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無論是建造或搬遷都很方便, 是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的智慧.
【走進蒙古國】 09 草原天堂我的家:蒙古包
「蒙古包Mongolian yurts」(蒙古語稱〝Gei-er蓋兒〞)是蒙古草原牧區中最常見的民居。從牧民的眼光來看,「蒙古包」無論是建造或搬遷都很方便,很適合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我所見過的「蒙古包」似乎都呈圓形,大小則從我住的「雙人房」〝小籠包〞到可容200多人同時用餐的「大帳」。根據我在牧區認識的蒙古小兄弟告訴我,架設「蒙古包」很簡單,只要在平坦的水草地尋覓好地方,根據自己的「蒙古包」的大小先畫一個圈圈,便可以開始按照圓圈的大小搭建,他一個人就可以完成。雖然我是個受過「木章訓練」的美國童軍團長,搭建童軍帳篷是小事一樁;但是對於「蒙古包」還是充滿好奇。而最讓我訝異的是,「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內部可使用面積卻十分寬敞很大,而且室内空氣流通、採光良好、沒有蚊蠅、不怕風吹雨打,竟然是一個出乎意料之外非常舒適的野外宿營設施。
投宿在[特勒吉國家公園]的[蒙古包].
[蒙古包]內部一瞥
[鄂爾渾河谷] 渡假村的[蒙古包]
[蒙古包]的大小不一樣
[蒙古包]的附屬設施也不相同
渡假村內搭建[蒙古包]的地基
現代版的[騎士]不再騎馬
設在[蒙古包]內的度假村辦公室
外型亮眼的[蒙古包]
原來它是度假村的餐廳.
[蒙古包]餐廳的內部
[蒙古包]餐廳的[天窗]
在蒙古, 蔬菜是比肉類還高檔的食物
羅宋湯
燉牛肉
自助餐式的蒙古晚餐
浴室衛生間
[蒙古包]的大門雖然低矮, 內部卻相當寬敞.
門口旁有洗臉台和衣櫥
衣櫥的旁邊是張單人床
[蒙古包]裡的桌椅傢俱
天窗
彈簧床, 毛毯
蒙古草原緯度高, 大約5點就天亮.
草原的晨光
[蒙古包]外的草原區
在[蒙古包]餐廳用西式早餐
擦玻璃! 揮手告別[鄂爾渾河谷]渡假村.
草原上的遊牧民族,為了方便「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需要易於拆裝遷徙的住所,因而創造了帳篷式的居所「蒙古包」。蒙古草原上的「蒙古包」從「匈奴時代」(西元前209年–西元460年)起就已經出現,一直沿用到現在「蒙古國」,已經有2200年歷史。
牧民們的[蒙古包]
[巴彥戈壁] 的[蒙古包]和牧民
[哈斯台]的牧民[蒙古包]
[哈斯台]的牧民[蒙古包]
構建一座「蒙古包」的主要「結構模組Modules」包括「架木(結構框架)」、「毛氈(牆面和頂部防風遮雨)」、和「繩帶(馬鬃或駱駝毛編捻而成的繩索)等三大部分。使用的建材不用泥水、土坯、磚瓦,使用的原料以木材和動物毛髮為主,是建築史上的奇觀,也是蒙古草原遊牧民族智慧的體現。
常見的「蒙古包」大多呈圓形,四周側壁是數塊「哈那(面板)」,每塊高約130~160公分、寬約230公分左右,用條木編成網狀,好幾塊連接圍成圓形,上蓋傘骨狀圓頂,與側壁連接。帳頂及四壁均覆蓋著毛氈,以繩索固定;帳頂留著圓形天窗,以便採光、通風、與放置煙囪排煙。夜間或風雨雪天,天窗可覆蓋毛氈遮光或防雨。「蒙古包」的大小是以幾片「哈那(面板)」來稱謂(不是坪數、也不是平方公尺),分為4扇、6扇、8扇、10扇、12個、18扇、24扇「哈那」,一般牧民使用的大約是6-8扇。最小的如我住的〝小籠包〞是兩張單人床、有些大一點的有三張床、或四張床,餐廳的「蒙古包」則可可容納數十人到數百人。據說,「蒙古帝國」時代「大汗」的帳幕可容納上千人。
「蒙古包」分「固定式」和「遊動式」兩種。一般而言,半農半牧區多用「固定式」,周圍砌土壁,頂上用蘆葦草搭蓋;遊牧區則多爲「遊動式」。
我這次在牧區看到的大多是屬於「遊動式」的「蒙古包」,〝搬家〞時可以跟著牲口跑;而「遊動式」又分爲「可拆卸式」和「不可拆卸式」兩種。前者在〝搬家〞時,只需將「蒙古包」支解成「結構模組」,由雙峰駱駝或髦牛馱著走,到下一個落腳點,再組合搭建「蒙古包」;而「不可拆卸式」的「蒙古包」,則是將整座「蒙古包」放置在「勒勒車」上,然後以牛群來縴引,直接馱運到下一個落腳點停放。
摩托車, 太陽能發電板, 微波訊號接收器, [巴彥戈壁]的牧民生活配備.
[巴彥戈壁]的牧民以飼養駱駝和馬匹為主要牲口
[不可拆卸式]的[蒙古包]放在牛車上
此外、我在渡假村還看到「改良版」的「蒙古包」,外型與傳統的「蒙古包」完全相同,竅門在於它不是搭建在草地上、而是搭建在「木板基座Deck」上,利用這抬高的空間,在「蒙古包」內配置衛浴設備,基座下方就是化糞池,讓居住「蒙古包」更為舒適。
我在[哈斯台國家公園]的"家"
我在[特勒吉國家公園]的"家"
軍事哨所的[蒙古包]
搭建在deck上的[蒙古包] (左下方可看到衛浴設施的排水管)
「勒勒車」是蒙古草原上的古老交通運輸工具,車身小、雙輪高大(直徑約在165公分左右)、用樺木或榆木製成,不用鐵件,結構簡單,易於製造和修理。一輛「勒勒車」的淨重約100斤左右,據說可載貨五、六百斤到上千餘斤。此外,我在蒙古牧區還看到一些特殊功能的「勒勒車」,例如,圍有車棚、供人乘坐的「轎車」、安裝有木櫃,用來貯藏糧食、肉食的「庫房車」、裝有木槽、牛皮袋或鐵桶等盛水工具的「水車」等等。
組合建構一座「蒙古包」,大約可粗分為六個工序,可惜此行只能聽聞蒙古帥哥「奧特吉奎特和・巴」給我口述,沒法目睹這小伙子實地搭建。
第一步:搭建周邊牆面的骨架、樹立門框、門扇;
第二步:搭建屋頂的拱型骨架;
第三步:在屋頂的拱型骨架上鑲嵌入帳頂中央的通風口「天窗Sun Roof」;
第四步:鋪上屋頂內側的防水層;
第五步:在屋頂和牆壁的骨架上蓋上內層的羊毛氈;
第六步:最後在最外層蓋上帆布。,並用繩索綁緊
「蒙古包」搭建組合完成後,便可以行〝包〞内的裝飾,例如,鋪上厚厚的地毯,四周〝牆〞上掛上鏡框和狩獵戰果標本,現代家庭電器也進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暢愉快。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四步
第五步
第六步
牧民家中的電器品
牛糞或馬糞是[蒙古包]內的主要燃料
「蒙古包」的門通常朝向東南方向、〝包〞內中央為烹調和取暖用的爐灶,煙筒從天窗伸出。爐灶的周圍通常會鋪滿牛皮、毛氈、或地毯。「蒙古包」的正面和西側是長輩的起居處、東面則是晚輩的起居處(拜訪蒙古族朋友時,遵守這點禮儀習俗非常重要)。四周擺設的家具主要有木質的櫥櫃、座椅、斗櫃、方桌等,主要特點是小、低,占地少,挪動方便且不妨礙視線。這使得「蒙古包」看起來外形很小,但可供使用的面積卻很大。此外,這次旅遊我進出過十多個不同的「蒙古包」,每個〝包〞的室內空氣流通都十分良好,甚至沒有台灣民宿的霉濕毛病或煙味。除了帳頂的「天窗」外,〝牆壁〞的牆底還有一層圍氈,夏天可掀開通風,冬天放下保暖,採光條件良好,十分舒適。
參訪「蒙古包」有幾項忌諱,別讓自己成為魯莽的訪客:
- 走進「蒙古包」不能踩門檻,不能坐在門檻,不能擋在門口,這是蒙古包的三忌。進入時,首先要撩起氈門,跨過門檻進去。有教養的客人,不但腳不踩門檻,也不從大門正中而入,要輕輕地撩起祥雲簾子,從氈門的東面進去。把右手向上攤開,用手指觸一下門頭,才能進去。這樣做的用意是「祝福這家太平吉祥」。
- 蒙古人尊重竈火,把它看得比什麼都珍貴。來家作客的人,别說踩進竈火的木框里,就是木框本身也不能踩。前後出入的時候,要把袍襟撩起,生怕掃住竈火的木框(火撑外面的木圈)。
- 墜繩,就是栓在天窗正中、用來固定「蒙古包」的拉繩。蒙古人認爲墜繩是保障蒙古包安寧、保存五畜福分的吉祥之物、是一種家戶生存、五畜繁衍的吉祥物,所以非常珍貴,外來人不能用手去摸。
曾經在野史書籍上讀到,「蒙古包」後面總是立着一根光禿禿的木棍,人們十分敬重它,平常不准外人走近。據說,漢朝的蘇武出使匈奴,被匈奴王流放在北海邊。他剛到不久,降將李陵便奉命來勸蘇武投降。被蘇武痛罵一頓,還要擧節棒打他,嚇得他慌忙逃走。從此,匈奴單于(大王)便不給蘇武飯吃,逼使蘇武必須自己開荒種糧。
由於蘇武不論是放羊打草、幹活種地、還是行居坐臥,出使的節棒絕不離蘇武的身邊,日久天長,節棒上的飄帶和旄球都被磨掉了,他還是將節棒緊緊的帶在身邊。當地牧民見了都非常敬佩他的忠誠氣節。後來,蘇武被漢朝迎接回國後,當地人民懷念他,便在「蒙古包」後邊,樹立了一根光溜溜的木棍,作爲蘇武當年時時留在身邊的節棒的象征。
但是,我這次造訪「蒙古包」並沒有看到任何的木棍,反而是在「風情園」入口「哨所」的「蒙古包」內,看到了黑、白兩色的「索利甸」(用馬鬃毛編捻成的旌旗,白色代表喜慶凱旋、黑色代表衝鋒進擊),讓我遙想起成吉思汗在游動的「蒙古包」裡運籌帷幄,指揮著蒙古騎兵東征西討,鐵馬金戈的豪情。
黑色[索利甸]代表作戰的旌旗, 蒙古騎兵被稱為[黑色旋風].
★ 【讀行天下】
- [駐烏蘭巴托台北貿易經濟代表處 / 駐蒙古代表] 002-0976-11-328705
Taipei Trade and Economic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Ulann Bartar
@ 3rd Floor Taiwan Center, Chingeltei District, Ulann Bartar, Mongolia
- [Ana Lucky Travel] 蒙古當地旅行社、專業經營高品質蒙古全境內的深度旅遊安排
蒙古行動電話 : 002-976-94-002036 安娜 (蒙古在地人、蒙古旅遊專業、能講漢語)
旅遊日期:2017年6月30日 完稿日期:2017年8月5日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