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藤上】之二:029 三角洲的華工與僑社
沙加緬度河「三角洲」是加州的神奇秘境之一。總面積超過750平方哩的人工島嶼,加上1500多浬長的河川水域,「三角洲」不僅是加州的水鄉;那兒也處處留下華人移民汗水的斑痕;那裡也是現代加州人垂釣操舟的勝地,可比擬成風景如畫的中國江南水鄉。秋冬濃霧的晨間,驅車遨遊其中,會讓人有「今夕何年,今朝何處」的時空錯亂。
在1840年之前,基本上滿清政府是採取閉關政策,嚴禁移民。中國傳統觀念及社會風氣也不鼓勵遠遊,朝野視西方各國為未開化蠻夷,不願意和外國通商。當時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是廣州,因此只有廣州附近的人民最為瞭解歐美情況。當加州發現金礦的消息傳到廣州,遂引起人們尋找淘金的念頭。
1840s年代,大清帝國約有四億人口, 可是往後這60年間,由於烽火連天,民不聊生,約有兩百五十萬人移居海外,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成了最大僑鄉,華人移民分佈在東南亞和歐美。根據1910年美國的統計,當時華人在美約72,000人。
華人先民文獻中的[汪古魯]
就是華人開墾沼澤地後 種植核桃樹果園的[Walnut Grove]
華人初始以『苦力』身分被賣來加州,用作補充1848開始的「大淘金」所需要的廉價勞工。之後,被轉往修建「中央太平洋鐵路Central Pacific Railroad」,史冊記載,高峰期約百分之九十修築鐵路勞工是華人。1869年鐵路築成後,數千名華工被轉往沙加緬度河「三角洲」修築堤坊。招募的方式通常是由雇主和一位懂英語的華工口頭約定,承建一定長度的河堤。這名華工不僅是翻譯員也是工頭,由他負責召集華工、擬訂工作時間和地點、安排作息時間、傳達雇主指令。每幫華工住在雇主提供的工地帳棚,通常有自己的華人伙夫烹煮三餐中國食物。華工的人數依工作量需求而訂,大約從8到30人不等。他們的工錢是按照工頭談合約時的價格,有時是以工程量來計算,完成河堤每立方碼工錢得13分錢;或是每天每人得工資1美元。
[One Day One Dollar] 是華人農工的田園生活
華工研發設計出來的一種用蒸汽推動挖浚機器「Clamshell Dredge」裝在平舨船上(barges),可以更有效築堤施工。今天沙加緬度河的河堤維修,仍然在使用當年華工同樣的技術原理,只是配上現代化的裝備。
一份在California State Library的檔案顯示:在1877年,加州土地資源調查顯示這些華工在「築鐵路」和「造良田Land Reclamation」的工程中,營造出的產值大約是三億美元。
Isleton 的 [唐人街]遺址
1860s年代來到「三角洲」的華工,大多來自珠江三角洲的四邑和中山,尤其是來自中山的人數最多。從事的行業除了當築堤工人,他們還從事經商、理髮、洗衣、餐館及包工,絕大多數均為農工或佃農。
早期「三角洲」的農田面積廣闊,白人地主根本無法耕種,所以引進許多包括華工在內的「外勞」,如日本人、菲律賓人、墨西哥人。他們有些擔任農忙時期的短期農工,有些向地主承租農地自己經營,當起佃農。主要農作物為穀類、梨、蘆筍、洋蔥和馬鈴薯。
在「排華法案」限制華人購地置產歧視下,華工分為兩種:經年累月在農田果園從事農活的「長工」,和只有在農忙時期才聘雇來幫忙的「季節工人」。他們都有位工頭,負責招聘、發薪、聯絡雇主。
佃農的工作型態則完全不同。他們向白人地主承租田園土地,自行耕耘種植農作物,或是雇請農工幫忙農活。收成後,佃農繳納部份收益給地主做為「佃金」,地主則以供應化學肥料或農具做為回報,或是提供信用貸款給佃農做為添置農具或購買種子牲口。
「三角洲」地區的華人社團最主要的有三個:「秉公堂」、「俊英工商會」、「同盟會支會(國民黨支部)」,他們不但在僑社扮演重要角色,對中國近代史也有積極貢獻。
「秉公堂」不限制任何華人參加,所以會員眾多,在美國各州都有分舵。在「三角洲」地區就有兩個堂口,分別在「埃崙屯Isleton」和「汪古魯Walnut Grove」。做為兄弟結義的秘密會社-「秉公堂」每年舉辦華人的農歷新年、端午、中秋等三大節日慶祝活動,提供單身華工,家庭生活般的照顧和溫暖。其他如管制賭博、傳播國家民族思想、調解會員糾紛,這些都在華工僑社中發揮正面的功能。
Isleton的華僑文教中心 [秉公堂]遺址
成立於「樂居鎮Locke」的「俊英會」,只限於來自廣東中山的華人參加,因此他的版圖局限在加州。雖然「俊英會」也從事替會員排解糾紛的工作,但是管制力大部份只能針對中山籍的農工。它也和「秉公堂」一樣,有自己的會所,做為會員聯誼場所和公告職業招募訊息。
「同盟會支會」,也就是民國成立後的「國民黨支部」,是「三角洲」華工僑社最具政治意識和活動力的社團。由於國父孫中山先生是廣東中山人,他奔走革命期間曾多次來到「三角洲」地區,號召華人支持革命活動,都得到特別熱烈響應。
華人先民的[葛崙]
就是被趴趴虎稱為<苦瓜藤上>的 最北一個華人村落[Courtland]
中華民國的原名叫 [The Chung Hwa Republic]
所以我們的球隊叫[中華隊] 好像蠻說得通 原來是歷史宿命
1920s年代,為了協助民國政府成立中國空軍,樂居鎮一位中山籍華人佃農林燦士先生,協助國民政府購買數架飛機,做為訓練飛行員之用,可惜就在結訓後,準備將飛行員和飛機送回中國前,飛機和停機庫遭人縱火焚燬。
「三角洲」的華人也捐款支援中國抗日戰爭。1932年,在保衛上海的「淞滬戰役」中,擊退日軍的中華民國第19路軍總司令蔡廷楷將軍,他於1934年三月親自來「三角洲」,答謝這裡的華人捐輸抗日,受到隆重歡迎,並被推崇為「民族英雄」。
[苦瓜藤上]的華人歡迎抗日英雄蔡廷楷將軍
1940s年代,「三角洲」華人響應中國展開的「新生活運動」,努力於中國的現代化,於是在「國民黨支部」協助下,於樂居鎮創辦中文學校,為土生華人提供學習華語的機會,
稱為「周崧學校」,教室內掛著青天白日旗和美國國旗,並懸掛了國父遺像和國父遺囑,教科書由中國運來。該校全盛時期在1940s年代,就讀學生人數最多,直到1970s年代後期,僑社人口銳減才關門。
今天,「三角洲」的華工已闔上歷史的一頁,他們的後代有了更新的發展。惡法亦法,受到美國「排華法案」的遺害,華人先民沒有土地擁有權。他們拱手失去蓽路藍縷開拓出來的家園,後輩紛紛搬遷出三角洲另謀生路。苦瓜藤上的華人村落已熄燈打烊,不見華人同胞的身影,只留下少許斑剝的漢字隱約在破舊建築上;而當年華工精神中心的僑社會所,也門戶深鎖,似乎在無力的護衛著華人最後的尊嚴圖騰。
【讀行天下】
1) Rio Vista Museum (707) 347-5169
16 North Front street, Rio Vista
2) Isleton Chamber of Commerce (916) 777-5880
308 Second street, Isleton
3) Brannan Island State Recreation Area (916) 777-6671
17645 Hwy-160, Rio Vista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