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美麗 不在都市水泥叢林的天際線 而是在山與水相戀的海岸線
【洄瀾悠遊】 97707 噶瑪蘭的故事
行車走過花蓮縣壽豐鄉水璉村的「蕃薯寮」,通過「第十八號橋」後繼續前行攀爬上山,剛通過「芭崎隧道」的「台-11線」海岸公路呈現下坡右轉彎,就在南下31K處左手邊「東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成立了「芭崎休息區」,設有眺望台,供路過的遊客小憩。
這個清幽的小世界,是「台-11線」公路的制高點,又位在凸出於太平洋面的岬角上,使它擁有絕佳的視野。往北回首,是海天一色的「牛山海灘」;往南則可以完整的俯瞰美麗的「磯崎海灣」,海水浴場就在「眺望臺」下方、往南可以遠眺「親不知子斷崖」、失去故土的原住民「噶瑪蘭」的新家園「新社部落」、以及蒼鬱的豐濱鄉「海岸山脈」。
駭浪排空、漁帆點點、梯田陳列、青山飄渺,所有美景盡收眼底,讓人心曠神怡。
在「眺望臺」的後方,有一家可愛親民的小商店,姊姊春子負責製作當季新鮮水果凍、妹妹小珠則負責醃製滷味,店裡還兼賣咖啡茶飲,並出售許多原住民的手工藝品,姊妹倆人合力守著這片小店。姊姊靦腆卻帶幾分自負的告訴趴趴虎,除了「東管處」種植的橄欖仁樹之外,其他的花花草草都是她們姊妹兩人的傑作。她們自己動手從山上挖山蘇移植過來,棚架上藍紫色的鄧柏、停車場旁邊的蝶豆、廁所的小盆栽,都是她們的作品。
春子與阿珠姊妹倆的小店
這個荒郊野外的「海岸公路」邊、山頭岬角休息區,真的是In the Middle of No Where,但卻因為有了這家小商店,而有了生命和故事。您!下次路過「芭崎」時,千萬別忘記停下來歇腳,繼續為這個山與海相遇的故事做個延續,讓您自己也成為故事裡的一份子。
巧遇女騎士重機隊 好樣的
全是BMW重機
領隊大姊的坐騎
帥氣的領隊大姊 使我想起在加州CA-1公路飆車的日子
告別姊妹倆的小店,我繼續沿著「台-11線」公路南下。走完崎嶇的山路,抵達狹窄的海岸平原,在38K處,我進入了花蓮縣豐濱鄉的「磯崎」,一個阿美族人的部落社區。
豐濱鄉位於花蓮縣濱海東南部,南臨台東縣長濱鄉、西則是鳳林鎮、玉里鎮、瑞穗鄉和光復鄉、東邊濱臨太平洋、北與壽豐鄉毗鄰,是花蓮縣人口最少的鄉鎮。由於有豐富的原住民阿美族和撒奇萊雅族的部落、噶瑪蘭族部落、和布農族部落的文化和生活展示,使得豐濱鄉成為花蓮縣以原住民文化為特色的鄉鎮。
看不懂的造景藝術
「豐濱鄉」昔日稱為「貓公」,原本就擁有許多原住民族群部落。日據時代,這裡隸屬於「花蓮港廳鳳林郡新社庄」管轄,並設庄役場(鄉公所)於「新社」;1945年,中華民國在台灣後,蔣介石集團威權統治下,將原住民名稱的地名全摧毀,換上漢語名稱:「納納社」改為「靜浦村」、「大港口社」改為「港口村」、「加路蘭」改為「磯崎村」、「貓公社」改為「豐濱村」並為鄉公所的所在地。
目前在豐濱鄉境內沿著「台-11線」,居住在「磯崎部落」的多為阿美族和撒奇萊雅族人、附近「高山部落」為布農族、「新社部落」為噶瑪蘭族、「東興部落」和「豐濱部落」則為阿美族。其中,「新社部落」並不是噶瑪蘭族的原鄉,過去的200年中,他們曾經歷過兩次血淚編織而成的遷徙「血路」,才定居在「新社」。
[親不知子斷崖] 在台-11線公路 通車前
是阿美族 [磯崎部落]和噶瑪蘭[新社部落] 攀岩爬壁的對外交通孔道
現居「新社部落」的噶瑪蘭族(Kebalan或Kavalan)原本居住在肥沃的蘭陽平原,過著農耕種植稻米和捕漁狩獵的安逸生活。
1796年,漢民族泉州人吳沙率領一批「羅漢腳(無業浪人)」,從「淡水廳澳底(今新北市鹽寮澳底)」漁港出發,在礁溪「東石漁港」登陸,展開所謂”開拓蘭陽”的歷史。
事實上這是個漢民族歷史觀的大謊言。這批漢人羅漢腳並不是中規中矩的去劈荊斬棘,以啟山林去開墾荒地;而是仗著較原住民先進的火炮武力,以威脅、利誘、詐欺的手段,從原住民噶瑪蘭人手中巧取豪奪,得到良田沃野,並成立「頭城」往南推進的屯墾區。
原住民噶瑪蘭人不堪漢人的騷擾襲奪,只好讓出整個蘭陽平原,舉族南遷到「立霧溪口」的海岸平原,也就是今天的花蓮縣新城鄉一帶。
噶瑪蘭人終算暫時擺脫漢人無賴的需索,但是卻擺脫不了命運的烏雲,因為漢民族墾民的魔掌在這時也悄悄的伸進了「立霧溪口」到「木瓜溪口(今花蓮溪)」這塊海岸平原。
漢民族墾民違反統治者滿族「大清帝國」頒布的<禁入番界>律令,屢屢侵占「番地」,與原住民發生衝突,而引起原住民「出草」報復,然後墾民報請官府捉拿原住民人犯。
1878年,居住在「加禮宛社」的噶瑪蘭族人,不堪漢人的長期襲奪越界侵入「加禮宛社」的土地,於是聯合驍勇善戰的同是受害者「撒奇萊雅Sakizaya」族人,對漢民族墾民的莊園進行大規模的「出草」攻擊,幾乎將位在今日吉安鄉一帶的漢人屯墾區完全摧毀,被打扁的漢民族墾民只好向官府告狀。這時,自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以來、兩次的「英法聯軍」,被洋鬼子打趴的「大清帝國」愛新覺羅皇家,正滿肚子鳥氣無處發洩,一聽說台灣的「番人」添亂,便派出重兵進剿台灣花蓮的「番亂」,史稱「加里宛事件」,堪稱「原住民版的二.二八」,都是統治者對自己的子民進行恐怖攻擊。
在清兵的追殺下,「撒奇萊雅」人躲進阿美族部落尋求庇護,展開兩族通婚融合的歷史;而「噶瑪蘭」人則逃到「海岸山脈」東側的海岸平原,重新建立家園,成立「新社部落」。
來自蘭陽平原的「噶瑪蘭」人南遷到花蓮豐濱「新社部落」後,一直唸唸不忘蘭陽平原的稻米滋味,於是將這裡的山坡地開闢成美麗的階梯式水稻田。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形成今天的『海岸梯田』景觀。趴趴虎是農村長大的孩子,當我站在梯田的田埂上時,我可以一眼望到稻田連接大海、青山直上藍天,這種渾然天成的美景讓我萬分感動,也讓我對「噶瑪蘭」人有一份格外的崇敬。這一刻,我想到清國通判柯培元在「加禮宛事件」之後,心中有把尺的法官深知原住民的冤屈,他有感而發寫下<熟番歌>的頭兩句「人畏生番猛如虎、人欺熟番賤如土」。雙腳能踩在自己的水稻田裡,不是小確幸,而是至上的幸福。我由衷祝福「噶瑪蘭」的子孫們,不用再離開自己的土地,不要再流浪。
母語教學
在台-11線公路邊 就可以看到 [新社梯田]
我是個客家人農家子弟 對於水稻田 我有一份親切莫名的感動
被蔣家威權蹂躪 而失去的童年家園 我在這裡找到掉落的記憶
武大郎的蔣家威權統治馬鹿不分,將「噶瑪蘭族」併為「阿美族」。其實這兩個族群的服飾、語言、文化、祭典儀式,全都完全不相同。例如:使用香蕉樹的纖維來紡紗織布,剪裁縫製成衣服,便是「噶瑪蘭」婦女們的主要工作和族群的特殊傳統技藝,全世界也只有三個族群懂得這項技藝。在「新社部落」有個工作坊,「新社香蕉絲工坊」,可以參觀到從剖除皮肉開始、抽絲、結線、紡紗、結合經緯、上機織布,等全套過程。預先報名,還可以DIY親自操作體驗這項傳統手工藝。
香蕉纖維布裁製成的傳統衣物
[噶瑪蘭]族人的服飾主色調是黑與白
直到「民族救星」神話破滅,威權統治結束後。1980年代,「噶瑪蘭」人才開始尋根和正名運動,並於2002年12月25日獲得「台灣的行政院」正式認定,使「噶瑪蘭族」繼日月潭的「邵族」之後,成為台灣原住民第11個獲得正名的族群(原來只有9族,現有16族),是最晚漢化的「平埔族人」(平原丘陵上的台灣原住民)。2015年1月的人口資料,共1,383人。著名的女子樂團「錦繡二重唱」歌手僅雯便是「噶瑪蘭族」人。
[拉拉板山]是噶瑪蘭族人漁船返航的指標 回家的方向
★【讀行天下】
☆ [芭崎眺望台] 位於台-11線公路南下約31K處
從「第十八號橋」過來,通過「芭崎隧道」後,在下坡轉彎處的左手邊,減速慢行。
-
[磯崎海濱遊憩區] 位於台-11線公路南下約38K處
在[花蓮客運]的「磯崎」站牌下車,繼續向前走約500公尺就到入口,門票NT$100。
-
[噶瑪蘭新社部落] 位於台-11線公路南下約43K處
在[花蓮客運]的「新社」站牌下車,即可見到美麗的梯田。若要走訪「噶瑪蘭部落」需往回走700公尺到43.3K處的「新社香蕉絲工坊」參觀 (03) 871-1361 、
或是到43.5K處的「噶瑪蘭風味餐廳」品嘗「阿里蓬蓬」與「海鮮魚湯」(03) 871-1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