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方的山中傳奇 : 客家土樓
【在福建的故事】 1011 序曲:客家土樓講古
清明祭祖是華人慎終追遠的習俗,2015年清明節,趴趴虎與兩位弟弟也到新竹縣湖口長安「南窩」的「西河堂」祖塔(放置骨灰的地方),祭拜來台祖先及列祖神位。
清明祭祖
祖先也需要花錢
另一個世界的新台幣
另一個世界的人民幣
另一個世界的美金 (沒有信用卡 由於人間的卡奴太多, 另一個世界暫時不接受刷卡, 免得繼續作孽 )
我林姓家族,淵遠流長,至今已有3020多年歷史。殷商紂王,暴虐無道,非天所容,太師比干以死相諫,其遺腹子堅,於商朝覆亡之後,受周天子賜姓林,是為林姓始祖,子孫們散居於當時的周、魯、齊、衛各國,大約是今天的山東、河北、河南一帶,由於宗親們居住的地方多在黃河以西,所以訂堂號為[西河]。
林家民宅
西元325年(東晉明帝三年),林堅的第47世孫林祿擔任「招遠將軍」,奉皇令駐守在晉安郡,郡治位於今天的「福州」。他死後被皇室追封為[晉安郡王],林姓族人繼續留居「福州」一帶,同時,林祿被子孫們尊稱為「入閩始祖」,居住於福建一帶的林姓家族被稱為「閩林世系」,與居住在原鄉黃河流域的林姓宗親,同根但是不同支。
林祿的第24世孫林悅,在北宋仁宗時(1022-1063)擔任「御史大夫」(皇帝的秘書長)。有一年清明節前,這位「秘書長」持著族譜向皇帝請長假,想回福建的祖塔掃墓,老闆仁宗皇帝看了林悅的族譜之後,有感於比干公為國盡忠、林悅祭祖盡孝,便在族譜上以御筆硃批「忠孝」二字,從此林悅這一支系的林姓宗親便以御賜「忠孝堂」做為堂號。
所以基本上來說,居住於福建的林姓家族支系,不屬於歷史上『中原板蕩衣冠南渡』的漢民族難民,而是受皇命官派南方的移民。
林姓家族由福建進入廣東,大約是在宋、元之後,而且都是來自福建莆田。元朝末年,世居莆田的林積幅的第三個兒子林梁懋,出任廣東潮州府「主簿(財務局長)」,於是部分林姓家族隨著他移居到廣東「潮州府」。梁懋的第個三兒子均政,又從潮州遷居到梅州,於是林姓家族幾乎遍佈到整個廣東的東北角一代,並且在明、清兩代開始渡海來台灣。
趴趴虎的祖先是廣東「潮州府」的這支林姓世系的第十五世祖紹應公,原居住於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埔子鄉高都村獅子坡白玉堆。他於1810年(清嘉慶15年),30歲那年,渡海到今天的新竹縣新埔鎮照門里南窩一帶拓墾創業,耕種茶園,趴趴虎為其第20孫。
我的祖先在新竹湖口耕種茶園 是著名[長安茶]的先驅Pioneer
然而,並不是所有南移的客家族群或是漢民系群,都和趴趴虎的林氏家族同樣的幸運,經由「派官上任」或「經濟移民」的方式,由中原祖地,南下閩粵地區、進而到台灣。歷史告訴我們,西元280年,晉滅吳暫時結束蜀漢、東吳、曹魏三國鼎立的分裂局面,但是,緊接著的「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使得中原的漢民族系群為了逃避戰禍,和免遭異族殺害而紛紛南遷,造成長達一百多年漢民族大遷徙,史稱「永嘉南遷」。
唐朝「安史之亂」,造成民生凋殘,百姓流離,緊接著的「黃巢之亂」,更導致飢荒遍野,造成「永嘉南遷」之後,漢民族第二次往南大遷徙的高潮。其中有一支中原黃河流域來的漢族移民,進入了丘陵地區閩西、贛南、和粵東南一帶,由於有「武夷山」的天然屏障,這群翻山越嶺進入號稱「山都木客」閩西地區的漢民族與得以與戰火完全隔絕。他們完全保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化習俗,且經由和當地土著的融合而更壯大:血緣上,他們與土著相互通婚,使得人口數快速增加、語言上,挾著古漢語的強勢,以漢字轉注所有能紀錄的土著字詞彙,這使漢語更加豐富成為共用語言、經濟上,這批漢族人[反客為主],將當地土著帶入漢民族主導的社會變革,使土著結束了「刀耕火種」的徙居輪耕,走向漢民族定居墾殖的經濟生活。這批漢民族支系和當地土著的結合體,在浴火重生之後,成為漢民族最年輕的民系,被稱為「客家民系」。
北宋、南宋時期,朝廷國力積弱,塞外民族南侵,造成漢民族第三次大遷徙。漢族移民大規模的進入相對較安定富庶,又無戰火威脅的閩西、贛南、粵東南,這個「汀江流域」地區。這群漢族新移民,和在該地經營已數百年的漢族早期移民「客家民系」相結合,就被統稱為「客家人」,他們使用的中原古音語言就被稱為「客家話」。因此,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廣東北部山區的「汀江流域」就成了「客家祖地」。
而在族群交流共生的研磨過程中,「客家人」的古漢語,由於融入不同的土著語言,便形成了不同腔調、和使用不同漢語字詞彙轉注的「客家話」。所以嚴格來說,「客家話」是「一種語言、數種腔調」,主要包括了「四海大平安」,也就是四縣、海(豐)陸(豐)、大埔、饒平、紹安共五種客語支系。由於它們同樣都源自古漢語,因此語法句型相同,但是遣字用詞和發音腔調略有不同,彼此間都能溝通,甚至有許多客家人能熟練的交互使用數種客家話,趴趴虎便能流利的使用「四縣」和「海陸」這兩種客家話,「大平安」則有待加強。
客家人以”客人”身分闖進了閩西丘陵的山區,經過與當地原住民瑤族、黎族等土著不斷對峙、摩擦、和交融而壯大,繁衍生息。客家人在劈荊斬棘建立屬於自己的家園過程中,為了使全族人都能夠更密切的聚集生活戰鬥在一起,於是他們便以姓氏宗親做為基礎,在山坳裡建築了「土樓」,來做為棲身處所和戰鬥堡壘。他們依循著昔日在中原的豪宅大院模式,就地取材,在紅土壤中參入竹片、砂石、糯米粉湯、及紅糖、蛋清,以手工製成土胚泥磚堆砌起高樓,建成了壯觀的「客家土樓」,被稱為「中國南方的山中傳奇」和「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山區建築模式」。
長方形的土坯磚, 卻能砌出圓形的[土樓]
中國南方的山中傳奇
1985年的某一天,美國的中央情報局(CIA),將一份秘密報告卷宗送進白宮,該情報指出:『根據我們的衛星照片顯示,在中國福建省西南部的山區,發現近千處不明的建築群,它們的外型呈現蘑菇狀,與核子裝置極相似,那裡可能隱藏著大得無法想像的核基地』。
客家人稱它為[侒介屋家(我的住家)], 中國人稱它為[四菜一湯], 美國人稱它為[核子裝置]
雷根總統(Ronald Reagan)看了報告大吃一驚。結果他這一驚,卻引發出全世界更大的震驚,因為老美發現中國閩西可能有「核裝置」之後,雖然中國不屬於「邪惡軸心國家」,但是一向反共的雷根總統,怎能夠忍受中國也成為「冷戰」時期帝國主義大佬蘇聯組成的「核子俱樂部」會員?因此美國政府無所不用其極的的對中國從事「核裝置」的情報偵蒐,據說當時僅僅是在閩西這地區的衛星空照圖就照了上萬張;同時,當年的12月,美國中情局的諜報員貝克,還以攝影師的身分混進閩西的農村,來到這個地區”渡假”。結果發現所謂的「核裝置」,根本只是中國閩西農村的普通民居,它們既不是宗教祭壇、也不是軍事堡壘、更不是遺址廢墟,而是活生生住著居民的中國南方農村民宅,客家人在那裡面已經生活了好幾代人,幾十年、數百年、上千年。
這下子全球都感到震驚了,為什麼會有如此奇特又巨大的民居建築群隱藏在閩西山區?所以,從某個角度來說,「閩西土樓」今天能夠快速的名聲遠播全球,搞了烏龍的美國「中情局」,應算是貢獻最大的大嘴巴,否則,這些「土樓」可能還隱藏在閩西山區裡。
1986年,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的茂木計一郎,率領團隊來到閩西考察,回國後出版專著、舉辦特展、提出專題報告,引起學術界極大的迴響,他在報告書裡對土樓的評語寫下:『…天上掉下的飛碟,地上長出的蘑菇…』,更被廣泛的引用來形容閩西的「客家土樓」。
2001年,中國國務院正式批准「閩西南土樓」準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提出申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7月2日,「中國福建土樓申遺」代表團在福建省省委常委、副省長陳樺領軍下,出席了在加拿大魁北克舉辦的「教科文組織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結果在7月6日下午18:28,獲得大會正式通過,福建土樓申遺成功。
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意味著全世界公認的普世價值,等於是工業界的ISO認證,但這項榮譽不是「終生職」,UNESCO經常會實行追蹤監測,不能通過的將被警告或撤銷名錄資格,這可是國家的恥辱,例如美國的「黃石公園」就因過度開發目前是黃牌警告。
附註:【文化遺產】
1972年,在「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UNESCO」的倡導下,各會員國達成了一項協議,在巴黎簽訂《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協力保護人類共同遺產。根據該項公約,「世界遺產」包括四項:自然遺產、文化遺產、自然和文化雙重遺產、和文化景觀。
-
自然遺產:包括自然地貌,瀕危動植物生態區,天然名勝地帶。例如中國的[武陵源]、[九寨溝]、[黃龍]。
-
文化遺產:包括文物(銘文、洞穴、雕刻、繪畫),建築群,遺址。例如中國的[長城]、 [故宮]、[兵馬俑]。
-
自然和文化雙重遺產:例如中國[泰山],1999年被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
-
文化景觀:包括宗教或紀念建築,有機進化景觀(殘餘物如化石或持續演變村落),以及宗教藝術文化關聯性景觀。例如中國的[廬山]。
世界自然遺產 : 中華民族的湖南張家界武陵源
世界文化遺產 : 中華民族的長城
世界文化暨自然雙重遺產的東嶽泰山
我登上了泰山的級頂, 海拔1545公尺, 其實是個[小巫], 但是黃淮平原上就屬它最高
位於黃山[西海峽谷]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紀念碑
我循著徐霞客的腳印, 來到了[黃山筆架峰]前
當全世界在熱烈討論「保護人類遺產」的時候,中國在1985年成為締約國並開始積極申報世遺。但是,作為5,000年歷史文化的中華民族,卻正開始向世人展示無知的難堪,和開始承受揭瘡疤的痛苦。例如擁有3000年創建歷史和800年國都的北京,卻未能和羅馬、開羅、巴黎一樣,進入「世界遺產」,因為毛澤東拆去了城牆,毀了胡同,使得北京城本身可能已永遠失去登錄成「世界遺產」的資格,因為它已經不符合 <<公約>> 裡定義的「世界遺產」須保持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的核心條件。
One Night in Beijing, 我留下許多感慨
同樣的,已有2500年建城歷史的蘇州,夠美麗、也夠古老(城市在原址不變),但是它也與「世界遺產」無緣,因為蘇州被攔腰插進一條由上海來的高速公路,破壞了古老城市的格局,和水鄉城市的風貌。因此蘇州市的「江南園林」與「大運河」都成功的申請到登錄成「世界遺產」,但是「蘇州市」本身卻永遠失去資格。
趴趴虎與慧慧羊在蘇州林園
這些都是肇因於人為無知,可以避免的人為過失。所以,擁有5,000年歷史文明的古老中國,搞半天只有兩座古城被通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那就是「山西平遙」和「雲南麗江」。由於它們都在窮鄉僻壤,沒錢也沒人搞「現代化」工程,才得以倖免。
希望「客家土樓」裡的客家鄉親們能認清這一點,改善生活當然有理,可千萬不要愚昧的去做所謂的「現代化」改建工程。一旦「客家土樓」失去文化的特質元素,閩西就會失去觀光旅遊的價值,再度被世界遺忘,回歸到那個窮鄉僻壤丘陵地的定位。
四川的「都江堰」投入兩億人民幣拆除建築物、福建「武夷山」投入資金一億元拆破壞景觀的建築、湖南「武陵源」花三億元拆除核心景區的建築,這些都是可供借鏡的例子。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似乎犧牲很大,但這是作為古文化中華民族的榮譽和原罪,如何在「保有文化」與「改善生活」之間取得平衡雙贏,正考驗現代中華民族兒女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