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水岸彎街斜巷的古亭區 是風城鄉下孩子趴趴虎 對台北市的初體驗
【城南水岸】10011 這一站,古亭站
台北捷運「古亭站」位於台北市中正區、大安區交界處,為台北捷運「綠線」(台北 – 新店)與「橘線」(中和 – 新莊、蘆州)交會的捷運車站。設站日期開始於「綠線」通車日期,1998年12月24日。「橘線」於2012年9月30日加入營運。該站在捷運系統的車站代碼為「G-10」(綠10)和「O-15」(橘15)。該站共設有9個出入口,平均每天流量約65,484人(2013年12月統計資料),在整個台北市捷運系統中排行第12名。
羅斯福路上的捷運 [2號出入口]
從「萬華」到「新店」,沿著「新店溪」在日治時代中期曾經鋪設鐵路「新店線」,這一段私有鐵路是由當時台北的營造商「澤井市造」發起,由民間集資成立的「台北鐵道株式會社」興建及經營。其中「萬華-公館」段於1921年1月22日通車;「公館-新店」段則於同年3月25日通車。最初興建鐵路的目的,原本是為了便於接駁運送自木柵、深坑、石碇等地開採出來的煤礦。後來由於「水源地」成立了「帝國大學(台大)」,為了方便通勤,原本貨運為主的鐵路才開始兼營客運,為方便乘客搭乘火車,開始設車站。
1961年10月10日 萬新鐵路 [水源地站(台大) ] 到 [萬華站] 的火車票
1928年8月20日,設置了「古亭町乘降場(乘車場)」(因臨近「古亭町」而得名),位置大約是現在的「同安街」與「汀州路」二段182巷口的西側附近。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新店線」鐵路由「台鐵」接手經營,改稱「萬新鐵路」或是「新店支線」,古亭地區車站的名字也由「古亭町乘降場」改稱為「古亭車站」。
計程車正在駛過略為隆起的[汀州路]和[同安街]路口
據說就是當年[萬新鐵路] [古亭站]的月台
這幢白色建築物的位置 據說就是[古亭車站]的位址
[萬新鐵路]的鐵道 成為今天的[汀州路] (往一段方向)
往[汀州路]二段的方向
由於台北到新店的「北新公路」於1950s年代後期完工通車,「公路局」開行客運路線,使得「台鐵新店支線」的載客量逐年下滑,虧損也日漸嚴重;加上這條鐵路不是以最大轉運站的「台北車站」為端點站,更注定了它沒落的命運。
1965年3月24日,「古亭車站」隨著「台鐵」的「新店支線」停駛,使得車站被廢止。「新店線」被廢止後,大部分原本鐵道路基改建為公路。「萬華-公舘」間的路段大部分修建為今天的「汀州路」。「萬隆-新店」間的路段則配合既有道路「北新公路」的拓寬,成為今天的「羅斯福路」五、六段和「北新路(編號為台-9線)」。
原「新店線」路線自「萬華車站」後站起,沿現今的「汀州路」一、二、三段、四段前段、「汀州路」四段23巷、「羅斯福路」五段150巷、「羅斯福路」五、六段、「北新路」三、二、一段,抵達「新店站」。 (站址於現今光明街47、49號)。「新店站」軌道最遠曾經延伸至碧潭堤防邊,亦即今捷運「新店站」旁邊的「新店路」。
30多年後,1998年完工通車的台北捷運「新店線」,路線正是沿「台-9」線地下而行,而且從「萬隆站」到「新店站」段,大致與「台鐵新店線」路線相同,站名亦多重覆,只是部分現今同名的捷運站位置,與當年火車站的位址不完全相同罷了。
台北捷運「古亭站」位於「羅斯福路」下方,介於「杭州南路」口與「同安街」口之間,中間為「和平東西路」口。車站代碼為G10/O15。站名取自現有地名及原本的火車站名「古亭」,該名稱源自在地的原始地名「鼓亭」。(請參閱拙文<鼓亭莊與長慶廟>)
捷運「古亭站」採取地下三層的「島式、疊式月台」設計。「島式月台」表示上下車的月台,是夾處在兩股不同行車方向的軌道之間,乘客可以跨月台轉車回頭;「疊式月台」則是指兩個不同方向通車路線的捷運車站,設在同一個地點、同一棟建築物內,但是分別座落在不同的樓層。例如「古亭站」的兩個「島式月台」,分別是位於地下第二層「綠線」往新店的「古亭站」、地下第三層則是「綠線」往中正紀念堂的「古亭站」,兩個「島式月台」上下平行重疊。
捷運「古亭站」共設有九個出入口。出口#1到#4位於車站南端、出口#5到#9則位於車站北端。無障礙電梯位於「出口#1」,其中「出口#1」是台北捷運系統所有車站中,唯一只設電梯,而不設階梯或電扶梯的出入口。
出口1:同安街(羅斯福路西側、同安街口)
出口2:同安街(羅斯福路西側、同安街口)
[羅斯福路]與[同安街] 路口告示牌
從[南昌街]和[同安街]路口 望向[羅斯福路]
不錯吃的牛肉麵
出口3:古亭市場(羅斯福路東側)
出口4:師範大學(羅斯福路東側、和平東路口)
出口5:和平東路一段(和平東路北側、羅斯福路口)
出口6:杭州南路(羅斯福路東側、杭州南路口)
出口7:國語日報(羅斯福路西側、杭州南路口)
出口8:南昌路、和平西路一段(和平西路北側、南昌路口)
出口9:大都市國際中心(羅斯福路西側、和平西路口)。
捷運「古亭站」與鄰近的「中正紀念堂站」,因為地點接近行政中樞,所以站體都被高規格設計為「民防車站」,車站的天花板到地面街道間,裝置有60公分厚的防爆板設施,以防止空襲時炸彈破壞,站區空間可做為民眾緊急時的庇護所。
車站地下層挑高天花板設有一組12件的公共藝術作品,作者為李長發、曾英棟。由於車站鄰近台灣師範大學,因此委由該校美術系辦理徵選活動。每件作品均有兩面,表現出兩相對應的創作。
★【讀行天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