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岩塊白色 和 幾何線條結構的建築, 是[蓋堤中心]的最大特色.
【看山讀水】224 蓋堤中心
1983年,「蓋堤信託基金J. Paul Getty Trust」在南加州洛杉磯市的聖塔摩尼卡山麓丘陵地,購買了304萬平方公尺的土地,做為興建「蓋堤中心Getty Center」園區的館址。第二年,在全球建築界積極展開尋覓建築師的求才後,結果相中來自美國紐約的建築師麥爾(Richard Meier 1934 -- )擔任「蓋堤中心」藝術園區的總設計師。這位偏愛單純白色系和純樸幾何線條,來從事建築設計的當代大師,將「蓋堤中心」園區內的建築群,營造成融合光線、自然、幾何、層次等元素與觀念,成就出一座座和諧平衡的空間詩篇。加上園區的花圃造景、散置各處的銅雕,使得這個藝術園區的建築、庭園、雕塑,本身就成為園區內「蓋堤博物館Getty Museum」最佳室外展出的當代藝品項目。
Getty Center 遊客中心
麥爾出生於尼瓦克(Newark, New Jersey),是一位猶太人酒商之子,畢業於康奈爾大學的建築系(Cornell University)。白色和幾何線條是他的建築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他的堅持,曾與建築大師葛瑞夫斯(Michael Graves)、蓋斯密(Charles Gwathway)、艾森曼(Peter Eisenmen)、黑達克(John Hejduk)並列為「紐約白派the New York Five」。
山頂電車站後面的[大禮堂Auditorium]
[Cactus Garden] 和 洛杉磯市區 (背景)
他在50歲就獲得建築界的桂冠「普立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的肯定,並獲選擔任「蓋堤中心」總設計師。成名甚早的他,建築作品遍及美國、歐洲與亞洲,除了洛杉磯「蓋堤中心」、還有羅馬「千禧教堂Jubilee Church」、亞特蘭大「高等藝術博物館High Museum of Art」、巴塞隆納「當代藝術館Barcelona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聖荷西市政府San Jose City Hall, California、中國深圳「華僑城會所OCT Shenzhen Clubhouse」等,並曾在兩年前飛到台北,在富邦講堂裡以「建築‧光線‧自然」為題,分享他的建築設計經驗與對白色的見解,並與建商合作,準備在台北推出建築作品。
噴泉廣場
階梯上的雕塑作品
白色,在一般人的眼裡,也許就只是一種單純的白色,甚至是無色;但在建築大師麥爾的眼裡,白色,卻有245 種之多!帶點米色的白、反射天空顏色的白、有著樹蔭婆娑的白、夜晚燈光籠罩的白⋯⋯等等,據說在麥爾的建築事務所內,共有245 種白色樣本,他認為「它(白色)代表著的是不同時間的自然、有機、改變。」
白色石塊原色的建築群
挑高的咖啡廳石柱
1997年12月16日,全世界最優質的私人博物館「蓋堤博物館」,竣工啟用時,搶頭香的群眾搭乘著科幻片中的載具「Hovair」,電動氣墊接駁車組,緩緩的停靠在山頂站時,映入人們眼簾的是一群線條優美、高大壯碩的白色建築,方柱子和牆面甚至是由粗糙的白色大理石石灰華(Travertine)方塊堆壘而成,那氣勢磅薄的場景令所有人都瞠目結舌。
石灰華材質的建築群
Getty Center 不僅是一個博物館, 建築群本身就是展示的藝術精品.
所謂的「電車」,嚴格來說是一部擺成水平方向升降的超級電梯,以每小時約16公里的時速,將遊客從山下停車場,帶到山上的「蓋堤中心」園區。不到五分鐘的車程,給予所有遊客的震撼教育是充滿科技感的讚嘆,和進入雄偉白色帝國的情怯,令人由衷佩服建築大師麥爾的鋪陳。遊客也可以順著電車旁的步道走路上山,約15分鐘可達山頂站。電車經過的禮堂建築,它的外牆、窗戶、地板、走道,全是以30吋長寬的方格子布局拚湊出來的,是個非常有趣的建築方格。
以石材為主的建築群, 使[Getty Center]的氣勢非常磅礴.
秋陽灑向室外咖啡廳
電車的山頂站前是個視野十分良好的廣場,不僅可以鳥瞰山腳下的風景,更是好好認識這個藝術園區建築材料「石灰華」的機會。我們步履所及的是已經磨光切割面的石灰華地磚,但是,在建築師麥爾的要求下,園區內的許多石柱和牆面是保存著粗獷的切割面,我甚至親眼看到許多處的牆壁面磚,不但粗糙,甚至還保留著原始的樹葉紋路、貝類、及其他動植物的化石鑲嵌在石磚上。最容易找到化石的磚牆就是在廣場西側,隔著餐廳和咖啡廳的那道牆、以及電車站後面,隔著員工辦公室「東樓」和「北樓」的那道圍牆。
石塊中保存著樹葉的紋路
這些乳白色大理石「石灰華」是從原產地義大利蒂佛里(Bangni di Tivoli, Italy),運送到此地。數千年前的古羅馬人,使用同一地區的採石場出產的「石灰華」建築石材,用來興建著名的「大競技場」、「Trevi噴泉」、和「聖彼得大教堂」的列柱。用來興建「蓋堤中心」的「石灰華」石塊,平均重量每個約127公斤;為了鋪蓋92,900平方米的建築面積,總共使用了16,000噸重的石塊,遠洋貨輪航行了100次才將石材全數運到南加州。
當年麥爾為了給「蓋堤中心」找到適用的建築石材,以及產量穩妥的供應商,曾經蒐集檢視超過2,000家廠商提供的樣品,始終沒有令他滿意的結果。直到有一天,一位來自義大利的商人馬立奧地(Carlo Mariotti)走進麥爾在洛杉磯的辦公室,除展示樣品之外,還特別強調他的採石場就在羅馬北郊的蒂佛里,古羅馬人就是在那附近採取建築石材。當他知道麥爾需要的量,以及不用磨光打滑的素材時,他更決心要標到這筆生意,因為開採石材容易,真正耗時又費功夫的是去切割石塊後,磨光打滑成豆腐塊的琢磨過程。
雙方很快敲定這門生意,但是出錢的老闆「蓋堤信託」可緊張了,大老遠地從義大利運一大堆石頭到洛杉磯,費用要多貴啊?美國的洋灰水泥(stucco)不能代用嗎?可是外行終歸不能領導內行,基金會委員們只好聽麥爾的話,他說了算,開始進口一堆石頭。誰知道這個決策卻意外的替基金會開闢一條財源收入,因為當工程竣工之後,發現進口的石材還剩下很多,於是麥爾就讓工人將它們全數切割成2x2x2英吋的小方塊,隨著園區開放參觀,將這些小方塊的「石灰華」配合導覽員說故事,將它們當紀念品賣給遊客,每顆收費$10元。由於只是小錢,幾乎所有遊客都人手一顆,甚至加碼多買幾顆當禮物,趴趴虎的家中便有好幾顆「蓋堤方塊」用來當鎮紙。據說由於銷路太好,不但當年多餘的石材早賣完,甚至連備份留做當修護建築物使用的義大利產「石灰華」都切割售罄。
2015年8月12日,園方宣布,他們終於緊急的從墨西哥找到類似的石材貨源,但是為了方便加工,今後的小方塊將切割成3x3x3,不再是以前的小巧玲瓏,售價仍然是每顆$10元。原本新的小方塊在今年(2015)的6月就要推出,正式操作後才發現要把大石頭切割成小方塊,每個又要加工成「蓋堤式」粗獷的原始面貌,不能讓小方塊的六個面都是光滑的切割面,居然是一件高難度的作業流程。
★【讀行天下】
☆ [蓋堤中心Getty Center] (310) 440-7300
@ 1200 Getty Center Drive, Los Angeles, CA 90049
停車費每次$15、電動接駁車與入園參觀免費。
開放時間:每天10:00 - 17:30、週六開放到21:00、週一閉園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