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街 老味道的[基山街], 我和茱麗安看到不再悲情的[九份]
【虎爪瑞芳】22404 九份老街基山街
台灣最具鄉土味的景點便是那大城小鎮中的「老街」,只有ㄔ亍穿梭在這些老建築的巷弄中,您才可以逃離都會水泥叢林和玻璃帷幕的藩籬,真正呼吸到吾土吾民的氣息。
「九份」隸屬新北市瑞芳區,相傳在陸路交通尚未開通之時,山居村民的生活日用物資仰賴海路進行。由於村落中只有九戶人家,每當有村民要下山採買時,鄰居們都會相托要求順便攜帶回相同的雜貨用品,所以下山採買者便要求商家備妥「九份」相同的物品,久而久之,人們便以「九份」來稱呼採買者居住的地方。
1893年,在九份「福山宮」土地公廟附近挖掘到金脈,日本商社「藤田組」和精通日語的瑞芳巡佐台灣人顏雲年合組「台陽礦業」,在瑞芳地區進行開採金礦和煤礦,礦場的行政中心「台陽礦業事務所」就設在九份的「豎崎路」和「汽車路(102公路)」路口處。原本九戶人家貧窮的「九份」,頓時聚集了三、四千戶的淘金客,造成九份空前的繁華。
以出產黃金著名的黃金山城「九份」,也保留了一片有趣、熱鬧、繁榮的老街。這裡的建築群順著地勢依山建造,往下可俯視基隆嶼、八斗子等地的海景,往上可眺望雞籠山的景色。它的範圍則涵蓋「基山街」、「輕便路」、「豎崎路」三條街道所交織而成的商圈。由於電影<悲情城市>在此出外景,而聲名大噪,現已成為北台灣熱門的觀光景點。
起點在「九份遊客中心」旁的「豎崎路」是九份最早的交通要道,整條街道由石板砌成,共約三、四百階石梯,依山勢修築,向上貫穿黃金山城「九份」。沿著石階而上,街道將與「輕便路」及「基山街」交會,直到最高點「九份國小」,然後左轉回到「102公路」,整體呈現倒寫翻轉的英文字母「L」,所經過的區域是「九份」最繁榮熱鬧的區塊。
起點在「102公路」的「輕便路遊客中心」,往山上的「輕便路」原本是1931年日本人的「藤田組」商社,在此興築輕便火車的軌道,用來運輸「九份」與「瑞芳」間的貨物,
是昔日「九份」繁榮的見證。蔣介石武大郎政權到台灣後,於1954年將鐵軌拔除廢道,留下「輕便路」的路名。軍閥可以拆毀歷史的文物,卻抹不去人民對鄉土歷史的記憶。
起點在「102公路」上「舊道口」公車站牌的「基山街」,是當年「九份」最繁華熱鬧的商業街。由於採礦的礦工實施「三班制」輪班,全日無休,因此「基山街」上徹夜燈火通明,據稱『當時是全台消費能力最高的商業區』。至今,「基山街」仍然是九份最主要的商店街,特別是在周末或假日,人潮洶湧,甚為恐怖。
寬度僅約2公尺餘的「基山街」,是條熱鬧非凡的商店街,舉凡特產小吃:芋圓、芋粿、草仔粿、芋仔蕃薯、老麵店、和藝品店,應有盡有,琳瑯滿目,可滿足遊客逛街的樂趣。當地人俗稱這條街道為「暗街仔」,並不是因為這條街上有「黑心」商店或「黑金剛」花生,而是由於九份多雨,街道兩旁的店家為了下雨天做生意方便,在屋簷上搭遮雨棚。原本就已窄小的街面,人潮已夠洶湧,更因家家戶戶相連接的遮雨棚,使得街上的人們不論白天或晚上都不見天日,所以稱之為「暗街仔」。
始建於1905年的「基山街」,剛開始時只是在和「豎崎路」交會的十字路口有幾家商店,到1916年時,由地主顏雲年捐贈土地、日本殖民政府撥款,興建了魚菜市場。採金業的興起促成「基山街」商業的蓬勃發展,終於形成今日長度接近850公尺的帶狀街道。
在「102公路」上,「基山街」入口處的公車站牌稱為「舊道口」,而「豎崎路」入口的公車站牌被稱為「九份」,原因是「102公路」還沒有建好通車前,九份的交通動線主要是透過「豎崎路」與「保甲路」以人力扛取物資上下山,「豎崎路」就成為九份的代表。1937年,日本商社的「自動車路」(今稱「汽車路」亦即「102公路」)修建好通車後,交通運輸重心轉往「自動車路」,「基山街」被當地人稱為「舊道」,於是「自動車路」與「基山街」的路口就被稱為「舊道口」,是九份地區物資出入與貨運集散的新中心。
將「基山街」稱之為『美食一條街』一點也不為過。幾次的健行路過九份,老饞曾親自品嘗過的就有必嘗的九份芋圓、草仔粿、芋粿ㄎㄧㄠ、芋仔蕃薯等,還有以鮮魚製作而成的「阿婆魚羹」、香酥可口的「陳記」雞捲、口感Q脆的「古早味大貢丸」,以及當場現做現蒸的「金枝紅糟」素肉圓、「魚丸伯仔」魚丸湯等,選擇花樣之多令人稱奇。
我很了解我的老妹小饕,這丫頭是個雞腸鳥肚,最狠的一招就是『哥!我吃不下了!』便放下筷子,然後靜觀我去善後,終結所有美食佳餚。所以這次兄妹倆的「九份行」,出發之前我就警告她,沒有安排正式午餐,因為「基山街」上的小吃就可以把她搞定。
剛走進「基山街」沒多遠,見獵心喜的茱麗安便站在一家魚丸湯店前思索(丫頭準是在考量自己的食量正做抉擇),我順勢把她推進店裡。這家「魚丸伯仔」從1946年就開始經營,目前是由第二代掌舵。店裡供應四種菜色:乾冬粉、魚丸湯、魚丸冬粉、豆干包。他們的招牌是乾冬粉配魚丸湯,也是大多數的顧客來店裡會點的項目。由於「魚丸伯」距離「基山街」的入口不遠,周邊有楊建成商號、茹緣、老友號芋園等九份地區知名的商店,位處熱門地段常有洶湧的人潮,建議避開用餐的高峰時段前來。他們的菜單寫在長條紅紙、黏貼於釘在牆壁的木板上、店內後方的整面牆是由大片磚塊堆疊而成,這種裝潢使得整個店內保有一份濃濃的傳統復古氛圍。我們點了魚丸湯和豆干包,非常滿意。
走出「魚丸伯」,我們到斜對面共享一客冰淇淋潤餅。香甜冰冷的滋味,讓茱麗安滿足得笑瞇了眼,但是很快的她又有了「新發現」,一家專賣鄉土米粿的小吃店,立即排隊。
農家子弟的我,對這項庶民小吃點心一點兒也不陌生,因為它們是我童年記憶的一部分。
外表渾圓的「草仔粿」,是以糯米磨漿、脫水、瀝乾後的糯米糰,拌入艾草汁搓揉做成粄皮,然後以蘿蔔絲炒蝦米、鹹菜炒肉絲、綠豆泥、或紅豆泥等,4種鹹甜不同的食材做成不同的內餡,依不同的口味,包製成巴掌大小的粄粿,最後以滾水炊蒸而成。
其貌不揚,但芋香濃郁的「芋粿ㄎㄧㄠ」則是將芋頭、蝦米、油蔥混入糯米製成糯糰粿,然後將切成顆粒的芋頭丁放到糯糰粿上一起炊蒸,呈現出有別於「草仔粿」的美味。
開業6年多的「金枝紅糟素肉圓店」,他們的紅糟素肉是以糯米、紅米發酵製成紅酒糟,再拌素肉所製成。肉圓的做法是將紅糟素肉用中藥材滷過再炒香,摻入筍絲、香菇製成肉圓內餡,外皮則以糯米漿、地瓜粉等製成粄皮,蒸熟後以慢火油鍋加熱。
我的童年是在鄉下農村,家裡沒有電冰箱(應該說沒有「電力」,夜晚照明是使用煤油或固態瓦斯)。所以逢年過節,祖母都會釀製紅酒糟,用來醃製豬肉或雞鴨肉,以便保持肉類食物新鮮。從小就吃這些含酒精成分的酒糟醃製食物,鍛鍊出我的酒量和酒膽,因此長大以後,在餐會場合,「東風吹、戰鼓擂、我趴趴虎喝酒怕過誰?」酒膽十足。
老妹也有「半瓶紅酒」的酒量,只是,她今天負責開車,而且下午我們還得趕回電台去錄製節目,所以咱們兄妹今天就略過這一攤。
一路吃喝,兄妹倆最後逛到街尾的「九份茶坊」。這幢建築是翁山英的故居,在他擔任「台陽礦業瑞芳坑場」的13年場長期間,鼓勵員工將家眷搬遷來「九份」定居,並且由公司協助將原來的茅草工寮,改建成石屋員工宿舍。因此造成「九份」人口迅速增長,形成一個繁榮的礦鄉山城。這幢建築物便是翁山居的故居,是「九份」最古老的房子,被新北市文化局登錄為新北市的第六個歷史建築。
1987年,彰化芬園出生的畫家洪志勝買下這棟建築,以藝術家敏銳的觀察力和熱情,在保留古厝的結構和格局的原則下,予以加固整修。1991年,古意盎然的藝文茶樓開張,引爆了「九份」喝茶休憩的熱潮和茶樓文化,加上店內展示洪志勝夫婦自己設計的精美茶具,和骨董太師椅家具相互輝映,及相通的隔鄰「陶工坊」,使得整個茶坊具有濃濃的藝文氣息,讓歷史文物藝術和商業活動和諧兼容,提供了最佳的示範與詮釋。
「九份茶坊」分為室內和室外座位,室內座位巧妙地分隔為一個個私密空間,室外座位又稱為「空中花園」,在這裡喝茶,可以鳥瞰「九份」綺麗的風景,是極佳的選擇。
在老街、老味道的「九份」,我和妹妹茱麗安看到一個不再悲情、具有濃濃藝術風味和人文氣息的山城。老妹用手機拍下了許多照片,也大包小包的拎著九份芋圓、草仔粿、和芋粿巧。我們有一個約定:下次她再回來時,我們一起去爬山城「九份」的[基隆山],因為它是「九份」興起的母親大山,也是「基山街」名稱的來由。在那裏既可看山,還可以觀海。
★【讀行天下】
☆ [九份基山老街] 在台北捷運#5號板南線「忠孝復興」站一號出口,
搭乘基隆客運「#1062公車」到「舊道口」站下車即到達。
[魚丸伯仔魚丸] @新北市瑞芳區九份基山街17號
[九份茶坊] @新北市瑞芳區九份基山街142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