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707 900

台灣的美麗 不在都市水泥叢林的天際線 而是在山與水相戀的海岸線

 

【洄瀾悠遊】 97707 噶瑪蘭的故事

行車走過花蓮縣壽豐鄉水璉村的蕃薯寮」,通過第十八號橋」後繼續前行攀爬上山剛通過芭崎隧道-11海岸公路呈現下坡右轉彎就在南下31K處左手邊東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成立了「芭崎休息區」,設有眺望台,供路過的遊客小憩。

 

97707 100

 

97707 105

 

97707 115

 

這個清幽的小世界,是「-11線」公路的制高點,又位在凸出於太平洋面的岬角上,使它擁有絕佳的視野。往北回首,是海天一色的「牛山海灘」;往南則可以完整的俯瞰美麗的「磯崎海灣」,海水浴場就在「眺望臺」下方、往南可以遠眺「親不知子斷崖」、失去故土的原住民「噶瑪蘭」的新家園「新社部落」、以及蒼鬱的豐濱鄉「海岸山脈」。

駭浪排空、漁帆點點、梯田陳列、青山飄渺,所有美景盡收眼底,讓人心曠神怡。

 

97707 150

 

97707 135

 

97707 145

 

97707 160 

 

在「眺望臺」的後方,有一家可愛親民的小商店,姊姊春子負責製作當季新鮮水果凍、妹妹小珠則負責醃製滷味,店裡還兼賣咖啡茶飲,並出售許多原住民的手工藝品,姊妹倆人合力守著這片小店。姊姊靦腆卻帶幾分自負的告訴趴趴虎,除了「東管處」種植的橄欖仁樹之外,其他的花花草草都是她們姊妹兩人的傑作。她們自己動手從山上挖山蘇移植過來,棚架上藍紫色的鄧柏、停車場旁邊的蝶豆、廁所的小盆栽,都是她們的作品。

 

97707 120

春子與阿珠姊妹倆的小店

 

97707 122

 

97707 124

 

97707 126

 

97707 128

 

97707 130

 

97707 132

 

這個荒郊野外的「海岸公路」邊、山頭岬角休息區,真的是In the Middle of No Where,但卻因為有了這家小商店,而有了生命和故事。您!下次路過「芭崎」時,千萬別忘記停下來歇腳,繼續為這個山與海相遇的故事做個延續,讓您自己也成為故事裡的一份子。

 

97707 200

巧遇女騎士重機隊 好樣的

 

97707 230

全是BMW重機

 

97707 220

領隊大姊的坐騎

 

97707 210

帥氣的領隊大姊 使我想起在加州CA-1公路飆車的日子

 

告別姊妹倆的小店,我繼續沿著「台-11線」公路南下。走完崎嶇的山路,抵達狹窄的海岸平原,在38K處,我進入了花蓮縣豐濱鄉的「磯崎」,一個阿美族人的部落社區。

豐濱鄉位於花蓮縣濱海東南部,南臨台東縣長濱鄉、西則是鳳林鎮、玉里鎮、瑞穗鄉和光復鄉、東邊濱臨太平洋、北與壽豐鄉毗鄰,是花蓮縣人口最少的鄉鎮。由於有豐富的原住民阿美族和撒奇萊雅族的部落、噶瑪蘭族部落、和布農族部落的文化和生活展示,使得豐濱鄉成為花蓮縣以原住民文化為特色的鄉鎮。

97707 290

看不懂的造景藝術

 

97707 110

  

「豐濱鄉」昔日稱為「貓公」,原本就擁有許多原住民族群部落。日據時代,這裡隸屬於「花蓮港廳鳳林郡新社庄」管轄,並設庄役場(鄉公所)於「新社」;1945年,中華民國在台灣後,蔣介石集團威權統治下,將原住民名稱的地名全摧毀,換上漢語名稱:「納納社」改為「靜浦村」、「大港口社」改為「港口村」、「加路蘭」改為「磯崎村」、「貓公社」改為「豐濱村」並為鄉公所的所在地。

 

97707 300

 

97707 310

 

目前在豐濱鄉境內沿著「台-11線」,居住在「磯崎部落」的多為阿美族和撒奇萊雅族人、附近「高山部落」為布農族、「新社部落」為噶瑪蘭族、「東興部落」和「豐濱部落」則為阿美族。其中,「新社部落」並不是噶瑪蘭族的原鄉,過去的200中,他們曾經歷過兩次血淚編織而成的遷徙「血路」,才定居在「新社」。

 

97707 320 親不知子

[親不知子斷崖] 在台-11線公路 通車前

是阿美族 [磯崎部落]和噶瑪蘭[新社部落] 攀岩爬壁的對外交通孔道

 

97707 330

 

97707 370

 

現居「新社部落」的噶瑪蘭族KebalanKavalan)原本居住在肥沃的蘭陽平原過著農耕種植稻米和捕漁狩獵的安逸生活

1796年,漢民族泉州人吳沙率領一批羅漢腳無業浪人)」,淡水廳澳底今新北市鹽寮澳底)漁港出發在礁溪「東石漁港」登陸,展開所謂開拓蘭陽”的歷史。

事實上這是個漢民族歷史觀的大謊言。這批漢人羅漢腳並不是中規中矩的去劈荊斬棘,以啟山林去開墾荒地;而是仗著較原住民先進的火炮武力,以威脅、利誘、詐欺的手段,從原住民噶瑪蘭人手中巧取豪奪,得到良田沃野,並成立「頭城」往南推進的屯墾區。

原住民噶瑪蘭人不堪漢人的騷擾襲奪,只好讓出整個蘭陽平原,舉族南遷到「立霧溪口」的海岸平原,也就是今天的花蓮縣新城鄉一帶。

噶瑪蘭人終算暫時擺脫漢人無賴的需索,但是卻擺脫不了命運的烏雲,因為漢民族墾民的魔掌在這時也悄悄的伸進了「立霧溪口」到「木瓜溪口(今花蓮溪)」這塊海岸平原。

漢民族墾民違反統治者滿族「大清帝國」頒布的<禁入番界>律令,屢屢侵占「番地」,與原住民發生衝突,而引起原住民「出草」報復,然後墾民報請官府捉拿原住民人犯。

 

1878居住在加禮宛社的噶瑪蘭族人不堪漢人的長期襲奪越界侵入加禮宛社」的土地,於是聯合驍勇善戰的同是受害者「撒奇萊雅Sakizaya」族人,對漢民族墾民的莊園進行大規模的「出草」攻擊,幾乎將位在今日吉安鄉一帶的漢人屯墾區完全摧毀,被打扁的漢民族墾民只好向官府告狀。這時,自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以來、兩次的「英法聯軍」,被洋鬼子打趴的「大清帝國」愛新覺羅皇家,正滿肚子鳥氣無處發洩,一聽說台灣的「番人」添亂,便派出重兵進剿台灣花蓮的「番亂」,史稱「加里宛事件」,堪稱「原住民版的二.二八」,都是統治者對自己的子民進行恐怖攻擊。

 

97707 470

 

在清兵的追殺下,「撒奇萊雅人躲進阿美族部落尋求庇護展開兩族通婚融合的歷史噶瑪蘭人則逃到海岸山脈東側的海岸平原重新建立家園成立新社部落」。

來自蘭陽平原的「噶瑪蘭」人南遷到花蓮豐濱「新社部落」後,一直唸唸不忘蘭陽平原的稻米滋味,於是將這裡的山坡地開闢成美麗的階梯式水稻田。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形成今天的『海岸梯田』景觀。趴趴虎是農村長大的孩子,當我站在梯田的田埂上時,我可以一眼望到稻田連接大海、青山直上藍天,這種渾然天成的美景讓我萬分感動,也讓我對「噶瑪蘭」人有一份格外的崇敬。這一刻,我想到清國通判柯培元在「加禮宛事件」之後,心中有把尺的法官深知原住民的冤屈,他有感而發寫下<熟番歌>的頭兩句「人畏生番猛如虎、人欺熟番賤如土」。雙腳能踩在自己的水稻田裡,不是小確幸,而是至上的幸福。我由衷祝福「噶瑪蘭」的子孫們,不用再離開自己的土地,不要再流浪。

 

97707 400

 

97707 405

 

97707 410

 

97707 415

母語教學

 

97707 420

 

97707 505

在台-11線公路邊 就可以看到 [新社梯田] 

 

97707 510

我是個客家人農家子弟 對於水稻田 我有一份親切莫名的感動

被蔣家威權蹂躪 而失去的童年家園 我在這裡找到掉落的記憶

 

武大郎的蔣家威權統治馬鹿不分,將「噶瑪蘭族」併為「阿美族」。其實這兩個族群的服飾、語言、文化、祭典儀式,全都完全不相同。例如:使用香蕉樹的纖維來紡紗織布,剪裁縫製成衣服,便是「噶瑪蘭」婦女們的主要工作和族群的特殊傳統技藝,全世界也只有三個族群懂得這項技藝。在「新社部落」有個工作坊,「新社香蕉絲工坊」,可以參觀到從剖除皮肉開始、抽絲、結線、紡紗、結合經緯、上機織布,等全套過程。預先報名,還可以DIY親自操作體驗這項傳統手工藝。

 

97707 430

 

97707 435

 

97707 440

 

97707 445

 

97707 450

 

97707 455

 

97707 460

香蕉纖維布裁製成的傳統衣物

 

97707 465

[噶瑪蘭]族人的服飾主色調是黑與白

 

直到「民族救星」神話破滅,威權統治結束後。1980年代,「噶瑪蘭」人才開始尋根和正名運動,並20021225日獲得台灣的行政院正式認定,使「噶瑪蘭族」繼日月潭的「邵族」之後,成為台灣原住民第11個獲得正名的族群(原來只有9族,現有16族),是最晚漢化的平埔族人」(平原丘陵上的台灣原住民20151月的人口資料,共1,383人。著名的女子樂團「錦繡二重唱」歌手僅雯便是噶瑪蘭族人。

 

97707 500 拉拉板山

[拉拉板山]是噶瑪蘭族人漁船返航的指標 回家的方向                                          

 

★【讀行天下

[芭崎眺望台] 位於台-11線公路南下約31K

從「第十八號橋」過來,通過「芭崎隧道」後,在下坡轉彎處的左手邊,減速慢行。

  • [磯崎海濱遊憩區] 位於台-11線公路南下約38K

    [花蓮客運]的「磯崎」站牌下車,繼續向前走約500公尺就到入口,門票NT$100

  • [噶瑪蘭新社部落] 位於台-11線公路南下約43K

    [花蓮客運]的「新社」站牌下車,即可見到美麗的梯田。若要走訪「噶瑪蘭部落」需往回走700公尺到43.3K處的「新社香蕉絲工坊」參觀 (03) 871-1361

    或是到43.5K處的「噶瑪蘭風味餐廳」品嘗阿里蓬蓬海鮮魚湯(03) 871-1339

     

arrow
arrow

    趴趴虎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