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葉少棒隊]的家鄉, 亟待救援的台東縣延平鄉紅葉村. (08) 956 - 1015
【馬卡巴嗨】 95009 紅葉部落
台東縣延平鄉紅葉村,是個座落在中央山脈群山中的原住民部落,居民以布農族為主。2016年9月15日,超級強颱「莫蘭蒂」繼「尼伯特」之後,挾著強風暴雨襲擊台東,凌晨1時起,「紅葉部落」後方的山頭不停的有泥石滾落,凌晨4時,「轟隆」聲響大作,200多名村民在荒亂中奔相走告,互相通知全村緊急撤退。瞬間「紅葉村」二鄰後方的山頭,難以計數的土石泥流迅速淹沒村落,村民的廂型車、冰箱、機車,來不及開走、帶走的,全都被埋在土石流中,村子裡的「紅葉國小」也幾乎全泡在土石泥流裡。
[尼伯特]和[莫蘭蒂]颱風侵襲前的[紅葉國小]
我於2016年8月20日來到[紅葉部落]
「延平鄉」是台東縣的5個山地原住民鄉之一,位處台東縣西部中段,西側連接高雄市的「茂林區」和屏東縣的「霧台鄉」、北臨「海端鄉」,東連「鹿野鄉」,南接「卑南鄉」。由於地處中央山脈上,山地佔全鄉面積的96%,且平均海拔達400公尺以上,氣候則屬熱帶季風氣候。這裡早期原為「魯凱族」萬山、大南兩「社」的獵場,約在1790s年代左右(清嘉慶年間),開始有原本居住於南投山區的「布農族」進入鄉境內開墾建「社」,是「延平鄉」開發之始。
日據時期,這裡轄屬於「台東廳關山郡」的「蕃地」,由「臺灣總督府警察廳」直轄。為了加強對台灣山地原住民的控制,日本人從「鹿鳴」、「桃源」、「紅葉」、「清水」往西穿過中央山脈的「內本鹿」山區,打通一條山道通往高雄的茂林,就是「內本鹿古道」。同時,為了方便管理山地原住民,強迫布農族集體遷村到山下的「花東縱谷」地區。然而,布農族人的糧食來源主要是仰賴狩獵和種植小米,不是平原丘陵上的水稻、蔬果,因此集體遷村不但破壞了他們的社群部落組織、還影響民生經濟生活,甚至有族人因為水土不服、而頻頻感染疾病,造成對布農族人極大的傷害。
布農部落
1941年3月9日,布農青年「海樹爾Hisul」因為不滿族人被日本統治者強迫集體遷村,憤而率領著另外三名布農青年起來武力反抗。他們先破壞「清水吊橋」(今天鹿鳴溪上的「清水大橋」位置)以便斷絕日本警察的後援、繼而進攻日本警察的「清水分駐所」,殺死員警若干人,史稱「內本鹿事件」。
[內本鹿抗日事件]的第一現場, 布農勇士砍斷跨越[鹿鳴溪]的吊橋, 今天的[清水大橋]
這次的抗暴運動最後以失敗犧牲告終,日本人憤而逼使全部布農族人遷到山下,散居在「鹿野庄」雷公火的上野、中野、下野。1945年,中華民國在台灣之後,合併上野、中野、下野,成為「鸞山村」(鸞山部落)。但是,「鸞山村」所位在的土地「鹿野鄉」,卻是個漢族新住民為主的鄉鎮(人口8000多人,40%閩南人、30%客家人、10%外省人,原住民只佔20%),因此「鸞山村」被劃歸於以布農族人為主要居民結構的「延平鄉」。由於「延平」是蔣介石集團的狗腿子取自「延平郡王」鄭成功的「延平」來做為鄉名,這與該地歷史一點關係都沒有,因此該鄉開始討論「回歸正名」的議題。
日本人設立的布農族集中營, 今天的[鸞山部落].
[鸞山森林博物館]的樹木
延平鄉的「紅葉村」,因為當年日本人在這山區廣泛的種植楓樹,每到秋天楓紅處處而得名,是個典型的布農族部落,稱為「紅葉部落」,居民依然保持著純樸原始的風貌,居民以種植小米和玉米為主要的作物。進入「紅葉部落」的主要道路為從「台-9」公路357K處「龍過脈」山腳下、沿著「鹿野溪」南岸的「紅葉產業道路」前行約2.5公里,即可進入村子。在路底「紅葉國小」邊,將會與從「桃源」和「鹿鳴橋」過來的「東-36」鄉道會合,道路繼續向西行往「清水」,這便是當年「內本鹿古道」的東段。這一段的「古道」已經鋪上柏油,和一般的公路無異;但是翻越中央山脈通往高雄茂林的路段,從地圖上已找不到「公路」的標示,應該是已被荒煙蔓草淹沒。
昔日[內本鹿古道]的東端入口在延平鄉桃源村 (西端在[高雄茂林), 今天的[東-36]鄉道
跨越[鹿野溪]的[鹿鳴橋]
吊橋的拱柱上漆有布農族人的圖像
開車通過[鹿鳴橋], 僅可通行小客車, 大型車輛需走台-9線的[鹿野橋]
土石流的罪魁禍首[台東紅葉溫泉], 敬請不要光顧, 共同抵制財團蹂躪國土.
遭受土石流浩劫的紅葉村民眾,
就是聚集在這[紅葉橋], 等待救援安置.
進入[紅葉部落]前的鳳梨園(遠方左側就是[紅葉國小].
這次的土石流就是從馬路盡頭的那座山沖瀉而下, 淹沒村子.
紅葉部落內的「紅葉國小」曾經在1968年8月25日,以7:0的成績,擊敗了剛獲得美國「少棒聯盟Little League Baseball, LLB」冠軍「日本關西少棒聯盟和歌山調布明星隊」,因而促成了1969年台灣的「台中金龍」少棒隊,遠征美國賓州威廉波特,奪得那一年美國「LLB」兒童棒球夏令營的”世界冠軍”,因而帶動了臺灣少年棒球發展的風潮。
[紅葉國小]校園裡的[紅葉少棒紀念館]
[紀念館]前, 花圃中[紅葉隊]與[日本隊]的意象雕塑.
由於台灣台東「紅葉」明星隊與日本和歌山「調布」明星隊的切磋,才曝露了台灣棒球的落後,因為「紅葉」是因為獲得1968年5月10日政府舉辦的「第20屆全省棒球賽」少棒組的冠軍,加上前幾年的「豐功偉業」,例如,在參加「台灣省棒球賽」的隊史中曾獲得1965年(第17屆)殿軍、1966年(第18屆)冠軍、1967年(第19屆)亞軍、1968年3月2日全國「秋茂盃」少棒冠軍,才獲得迎戰來訪日本和歌山明星隊的機會。
然而,當主辦單位台灣的「棒球協會」拿出軟式棒球做為比賽用球、宣布軟式棒球的比賽規則,來訪的日本隊教練和球員都當場傻眼,因為這些根本不是他們平時練習或比賽使用的棒球和遊戲規則。因此在比賽的過程中,日本隊孩子根本沒辦法掌握球速和打擊力道?甚至不知道該怎麼玩才不會犯規?於是「紅葉」”乘勝追擊”轟下7:0的戰果,換句話說,日本隊只有防守免得失分,對不熟悉的軟式棒球和規則,根本無法進攻得分。
[紅葉]小將穿著[中華民國]球衣, 手執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 迎戰[日本隊]
台灣的體育官僚以落伍的軟式棒球和規則,扳倒走在世界少棒層級的日本隊,忝不知恥向主子蔣家父子邀功,因而獲得「龍心大悅」,使原本不受當局關愛眼神的”台灣人才玩的「日本野球」”開始鹹魚翻身,與集黨政軍恩寵於一身的籃球、以及找「香港腳」來踢「中華隊」的足球,產生了重新洗牌的效應。
由於「紅葉」以軟式棒球技術性的擊敗硬式棒球的「世界冠軍」日本隊,固然使台灣人暫時出了一肚子的鳥氣,但是,畢竟不能一直自欺欺人下去。於是混了20年的「棒協」體育官僚終於夢醒,決定要與世界接軌,開始使用硬式棒球的規則、建立少棒、青少棒、青棒的三級制。而這時候的蔣家父子威權集團,正遭逢眾叛親離外交困境(法國、日本先後與中國建交)、聯合國的代表權岌岌可危、反攻大陸的「國光計畫」也被老美打臉,蔣家父子急需為挫折的民怨找到一個「國仇家恨」的舒壓出口。於是,體育為政治服務,學童棒球成為「顯學」,小朋友玩棒球被政客操弄成「安內攘外」的大人遊戲,公然的忙著造假遷戶口辦轉學,以便抓夫組明星隊,目的只為越洋直播、將拿「世界冠軍」的鏡頭,三更半夜送進台灣人家中的電視機裡,營造「處變不驚、莊敬自強」的麻木。
新一代的[紅葉]小將, 在胡霖輝教練領軍之下,
全校60多位學生的[紅葉國小],卻勇奪2013年[全國棒球聯賽]少棒組冠軍 ,
這次的[莫蘭蒂颱風]造成的土石流卻吞噬了他們的球場, 敬請大家幫忙紓困.
雖然「紅葉」不是第一支擊敗日本隊的台灣棒球隊,早在日據時代的嘉義農林「KANO」就曾遠征「甲子園」,獲得全日本高中聯賽的亞軍;但是,「紅葉」卻引爆了台灣新一波的棒球熱潮,發動了學童棒球三級制的分級、孕育中華成棒在世界棒壇的地位、開啟了台灣棒球好手向日本、美國職棒大聯盟進軍的大門。因此,紅葉少棒隊發跡地的延平鄉,就成為台灣學童棒球的搖籃,不但經常承辦各項學童棒球賽,鄉內處處可看到棒球員的塑像成為一道特殊的風景線,「紅葉」小將勝利的雀躍也成為新台幣500元的紙鈔圖像。
台-9線 357K處, [龍過脈]山下的岔路口
從[台-9]公路轉上[紅葉產業道路], 是通往[紅葉部落]的要道.
進入[紅葉部落] (請注意告示牌上的棒球標記)
紅葉國小成立於1928年8月,最初為日治時期的「甲種教育所」,做為「國語(日語)」的傳習所;1930年3月,改制為「台東廳關山郡溫泉教育所」、1934年6月,再改名為「台東廳關山郡紅葉谷教育所」。1945年,中華民國在台灣後,改稱「紅葉國民小學」。1952年時,曾因學生日漸減少,改名為「桃源國校紅葉分班」。1960年重新獨立至今。
目前(2016學年度),該校共有學生62人、教職員19位、校地2公頃。其中國小部設有6個年級,一年級5人(男1+女4)、二年級4人(男2+女2)、三年級15人(男10+女5)、四年級7人(男3+女4)、五年級11人(男8+女3)、六年級13人(男13+女0);另外,幼兒園設一班7人(男5+女2)。
校門口
教室大樓
雖然學校位處偏鄉、學生人數不多,但是學校教職員都非常盡心盡力的在崗位上經營,不但校園整理得整齊清潔、草木扶疏像似一所公園,行政上也敬業得令人感動,每個年級的班導師除了教導自己班上的學生,還需分攤全校性的行政業務,例如五年級的導師李慈恩老師,她負責學校的網頁,使得這個位於偏鄉的小規模學校能夠「地孤人不孤」,透過無遠弗屆的網路管道,讓深山裡的孩子知道大山外的世界,也讓身在熙攘紅塵市井中的我們,時時能知道布農家園中發生的訊息故事。又如六年級的導師陳盈均老師,她不但負責帶領即將離開校園的孩子們,還負責處理學校的圖書流通,讓大山裡的布農孩子們,也能享受到翻閱紙張的樂趣和體驗文字的溫度。
孩子們的異想世界
教室外牆的飾畫磁磚, 顯見老師們的用心.
1963年,「紅葉國小」的校長林珠鵬,因為發覺學生出席率不佳,但是體力旺盛的布農小朋友喜愛戶外活動與打獵,並且對棒球有興趣,於是林校長興起成立棒球隊的想法。他邀請當時的紅葉村幹事古義擔任義務教練,在刻苦的環境下練球,並在操場旁的一棵樹幹綁上廢棄輪胎,讓球員揮棒練習。沒想到,1964年6月初試啼聲,參加「第二屆縣長盃少棒賽」,便脫穎而出獲得冠軍。1965年,林珠鵬校長調往他校,古義先生也調入鄉公所服務,訓練紅葉少棒隊的責任就由新任校長胡學禮和邱慶成老師二人負責,開啟了後來的「紅葉少棒」傳奇,成為台灣人對1970s年代共同的記憶。
[紅葉部落]處處可看到棒球的圖騰
[紅葉]小將們 離開家時的家( the Home away from Home) -- 紅葉國小棒球場
[紅葉]小將 留下的[胎]記 (輪胎)
從1963年的某一天 到 2016年8月20日
這次「尼伯特」、「莫蘭蒂」颱風先後肆虐東台灣,已造成「紅葉部落」以及「紅葉國小」重大的破壞。據延平鄉公所估算,「紅葉部落」遭土石淹沒達不堪居住的住宅有21棟,半倒的有6棟;「紅葉國小」的紅土操場幾乎全毀;災民有23人被安置在「桃源村巴喜告教會」、66人被安置在「台東戒治所懇親宿舍」,另64人依親。
[紅葉村]一鄰的活動中心 (受災前)
[紅葉部落]村子中的卡拉OK (受災前)
當年孕育出「紅葉」小將的布農家園、小將每天踏過的土地、還有那滴滿汗水的球場,此刻「紅葉」鄉親及孩子們,所急迫需要的是資源來重建家園、復原鄉土、再現球場,絕不是政客、利委政治鬥爭的口水。然而,我們看到的卻是冷血的「綠委」,到「紅葉」災區一日遊後,未對災區重建提出建言、或實質援助的承諾,卻以上個世紀台東縣政府的開發案,來批鬥現在的台東縣政府團隊”過度開發紅葉谷”。建議這位「綠委」應該在立法院質詢林全「為什麼大禹治水沒有在紅葉村做到位?」可能更具有「為民猴蛇」的秀場笑果。
[紅葉部落]目前狀況 ( [綠委] 不積極協助救災 卻忙於展開政治鬥爭 拋出口水攻勢)
此刻,「紅葉」的孩子們急迫需要糧食和避風遮雨的家,不想要被噴政治口水!
學校電話:(08) 956 – 1015
公務電郵:hyps@dove.ttct.edu.tw
★【讀行天下】
◎ [台東縣政府旅遊局] (08) 935 – 7131 台東市中山路276號
◎ [台東旅遊服務中心] 24H 諮詢專線 (0800) 011-765
◎ [紅葉國小] (08) 956 - 1015
台東縣延平鄉紅葉村(紅葉部落) 一鄰紅谷路一號
(旅遊日期:2016年8月20日 完稿日期:2016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