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英語 介紹土樓] 是土樓居民鄭小姐的願望
【在福建的故事】 1012 南靖客家土樓
福建的「客家土樓」,總數高達一萬座以上,其中較為集中的地區為龍岩市的永定縣、漳州市的南靖縣與華安縣,共約有三千多座。它們的位置有些依山、有些傍水,完全是根據當地的自然地形而建;在形狀上,有些呈正方形、有些呈圓形,分別都獨具匠心。它們土樸的外觀顏色,座落在丘陵梯田上,完美的呈現出人和大自然和諧的美麗景觀。
客家精神來自5000年歷史文化的累積、來自遷徙飄泊的磨練、來自群山峻嶺險惡環境的考驗、來自祖輩家規殷切的薪傳,於是居住在土樓裡的客家人,就把這些情懷發揮在[蓋土樓]上,在漫長的歲月裡,他們不斷努力創造,不斷積累經驗,技術愈來愈高超,審美觀愈來愈開闊,土樓也就愈蓋愈高,愈來愈大,愈來愈美。
由於「土樓」不是一處為觀光而興建的主題公園(Theme Park),它是一片民居。所以事先做功課、選擇性參觀,就成為非常重要的功課,因為你不太可能將上萬座的「土樓」全都逐一看完,只能選擇較具代表性者,於是「世界遺產名錄」就是最好的選擇參考。趴趴虎這次主要參觀的目標就是漳州市南靖縣田螺坑的「土樓群」。
由美加地區或台灣前往漳州市,最方便的路線可能是從台北經由金門「小三通」,或是在台北搭乘直航班機到福建省的廈門市,然後轉往漳州市。我從廈門市區出發後,經「海滄大橋」取道「瀋海高速公路(東北瀋陽到海南島海口市)」南下。先到「天寶服務區」,品嚐名產「天寶香蕉」,然後轉入「廈蓉高速(廈門到成都)」,也就是「國道G-76」,沿途山坡上可看到許多香蕉園,和台灣南部高屏一帶景觀相似。從廈門市到漳州市約54公里,行車時間約90分鐘便進入漳州市界,過了「風霜嶺隧道」,就進入「南靖縣」,要前往「土樓」群區,須轉入尚稱寬敞但凌亂的「國道G-319」。
從南靖縣市區到「田螺坑土樓群」路上,沿途有許多香蕉園、破房子,夾雜著新樓房。在雙向行車的市區公路上,師傅們飛馳在筆直的大馬路上相互飆車,並且以按喇叭方式與對向的熟識駕駛互打招呼,牛車、馬車、賓士車夾雜在公路上奔跑。直到出了南靖市區,轉入「縣道X-562」,車速才終於慢下來,因為這條鄉間小道,左邊是高山,右邊是河谷,路線曲折狹窄,不易飛車其上。距離趴趴虎要去的「書洋鎮」,這段路途全程約47公里,車外是美麗的田野風光。
過了小村子[船場]之後,有個「甘芳收費站」,位於「縣道X-562」西行約42公里的地方,由於趴趴虎做足功課,我看到了右手邊有一個招牌上面寫著「呂氏祖籍地」,這裡就是呂秀蓮的祖籍地。她在擔任中華民國副總統之前,曾經返鄉來漳州祭祖,她們呂氏宗族的土樓,「龍潭樓」,興建於清代康熙年間,由於它對台灣人深具統戰效果,是民進黨人呂秀蓮的故鄉,目前已被闢建為「南靖土樓博物館」。
[福建土樓, 故里南靖]
呂秀蓮的祖籍地 南靖[龍潭土樓]
書洋鎮土樓群
在「縣道X-562」的43公里處,就是「土樓旅遊中心」,這裡距離廈門市約150公里,行車時間約花3小時。從這裡前往趴趴虎的目的地[田螺坑],還有12公里的山區小路,沿途已經陸續出現獨立的「土樓」建築出現在公路邊,在進入「田螺坑」村子之前,在收費站的對面有個「觀景檯」,是鳥瞰「田螺坑土樓群」全景的最佳位置。江湖傳說中的『四菜一湯』土樓群,也就是新聞報導,或報章雜誌裡,經常出現的「土樓」照片,就是在這裡取景拍攝。現在它居然清晰的展示在我的眼臁下,那種衝擊真是震撼內心,令我激動。可惜的是我無法沉澱下來發思古之幽情,因為聒噪沒品的大陸客呼爹喊娘,吆喝喳呼吃喝,讓人完全倒胃口,只想趕快逃離這個擠滿難民人群似的窄小「觀景台」。
位於南靖縣書洋鎮上板村的「田螺坑土樓群」,基本上是黃姓家族聚居的村落。他們的祖先在南宋時代從湖北遷徙進入閩西到這裡。「田螺坑土樓群」由一座方形樓「步雲樓」、三座圓形樓「和昌樓」、「振昌樓」、「瑞雲樓」,和一座橢圓形土樓「文昌樓」,組合而成。方形的「步雲樓」居中央,其餘三座圓形及一座橢圓形的土樓圍繞在「步雲樓」四周,建築佈局根據山坡走勢,高低錯落。這些「土樓」在群山環抱下,居高俯瞰,有如一朵盛開的梅花,更被人們戲稱為餐桌上的「四菜一湯」。
本來圓形給人的感覺是無始無終,四座圓形建築環環相扣,更令人難分東西南北;但是,中間有了一座方形的「步雲樓」後,立即有了方向感,東西南北有了相關位置的指引。造型不同的五座獨立「土樓」,於是就形成了一群圍攬在一起的建築群體,真是神奇!
「土樓」的外部結構(土磚牆)是黃土夯胚,雖然每個單一黃土夯磚是長方形的,但是由於黃土泥磚很小,而土樓卻很巨大,所以用平直的長方形土磚,仍然可以砌出圓形的「土樓」。而「土樓」的內部房間架構,則是使用閩西山林盛產的杉木,所以「土樓」事實上是由黃土泥磚和杉木棟樑,共同來支撐重量,建構成非常特殊的建築結構。
[土樓人家歡迎您]
「土樓」大門的門扇大多是使用實心木材,包上一層厚實的鐵皮,目的在防火和防盜。門後通道的空間,本來是用來擺長板凳,供「土樓」內住民聊天乘涼的「活動中心」,或是用來放置「土樓」內公家使用的器具如石磨,但是目前那空間全被廉價商品塞滿。
我來到了[振昌樓]
走進土摟,放眼四周,圍繞的是三、四層木質樓房,中間是個「大天井」,「土樓」居民在這裡從事生產活動,或是用來涼曬穀物醃漬蔬果;而且,「天井」內必定有口深水井,以確保土樓內的飲用水和消防水無慮供應。
大門中軸線穿過天井正對的「公廳」,是「土樓」裡最尊貴的地方,有如是一般宅院的正廳大堂。通常客家人會在這裡擺張八仙桌,用來供奉觀音菩薩和祖先神祖牌。客家人對信仰十分多元寬容,不但保有漢民族的儒教、道教、佛教,還會加上民間的神祇例如關帝爺、媽祖婆,甚至還接納閩西土著信仰的山神、河神。而最妙的莫過於這些神祉在客家人的生活裡,祂們全是「合署辦公」,共同使用一個辦公室「公廳」,而且還有一點職權不分卻又萬能的感覺,舉凡為了求財、求子、求平安、求功名,你可以從玉皇大帝開始,一路拜到觀世音、如來佛、孔夫子、媽祖婆,祈求庇佑祝福,反正心誠則靈。
土樓正廳
趴趴虎在「土樓」居民鄭水生小姐邀請下,走進她正在做午飯的廚房喝茶聊天。鄭小姐是外地嫁進黃家的媳婦,先生是黃家從湖北搬來閩西的第22代,目前他們已有兒子(第23代),家裡從事農耕,她自己因為就讀過旅遊學校,所以現在擔任「土樓景區導覽員」。他們住的這座「步雲樓」,始建於清嘉慶元年亦即西元1796年,原始建築在1934年,因國共內戰,毀於戰火。目前我們看到的建築物是1949年解放後才在原址依原樣重建。後來因為族人繼續繁衍增加,必須另蓋新樓才夠居住,但是可用的空地只剩下長方形的曬穀場,所以最新的「文昌樓」蓋成橢圓形,於1969年完工。
鄭小姐放下手中的鍋鏟,奉上一杯「土樓」自產的清茶,述說著土樓的故事,並且熱情的引領趴趴虎參觀「土樓」人家。除了聆聽她詳盡介紹「土樓」結構,趴趴虎還有機會用客家話和居住在「土樓」內的鄉親們「打嘴鼓(聊天)」,是個難得的「土樓」經驗。
鄭小姐表示:整個「土樓群」都屬於黃姓宗族的產業,各「房(直系親屬組成的分支)」分別居住在不同的「土樓」內,各「土樓」內又分屬不同的「家」,每「家」擁有一個三層或四層的「開間」,產權由地表垂直往上到「土樓」的屋頂。除了「公廳祖堂」因位居大門中軸線,較尊貴之外,其他所有「開間」的坪數大小、格局配置都一樣,每家享有相同的空間和資源,沒有封建的長幼輩分之分。
這點和趴趴虎熟悉的台灣客家人「房份」配置很不一樣。以我出生長大的新竹「西河堂」為例:我家是個「ㄇ」字型的「雙進」建築(屋前有內花園和外院埕),建築的正面稱為「正廳」、左右的廂房稱為「橫屋」。「廳房」的正中央稱為「廳廈」,是供奉祖宗牌位的廳堂,也是接待訪客的客廳。坐在「廳廈」中央面朝大門,左手邊為大位,所以「廳廈」左邊的房間是主人的臥房,也就是我的祖父母的房間;「廳廈」的右手邊是「大房」的房間,也就是我的伯父母的房間;我的父母是「第二房」,所以我們住在左邊的「橫屋」的頭一間。右邊的「橫屋」則是客房和長工的房間。「正廳」的邊間是穀倉和伙房,「橫屋」的邊間則是放置農具、肥料、醬菜、醃菜的儲存空間。「橫屋」的背後是個天井,旁邊有一排飼養雞鴨和牛隻牲口的廂房,以及延伸到圍牆外的豬圈。
環繞在「土樓」中央空地「天井」的第一層樓是各家的廚房,所以繞天井一圈,有幾個廚房,就表示這座「土樓」內有幾戶人家居住。二、三十個相鄰、卻又不相連的廚房圍繞一圈,非常有趣。豈止是「一家炒肉三家香」?根本整個「土樓」內都是肉香味道。到前家借醬油、在後家抓蔥蒜的情景,一定非常有趣。鄭小姐被趴趴虎追問是否如此時?笑而不答,但是在她帶趴趴虎串門子時,看她與各家熱絡的交流裡,我已經瞧出答案。土樓的生活空間雖然有些擁擠,但是在和睦的「小社會大家庭」裡,我看到了客家鄉親團結的精神,我為這些生活在中國東南丘陵裡的鄉親們感到驕傲。
「土樓」的二樓空間,大部分當做穀倉,用來儲存糧食;樓下煮飯時,炊煙透過木結構薰入榖倉內,使穀物保持乾燥,不易發霉生蟲。這和趴趴虎家的「西河堂」,穀倉就設在[灶下(廚房)]的同一個房間,燒柴薪的老虎灶散發的炊煙和溫度可以驅蟲,應該是同樣的道理。
「土樓」的三樓空間,則是各家的臥房。每家經濟狀況不同,設備不同,有些是大通舖,有些則有木雕「八架床」。這一層樓的高度,通常也就是「土樓」外牆上看到開小窗的高度。窗孔通常做成內大外小的漏斗梯形,防衛作戰時,既能減少被攻擊的危險,又能增加監視窗外的視野角度,予以還擊。
趴趴虎童年時,便常常利用這種「射孔」的優勢,躲在我的臥房內,對屋外的麻雀進行彈弓突擊。它十分有效,使得我經常偷襲到獵物,但是每當命中目標,我卻又趕緊收起彈弓,眼看著被我射傷的麻雀,緊張得不知如何處理善後。
穿梭在「土樓」各家的臥室這層,趴趴虎看到那裡的年輕後輩正在上網,不禁大吃一驚。鄭小姐卻只輕描淡寫說:『是啊!多上網才能看到山外的世界』,在這窮鄉僻壤的山區,能享用到高科技對「土樓」居民似乎是件理所當然的小事。
而對「土樓」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在鄭小姐導覽專業的反應中,只意味著更多的遊客會來,土樓人家可以賺更多錢來改善生活,沒有太多「文化遺產」的高調。『我要讓小孩好好讀書、學英語,才能更好介紹土樓』,好一個務實踏實的客家媳婦兒,隨時準備可以撐起一片天地。趴趴虎走在三樓臥房外戶戶相連的木板通道環廊,在吱吱喳喳的木板聲中,我的腦海中重複出現『上網看山外世界』和『學英語介紹土樓』這兩句鄭小姐回答我的話。
來到「天井」的一個小販攤前,鄭小姐問趴趴虎:『要嚐一口粢粑嗎?』我邊點頭邊跟她走向大門口的門檻。那裡有一組古老的粢粑臼和粢粑杵槌。這和我熟悉的一根木棍、一個甕缸不太一樣。這種「粢粑機組」需要四個人操作,鄭小姐介紹說:『通常是三個女人站在木架上用力踩,搗槌便一上一下開始搗粢粑,另一個女子便在搗槌上下的間隙空檔,伸出手『「斷」(客家話:捏擠)粢粑』,十分驚險。
製作醃漬菜是「土樓」客家婦女固定的家活,不管是芥菜、蘿蔔、甜菜,都可以醃漬。年屆八十的「虎媽」,還特地偷偷掐一小塊嚐嚐,想以「職業家管」婆婆的身分來評鑑比較,看一看「土樓」客家媳婦的醃菜,和台灣客家媳婦的醃菜有啥不同?
「芋仔包」是「土樓」客家的特產小吃,趴趴虎第一次嚐到這種客家美食。它的做法與台灣「客家菜包」相似,基本材料是木薯粉和蒸熟的去皮芋頭,輾碎搓混在一起,揉成薄皮,內餡以冬菇、蝦米、豬肉、韭菜、冬筍、和豆乾炒成香餡做成的包子,蒸熟後即可食用味道非常鮮美。最有意思的是「土樓家酒」,當地客家人用優質糯米和純淨山泉,配上紅麴,釀出來的紅顏色米酒,甘甜爽口,香氣濃郁,喝起來有如蜜糖水。
趴趴虎那天在「土樓」用過午餐後,與店主人黃家大哥打嘴鼓,[菸酒菸酒]交流一番,客家話拉近兩岸客家人的距離,盛情之下猛灌幾杯,真是爽啊!但是,黃大哥說,這種酒很奇怪,在「土樓」喝著好喝,但是翻山越嶺帶出山外就變味、還變酸。我暗自竊笑「當然啦!不然醋是怎麼來的?」紅米酒雖然好喝,但趴趴虎出門路走多後警覺性還是有的,我知道這種無影殺手的後勁必定很強,一旦喝掛掉,後果嚴重,立即謝絕敬酒。
黃大哥拿出「土樓茶米」泡茶。對山區的客家人而言,茶就像米一樣多,而且日不可缺,山泉水、炭火燒、淘茶壺,一切看似平常隨意,可那份清茶格外的芳香,因為土樓裡的這杯清茶,多了一份鄉野氣息,多了幾分客家鄉情!
對訪客來說,「土樓」的最大震撼是那壯觀的造型,無論是從遠處觀賞,還是跟前仰望,「土樓」都會以它龐大的單體建築令你驚悸,特別是對客家子弟趴趴虎來說,更是一種血脈的震撼教育,和心靈的認祖歸宗,因為那石牆角和夯土牆,正是趴趴虎童年在台灣新竹湖口「西河堂」的建築方式;還有那土牆上的小泥窗、牆頂的「出簷(寬闊屋簷)」,都是趴趴虎童年嬉戲摸鳥巢的記憶。更要命的是,土樓附近總有一口池塘,它們原本是建樓取土挖出的坑洞,通常客家人都把它當做灌溉蓄水「埤塘」,趴趴虎夢裡「西河堂」的埤塘,就是我釣魚游泳的樂園。
「土樓」的出入口只有一個大門,我們台灣客家人的大廳門楣上標示的是姓氏的堂號,例如我們林姓的「西河堂」,而「土樓」入口門楣上標示的是主人的心願或勵志期許,例如:想平步青雲的「步雲樓」、想富裕昌盛的「裕昌樓」、想子孫文韜武略的「文昌樓」。
大門兩側的對聯也能顯示主人對後輩子孫的期許,我的祖先渡海來台,希望子孫能繼續創業發展,所以「西河堂」的對聯是「西北開基東南創業、河山永固日月長明」。然而土樓「承啟樓」的對聯則是「承前祖德勤和儉、啟後孫謀讀與耕」。我家「西河堂」的大廳窗斗上題的字和畫是儒雅的彩繪和題辭「鳶飛」、「魚躍」、「龍飛」、「鳳舞」;然而,土樓「熾昌樓」門楣白牆上漆的卻是政治正確、斗大的「毛主席萬歲」五個紅字。
-
【讀行天下】
* 如何從廈門到土樓:
可以在廈門參加當地旅遊團(費用較便宜但團員素質很爛)、或在台灣參加福建旅遊團(收費較貴但旅遊品質較佳)、也可以自訂行程,由漳州包車前往土樓,但是必須知道你在幹什麼?去哪裡?亦可搭乘巴士從「廈門」到「南靖」、轉中巴到「書洋」、再雇用「摩弟」(由司機駕駛的計程摩托車)到土樓。
* 「南靖土樓」遊覽路線可分為兩條路線:
A. 參觀「田螺坑」、「裕昌樓」、「塔下村」,票價約RMB65
B. 參觀「和貴樓」、「懷遠樓」,票價約RMB40
* 「永定土樓」目前已經闢為「土樓民俗文化村」,票價RMB50
到「承啟樓」裡面參觀,另加門票RMB30
-
* 土樓內已經開設了許多民宿和餐廳,遊客吃頓飯或住一宵,都不是問題。每人每晚大約是RMB20-40,有照明、有熱水、還可上網,夠便宜。住在土樓裡,和土樓人家一起吃農家飯也夠炫。重點是土樓廁所都在土樓外,三更半夜若想上衛生間,有點麻煩、有點恐怖,需要三思。
-
*「書到玩時方恨少」沒關係,出門前上網查查看,了解3000多個土樓裡面,那46個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可避免被惡質的大陸導遊當「呆胞」,騙得團團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