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711 400

在石梯坪, 生活的本身就是一種藝術

 

【洄瀾遊】97711 石梯坪

位於花蓮縣豐濱鄉「台-11」線公路64K的「石梯坪」,座落在海灣的南側尾端突出於海洋的半島上。清國光緒年間,統領吳光亮率兵在東海岸一帶開路時,抵達這個地區,因為看見沿岸的岩盤突伸入海,長短不一,像一排排石頭的階梯一般,乃命名為「石梯」。海灣內的港口稱為「石梯港」,港口邊的礁石岸平台就稱為「石梯坪」。

 

97711 660

海水湧向石梯

 

97711 900

 海蝕平台

 

97711 100

 

97711 105

 

在「台-11」線上,從「石門」前往「石梯坪」的路上,也就是「大奇山」和「貓公山」的山麓,有一塊「人定勝天」的石碑。這裡的岩石逼近海岸線,當「台-11」線開路時,這路段是由當地的阿美族部落青年,以手工一錘一釜的開鑿岩石,最終才把岩壁鑿穿,而有了今天的路面。所以公路當局特別立下「人定勝天」的石碑,以資紀念。

 

97711 150

 

花東海岸公路「台-11」線到這地區時,並未沿著海岸線平行突出海面,而是在「月洞」附近轉向西行,直指67K處的「大港口部落」,並且68K處的「秀姑巒溪」的出海口跨溪建造了一座極為醒目的大紅色「長虹橋」,是「秀姑巒溪」泛舟活動的終點站。在這段偏離海岸線的「台-11線公路和海岸之間是一片田園景觀的梯田,青山為屏障,大海為前庭,靜謐的山林聆聽著沉吟的波濤,形成了彷彿是海角樂園一般的氛圍景致。

 

97711 140 水稻梯田

濱海梯田中的水稻

 

當地的居民主要是原住民阿美族人的「大港口部落」遷徙到此,創建了「石梯坪部落」,另有少數的漢族居民散居期間。當地最重要的活動是每年六月中旬的「捕魚祭」,以及七月下旬的「豐年祭」,充分體現了阿美族人包山包海,漁農海陸雙棲的優越民族性。

 

97711 145

 

奇岩怪石綿延大約一公里長的「石梯坪」,堪稱是一處天然的地質教室。在這個廣大的海岸階地上,海蝕地形十分發達,到處可以看到「海蝕平台」、「海蝕溝」、「海蝕崖」。特別是「壺穴」景觀,觸目皆是,有些潮間帶上的「壺穴」形成了「潮池」,漲退潮的潮水帶來食物,使「潮池」成為海藻、魚蝦、貝類、螺類、海膽等海洋生物棲息的場所。

 

97711 106

 

97711 160

 

97711 165

凝灰岩地質的海蝕平台

 

進入「石梯坪」的海蝕平台,在東南角落上可以看到一個顏色呈現淡灰到淡白色的山坡。它連接陸地的一側緩緩的向海面升起傾斜,然而到達頂峰後,靠海一側的懸岩卻是陡峭的直插入海中,形成一座山的兩側傾斜角度完全不同的山坡,這種地形稱為「單面山」,是「石梯坪」著名景觀之一。高度約17公尺的單面山,展現了「石梯坪」地區在火山、海蝕、風蝕等大自然交互作用下,形成了獨特的地質與地形面貌。

 

97711 200

 

97711 210

 

97711 610

 

97711 620

 

97711 910

 

97711 920

 

另外,在「石梯坪」的西北端靠海處,有一個被海水侵蝕的拱門,像是懸在空中的橋樑,稱之為「天然海拱」。它是因為這裡的海蝕作用特別強,岩石結構歷經百萬年海浪不斷的衝擊雕琢,最後被海水貫穿中心的結構,形成了「海蝕拱門」,也像是一座天然石橋。從北端停車場的柏油路往下走,就可以看到一片灰白色寸草不生的凝灰岩平台,平台的北側就有一座「天然海拱」橋。在「石梯坪」,還可以看見許多狹窄的「海溝」,它和海岸線呈垂直交叉,這些凹入海岸線的溝槽,是由海水沖刷侵蝕形成的,所以稱為「海蝕溝」。在「單面山」的北側,就有一條東西向的「海蝕溝」,它的底部已被海浪沖蝕成甚寬的隧道,但是表面卻只有一條狹窄的裂縫。每當有大浪來撞擊時,大量的海水沖入隧道中,受到擠壓後再由頂部狹縫中噴出來,空氣壓縮的爆鳴聲和海水噴泉相互輝應,頗為壯觀。

 

97711 415

海蝕溝

 

97711 440

 

97711 420

 

97711 410

 

97711 405

 

97711 435

 

97711 425

 

從「天然拱橋」往東走,可以看到「石梯坪」最著名的「壺穴」群。有的「壺穴」已經遠離海水邊,有的則仍在海浪所及處,繼續得承受著海浪的雕鑿。「石梯坪」的「壺穴」並不只有圓形,趴趴虎是個愛吃的老饞,在我的眼裡,「壺穴」除了常見的圓形雞蛋狀、蘑菇蕈狀、被啃過的玉米狀、大湯鍋狀,其他的各形各狀就由您自己自由發揮去命名吧。但是,「壺穴」本是「海蝕地形」珍貴的歷程中的暫時景象,它隨時都可能消失或變形。 

東海岸的「造山運動」持續的在進行中,使得陸地隆起。雖然海水不斷地研磨,雕鑿出新的「壺穴」,但是一些脫離水濱已經完成的「壺穴」作品,可能會隨著「風化作用」而消失。因此,您千萬不可以抱怨到了「石梯坪」卻找不到本文所提的各項海蝕現象和自然景觀;因為,它們是大自然母親給予有緣人的禮物,不是人工打造的觀光景點。

 

97711 500

壺穴

 

97711 505

 

97711 510

 

97711 515

 

除了天然景觀,「石梯坪」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這濱海的部落,擁有許多藝術家的工作室和文化展場,例如:「台-11」線58K處的「海浪咖啡+那ㄜ哩岸工作室」,一個用漂流木,石頭,和竹子搭建而成的工作室、65K處的「瀰漫咖啡+巴克力藍藝術村」,時常舉辦攝影和藝文分享活動、66K處的「莎娃綠岸文化空間」,可預約參觀巫師祭儀歌謠演出, 並享用阿美族風味餐。

 

97711 700 露營區

露營區服務中心 

 

97711 700

Camp Site 

97711 710

 

97711 821

兩個小女孩的紫色夢園 -- [薰衣草系列]民宿

 

97711 830

 

97711 800 瀰漫

 

97711 810

 

97711 805 瀰漫

 

97711 820 緩慢民宿 (薰衣草系列)

 

 

在這內蘊深厚的「石梯坪」,生活的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只有一次路過的旅遊,無法表達我對阿美族文化的驚喜,我一定會再回來探索她綿長豐富的故事。Adi-me-salama!(阿美族語:讓我們一起去玩吧!)

 

97711 905

 

97711 605

 

97711 615

 

97711 625

 

97711 645

 

97711 650 潮間帶

 

97711 650

 

97711 630

                                                 

 97711 600

 

97711 635

 

97711 640

 

 

★【讀行天下

花蓮車站搭乘花蓮客運石梯坪車程約90分鐘

[石梯坪露營區服務站] 位於台-11線公路南下約64K (03) 878-1452

[奚卜蘭遊客中心] 位於台-11線公路南下約68K (03) 878-1656

[海浪咖啡] (0912) 935-208

[瀰漫咖啡] (0925) 176-280

[莎娃綠岸] (0926) 330-842

arrow
arrow

    趴趴虎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