耳門溪」開進「台江內海」,在今天的「四草濕地」一帶,對荷蘭守軍展開奇襲、並在攻下內陸的攝政城「Provintia普羅民遮城(今赤崁樓)」之後,得以趁勝直撲位在半島前端的「熱蘭遮城」,一舉擊潰荷蘭人的「大員」殖民政權,並建立了台灣島上的第一個漢民族政權。從此,漢語文獻以「台灣」一詞取代「大員」,成為美麗寶島「福爾摩沙」的名字、荷蘭人的行政中樞「大員」,則改名「安平」來紀念鄭成功的家鄉,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石井鄉。
位於土城仔的[正統鹿耳門聖母廟]
1683年8月13日,鄭成功的叛將施琅,領著「大清帝國」的水師,從「鹿耳門」登陸台南,結束了大漢孤忠明鄭在台灣的經營,使台灣成為「大清帝國」康熙皇帝心中一塊〝不理也不棄〞的〝瘴癘之地〞。拖了9個月後,才心不甘情不願的派了陸師、水師各5營,每營千名老弱殘兵來台駐守、每3年輪調回福建換防。形同虛設的「國防」,造成台灣內亂(朱一貴、林爽文等事件)外患(日本人侵入)不斷,台灣人過盡了苦日子。
據清初文獻記載,「鹿耳門」之名是因當地的沙汕「形如鹿耳,分列兩旁,中有港門,鎮鎖水口」而來。在荷蘭時期,「鹿耳門」僅是隸屬於「北線(汕)尾」底下的小地名,為漁夫捕魚時暫時停留之處,也是漢人進行走私的地方。
康熙年間,「鹿耳門」正式開港,與福建廈門對航。乾隆晚期,由於中部的「鹿仔港(今「彰化鹿港」)於1784年開放與「蚶江」對渡、北部的「八里坌」(今「新北八里」)於1788年開放與「五虎門」對渡,才使得「鹿耳門」不再是進出台灣的唯一口岸,它的重要性受到挑戰。1823年,「灣裡溪(今曾文溪)」在暴雨後改道於「鹿耳門」出海,泥沙淤積使「鹿耳門」成為一個廢棄的港口。
跨越[鹿耳門溪]的新穎公路橋 (通往土城仔)
通往[鹿耳門溪]出海口的公路修築在河堤上
今日的[鹿耳門溪]河床
1871年,「曾文溪」溪水暴漲,沖毀了原始的「鹿耳門天后宮」。在舊廟被沖毀之前,媽祖的神像已被信眾搶救出來。這造成了在舊廟原址重建的「土城正統鹿耳門聖母廟」、與新建大廟卻奉祀原始媽祖神像的「後顯宮鹿耳門天后宮」,兩者間歷史共業的紛爭。
[鹿耳門溪]旁的後顯宮媽祖廟
從「台-17」濱海公路在「科學園區」前、轉入「鹿耳門天后宮」的公路,是一條狹窄的產業道路,特別是通往「鹿耳門溪」出海口的那一小段,道路基本上是修築在河堤上。溪面上到處可看到養蚵的蚵架、以及零星的竹筏倚靠著堤岸邊。很明顯的,這裡的養蚵採收,與我先前在「台江內海」潟湖區看到的用船裝載很不一樣,這裡的養殖業者是以人工肩挑來運送,他們必須挑擔上下堤岸,十分辛苦。位於溪口附近的「四五堡漁港」,又稱為「四草漁港」。據說當地漁民主要是靠刺網捕撈,由於我經過的時段是午後的黃昏,除了一些釣客,我沒有看到任何漁業活動,是個非常靜謐的小漁港。
鹿耳門溪上的養蚵產業
四草漁港
產業道路的終點是在「鎮門宮」的廟埕,堤岸上豎立著一塊巨石,面朝大海的方向鐫刻著「鹿耳門港」、朝向陸地的一側則刻著「府城天險」。由於「鹿耳門溪」的溪口曾經是南部大川「曾文溪」的出海口,但是在日據時代「曾文溪」已經改道,使「鹿耳門溪」成為一條沒有源頭的斷頭溪。眼看著出海口滄海已成桑田的沙洲,我很難想像這個水道在歷史的天空中,曾經是英雄亮劍的兵家必爭之地、也曾經是閩台對渡,漢族移民唐山過台灣的代表水道。手扶配劍的鄭成功塑像,在夕陽餘暉中特別彰顯出孤臣孽子的寂寞。
停車場邊的「鎮門宮」,是由在地的藝術家林中信老師設計,是一幢兩層樓的明式外觀建築、廟門採用唐門設計、屋頂使用玄天黑瓦,整幢建築融合了唐式和明式風格,質樸簡單的外觀與一般畫棟雕梁、燕尾飛揚的廟宇截然不同。一樓主殿供奉鄭成功、媽祖、註生娘娘、及土地公;二樓為奉祀鄭成功母親田川氏的「慈恩堂」。
明代建築外觀的[鎮門宮]
「鎮門宮」的門神彩繪更是一絕。林中信老師認為,既然荷蘭人是被鄭成功打敗,因此理應由荷蘭人來服侍「國姓爺」,因此林老師故意將門神繪成西方人臉孔,並且以油畫的技法來彩繪,更多了些層次感,十分獨特。忠厚可愛的台南鄉親信眾,在2005年時,不但祭祀稟請「國姓爺」賜封二位西洋門神官銜為「鹿耳門神」、並分別賜予漢語名字「鹿風」、「耳順」,還向有關單位為兩位門神申請歸化為中華民國國籍,恭請二神入籍台南市,期盼祂們「常駐鹿耳、永定府城」
【讀行天下】
[鹿耳門鎮門宮] (06) 284-1162
@ 台南市安南區媽祖宮一街345巷420號(鹿耳門溪口)
晨曦中的風城新竹
台鐵[六家車站]
高鐵新竹站
台南的門戶[高鐵台南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