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藤上】之四:031 樂居鎮
「樂居鎮Locke」位於沙加緬度南方30哩的Sacramento River河畔。「樂居鎮」不是加州第一個華埠,也不是三角洲唯一的華埠。但是,「樂居鎮」是整個北美地區僅有的農村華埠。它持續走過近百年風雨,保留下來華人農工移民歷史艱辛的一頁。整個老城區現在已經被登記註冊成為美國歷史古蹟。
2006年10月8日,對於一個被大多數華人遺忘的「樂居鎮」居民來說,那是一個激動且興奮的日子。因為這個純由華人於1910年建造,純為華人居住需求而興建的全美最老鄉村華埠,在這一天舉行「樂居鎮紀念公園地標The Locke Community Park and Monument」首期工程完工典禮。有數百關心華人歷史的友人,從各地趕來參加此一華人歷史紀念慶典。近百年來,華人一直生活在這個沙加緬度河畔的小村莊,但是由於1885年到1943年的「排華法案」,華人不得擁有土地,所以「樂居鎮」的發展十分有限,當地居民人口由當年的三千多人流失到目前僅剩約八十人。直到2005年,「沙加緬度房屋重建委員會」正式將土地所有權出售給目前的屋主擁有後,社區熱心人士才組織了「樂居鎮重建委員會」,展開重建「樂居鎮」的規劃工作。繼第一期工程的紀念公園後,第二期要展開的是建造一座緬懷先民的紀念碑。目前她們已成立「樂居鎮基金會」為加州登記501(c)(3)非牟利機構。
貫穿「三角洲The Delta」的沙加緬度河,蜿蜒有如一根苦瓜藤,而倚靠河堤建立的幾個華工港埠就如同藤上一顆顆的苦瓜。從「三角洲」南端的「里奧維斯塔Rio Vista」開始往上游,先後有「埃崙屯Isleton」、「汪古魯Walnut Grove」、「樂居Locke」、「葛崙Courtland」五個華人聚居的村落。1915年,「汪古魯」華埠『毀於無名大火』-- 華人社區不同故事的相同結局。當時的首富李冰先生,就帶著一些中山縣客家鄉親,往上游約一哩處另建家園。但是由於1882年「排華法案」頒布的「土地法」,禁止華人在美國置產。所以這些華人便向當地的地主,「喬治樂居George Locke」家族,租借果園建立棲身之處,住家每戶五元,商店每家十元,面積總共大約九畝地,這便是「樂居鎮Locke」的由來。
今天「樂居鎮」主街的建築市容:兩排木造二層樓房,樓下商店部份都設有騎樓。除了中文招牌供人緬懷華人歷史淵源,外觀上它勿寧更像西部牛仔電影中的荒郊野店村落。
位於街頭的「周崧學校」,成立於1920年,是北美的第一所中文學校。直到1970s年代,由於當地人口嚴重流失,缺乏學生來源才關閉,中間不曾間斷。號稱是「學校」,其實只是一間教室。它的佈置非常具有國家民族意識,除了星條旗和青天白日旗,講台後方牆上還懸掛國父遺像和國父遺囑。講台旁書架上,保留有「學生簽到簿」,和民國初年在上海印製運來的教科書。
周崧是當地成功的商人,他創辦了美國第一家華人聯鎖店「國民一元商店National Dollar Stores」,在加州和夏威夷有數十家加盟店。可惜終敵不過現代化的「大賣場」,整個聯鎖店於1995年宣告關閉。
「大來博物館」是由當年的賭館改裝而成,大門上陳列一面青天白日旗,舘內保存當年華人的賭具,有西式輪盤、樸克牌桌、中式牌九、和骰子,以及白鴿標的彩票開票機。
同時,也展示了當時的華文報紙,和社區活動的大幅紀念照片,包括孫中山先生逝世後,當地僑社召開追悼會的留影照片;1926年,三角洲華埠中文學校開學典禮的盛況留影;1934年,三角洲各華埠聯合歡迎「抗日民族英雄」蔡廷楷將軍來訪的合照等。
逛樂居大街(Main street),您務必光臨「Al’s Place」這家牛仔式酒吧瞧一瞧。趴趴虎曾經帶「哈客山友社」三名霹靂嬌娃前往踢館,頭兩位嬌娃較客氣,斯文的站在地板上向「目標區」擲出飛鏢,雖然沒有達陣成功,但是一陣流彈乒乒乓乓,倒也嚇得眾老美往櫃檯或桌下躲,以免無辜遭流彈傷及。而一向冷靜慢吞吞的小梅,說時遲那時快,趁眾人一片混亂,悄悄的爬上酒吧台上站著,取到了制高點,等眾賓客回神,由櫃檯或桌下探出頭來想搞清狀況,咱家小梅不慌不忙,狠命向「目標區」射出掌中飛鏢,『乓﹗』的一聲,Bull-Eye﹗正中目標,達陣成功。
以上情節絕非虛構,光看那酒吧外表就「很牛仔」,入口是兩扇彈簧半截門,兩側裝飾了一些獵物,進門更是牛仔味十足的壁畫,和一屋子的菸酒味。但是,真正的玄機卻在天花板,上面釘滿了花綠綠的美金,怎麼上去的?「哈客嬌娃」小梅剛才就做了最好的示範動作。原來這家餐館老闆為善還耍噱頭,當面捐些銀兩給他,他嫌你不夠牛仔大氣,他要你用飛鏢帶著捐款紙鈔射向天花板,飛鏢射進天花板,紙幣留在上面,才算善款捐贈成功,他才笑納。每年二月份左右,大約是中國農曆年前後,餐廳老闆就把那些釘在天花板上的鈔票全取下來,當作慈善捐款,和準備免費大餐招待當地貧困,據說每年都有將近$2000元的善款收入,真是用心良苦又具創意。
惡法亦法,根據1913年頒布的「外國人土地法Alien Land Law」,「樂居鎮」的華人可以在美國的土地上耕作,但不得購買土地,所以「樂居鎮」的華工雖然在當地租地建屋居住近百年,可是始終無法擁有土地產權。「外國人土地法」是1860年代排華政策的殘餘產物,目的在把歧視亞裔的做法訂成法律。雖然該法律已在1952年廢止,但是擁有「樂居鎮」這10英畝土地的沙加緬度縣政府,直到2003年5月23日才通過准予分割土地並出售,同時通過地上建物的所有人可優先承購土地,從此「樂居鎮」的華人才真正擁有建物根基的土地。
沙加緬度縣政府這項措施固然是粉碎了過時的法律,打破種族歧視;可是,苦瓜藤上的華人又開始擔心,被列為國家歷史古蹟的「樂居鎮」具有獨特風格,土地買賣恐怕將導致外來開發商破壞本鎮的風貌。同時,他們也擔心,一但他們擁有土地,地產稅將成為他們無法承擔的沉重負擔。其實他們的擔心不是多餘的,在歷史見證之下的樂居鎮,如果當年不是沙加緬度縣議會犧牲稅收,為了保存古蹟,而否決了「香港富商」於1977年的提出的改建申請,今天的「樂居鎮」恐怕已變成一堆俗氣的商業水泥森林。當初香港富商朱家提出來的所謂『改建計劃』,就是準備拆毀樂居鎮的古建築群,改建成所謂的『富東方色彩的中國公園』、『一片238個單位的共渡公寓』,和一個『遊艇停泊的帆船碼頭』。慶幸沙加緬度縣議會否決這項開發商的改建申請,否則北美洲最大、且僅有的農村華埠,將毀在短視的華商手裡,真是情何以堪?
【讀行天下】
☆ [Dai Loy Museum大來] (916) 776-1661
☆ [Al’s Place] (916) 776-1800
☆ [Yuen Chong Market] (916) 776-6671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