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風情第一怪, 豆腐長毛上等菜.
【尋夢徽州】 55907F 徽州毛豆腐
2011年的「人間四月天」,我來到了「古徽州」的「歙縣」,「徽姑娘」少菲安排我們到當地最著名的「徽菜」館子「披雲山莊」用餐。甫一進門,我就被擺在門口的「毛豆腐」擔攤子給吸引住了。我停下腳步,和正在忙著煎「毛豆腐」的師傅攀談。他表示,傳統的「毛豆腐」吃法是油煎,如果客人不吃油煎,他們也可以做成紅燒、火焙、或清蒸。當他知道我喜歡辛辣口味時,他更是開懷得如同遇到知音一般,提高嗓門繼續講故事。據說,以前陳毅帶領「新四軍」在「徽州」地區活動時,最喜歡吃這裡的「毛豆腐」;而且他的口味很重,總是會以一口濃濃的四川腔,特別的交待廚房『多擱些辣子喲』。這位師傅自己的安徽方言口音已經夠濃重,讓趴趴虎差點兒招架不住幾乎「雞同鴨講」,當他學起陳毅的四川腔『多擱些辣子喲』,我實在憋不住哈哈大笑,很喜歡「徽州人」這種憨厚、熱誠、有趣的「徽駱駝」個性。
歙縣[披雲徽菜府]
[深渡毛豆腐] (料理前)
[徽州毛豆腐] (餐桌上)
如果您嘗過台灣夜市裡的「臭豆腐」,那麼您的「基本功」已經可以品嘗「徽州毛豆腐」,因為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位於台北市「松山車站」旁的「饒河街觀光夜市」成立於1987年5月11日,是台北市繼「華西街觀光夜市」之後,成立的第二座觀光夜市。它的名稱是因位於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四段及塔悠路之間的「饒河街」而得名;而這條街的命名,又因為中國東北地方合江省的「饒河縣」而得名,可是在東北滿族人的語言中,「饒河」是「禽獸眾多之地」的意思,不曉得當年蔣介石威權的狗腿官僚是因為無知?還是鄙視這裡的居民?才取這個街道名字。事實上,如果蔣介石尊重台灣人的歷史,這裡應該命名為「錫口」,因為在「基隆河」航運的年代,這裡的渡船碼頭叫「錫口」,是一處繁榮的通商口岸。
在「饒河夜市」內,有好幾個攤位出售「臭豆腐」,我個人推薦座落在夜市中段的那家「施老闆麻辣臭豆腐」。施老闆將餐廳內的「臭豆腐」料理,稍加改良料理方式、卻仍不失原本風味,成為「2.0夜市小吃版」的「臭豆腐」。以中藥材熬煮雞骨的湯底、加入麻辣的湯頭,烹煮出他們的招牌小吃「麻辣臭豆腐」,內容包含了臭豆腐、大腸、鴨血、香菇、肉絲、酸菜絲,菜色豐富多樣、滋味麻辣夠嗆,是我推薦的原因。如果您不喜歡麻辣的口感,他們也提供傳統料理方式的「油炸臭豆腐」,又香又脆的「臭豆腐」、搭配店家自製的泡菜和辣豆瓣醬,吃起來也很過癮。
夜市裡的臭豆腐小吃攤
[麻辣臭豆腐] 通常搭配鴨血 豬大腸 菇類 和 酸菜
[酥炸臭豆腐] 通常會搭配泡菜 豆芽 和 小黃瓜
[清蒸臭豆腐]
台灣人常將「臭豆腐」自詡為「台灣小吃」,其實這是一件錯誤的認知,就如同「綠蠅」念茲在茲想要「去中國化」,卻又斤斤計較「中國人」的節日農曆年、端午節、中秋節在台灣要放幾天假?如果真要徹底切割,那麼「綠蠅」就應該推動取消以上所有節日,開始過「天長節」(天皇生日)、「地久節」(皇太妃生日)、「昭和日」就好啦!
這就是台灣的民主自由. 小攤上的[台灣臭豆腐] 公然PK 毛澤東加持過的[長沙臭豆腐]
台灣的「臭豆腐」源自中國大陸,是1949年「神州變色」時,由湖南籍的老兵李名傳帶過來的,後來經台灣人的不斷改良,才逐漸形成今天的「台灣臭豆腐」。在台灣,傳統的「臭豆腐」料理方式是油炸、另外則是「清蒸臭豆腐」,類似清蒸魚的做法,將臭豆腐加入清淡爽口的湯頭,用清蒸的方式烹調。「麻辣臭豆腐」則是近年來台灣推出的新吃法,用「四川麻辣鍋」的烹調方式,將臭豆腐加入麻辣湯裡,搭配肥腸(豬大腸)、鴨血、酸菜,濃郁的麻辣湯底加上臭豆腐獨特的氣味,俗稱「臭臭鍋」。以趴趴虎居住的新竹為例,大街小巷,處處都是「x媽臭臭鍋」的加盟店林立。
這便是 [臭臭鍋] 可選擇泡菜 海鮮 豬肉 ...各種搭配
此外,在台灣還很流行「炭烤臭豆腐串」,將臭豆腐用竹籤穿插成串、表皮塗抹烤肉醬、在炭火上焙烤到外皮酥脆,是很受歡迎的零食,在台北的「深坑老街」、「輔大夜市」,我都看到過這種料理方式的「臭豆腐」攤位。由於沾滿了調味醬,掩蓋臭豆腐的氣味,又烤成香滋滋的表皮,是臭豆腐「初體驗」者的入門檢定考試項目。
台北[輔大夜市] 的 [串烤臭豆腐]
至於我在北京曾嘗過的「王致和臭豆腐乳」,在台灣我還沒找到貨源。由於它是豆腐乳,所以基本上不需要做任何烹調,直接從瓶中取出放置小碟子,即可塗抹在饅頭或大餅上進食。據說,當年老佛爺慈禧甚喜愛這滋味,曾賜予一個雅名「御青方」,簡稱「青方」。
2008年仲夏,我來到了湖南長沙,承蒙「湖南師大」的湘妹子在「火宮殿」設宴款待。她們知道老饞趴趴虎一向好吃、善飲、且「喜新不厭舊」,所以,除備了一桌「湘菜」酒席、一瓶「酒鬼酒」、她們還特地為我準備了一道『當年毛主席請客曾用過的菜餚』,那便是我久仰其名、卻素昧平生的「長沙臭豆腐」。
著名的湖南「長沙臭豆腐乾」製作方式很多元,味道各具一格,食材分為「黃皮臭豆腐」和「黑皮臭豆腐」兩種。不管出身是「黃五類」或「黑五類」,結果必須是又紅、又專的「好苗子」,因此,「長沙臭豆腐」不管黃色的還是黑色的,一定配以紅通通的紅辣椒。
長沙市的[火宮殿]
長沙臭豆腐乾
[火宮殿] 送上桌的 [臭豆腐乾]
湖南師範大學致贈紀念品 <岳陽樓記>
據說,「火宮殿」選用的是以上等黃豆做成的豆腐,然後把豆腐浸入放有冬筍、香菇、麯酒、瀏陽豆豉的滷水中浸透,使豆腐的表面生出白毛,然後顏色變灰,便可食用。剛取出「臭豆腐」時,臭氣撲鼻,用油鍋慢慢炸,直到表皮顏色變黑,表面膨脹以後,就可以撈上來。這時,「臭豆腐」濃香誘人,澆上蒜汁、辣椒、香油,即成芳香鬆脆、內嫩外焦的「長沙臭豆腐」。毛澤東曾在「火宮殿」宴客時,特地點選這道湖南小吃。
2011年4月,我取道南京前往黃山。在南京「夫子廟」前的「秦淮河」邊,我特意去尋找兩樣著名的南京小吃,「南京臭豆腐」和「南京臭雞蛋」,成為標準的「逐臭之夫」(有時候覺得「好吃」,還真的是一種有點不太優雅的嗜好)。
[南京臭豆腐] 專賣店
切成小方塊 然後酥炸的 [南京臭豆腐]
秦淮河畔的商家
南京的臭豆腐分為兩種,一種是灰白的嫩豆腐、另一種則是瓦灰的豆腐乾。「嫩臭豆腐」可切成小方塊狀、然後放到油鍋裡去油炸、到表皮呈現金黃色,就可以起鍋,吃的時候澆上一些辣椒醬、芝麻醬、蒜汁、香菜、小蔥、薑末,吃起來外脆內酥軟,味道香濃。瓦灰色的「臭豆腐乾」,油炸的時間需稍久些,才能炸得透,等到「臭豆腐乾」的表面起了小泡泡,色澤轉變成灰黑色,就可以吃了。通常是串在竹籤上,刷上調味醬食用。
在[南京大排檔]
出著清裝的服務員同志
皖南有一句順口溜,『徽州風情第一怪,豆腐長毛上等菜』,它指的就是「徽菜」中著名的「徽州毛豆腐」。我在歙縣看到的「深渡毛豆腐」,和我在美國、台灣常見到的長磚形白豆腐不一樣。未烹調前的「深渡毛豆腐」呈長條狀,表皮上長滿了細細的白色絨毛,看起來有點噁心;但是,據師傅說,「毛豆腐」表皮上這些絨毛絕不是發霉變質,而是加工特殊培養、讓豆腐發酵,長出來的食用菌絲,經烹調之後,奇香撲鼻,鮮嫩可口。更神奇的是,這些「毛豆腐」根據培植出來絨毛的長短和顏色,還可區分成「虎皮毛」、「鼠毛」、「兔毛」、和「棉花毛」,等不同的花色系。
[徽州深渡毛豆腐] 是必嘗的[徽菜]之一
豆腐工坊內正在製作豆腐
[徽姑娘]也許不能使青蛙變王子, 卻可以使豆腐長出白毛.
聽說「徽州毛豆腐」是大明王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發明的。當年朱洪武搞革命,帶兵在「徽州」地區作戰。有次,不慎被困在「休寧」附近,兵疲馬困,於是命手下覓食充饑,結果在一堆草垛中,找到了逃難百姓攜帶的幾塊豆腐,但是看起來可能已經發酵變質,因為豆腐的外表長了一層白毛。這位開國皇帝餓壞了,饑不擇食,就把長著白毛的豆腐放在帳內營火上烘烤,烤熟後便狼吞虎嚥起來。也許是餓壞了,總覺得那豆腐香美無比。在戰局好轉之後,朱元璋便下令隨軍伙房烹煮「毛豆腐」來犒賞戰士,從此「毛豆腐」在「徽州」地區傳揚開來。結果使得這道來自民間、卻發揚在皇家的「徽州菜」,從此不僅只是浪跡街頭小攤,還登上官府或高檔餐廳的大雅之堂,在豪華盛宴中占一席之地。
外觀看來挺誇張的[毛豆腐]
準備下鍋的 [毛豆腐]
到歙縣的「披雲徽菜府」,一定要品嚐「徽州」的傳統名菜「徽州毛豆腐」,這裡有上好的「深渡毛豆腐」。它是以人工培植、在豆腐的表皮長了一層濃密的白毛豆腐,別被它的外表嚇到,在油煎後,佐以蔥、薑、糖、鹽、特製醬油,鮮醇爽口,好吃極了。而且那層白毛是發酵後富含植物蛋白轉化的氨基酸,美味又營養,是不可多得的養生美食。在「披雲徽菜府」的「毛豆腐」,還以傳統小販叫賣的方式,由師傅推著餐車,在客人面前示範煎煮「毛豆腐」,使饕客能夠看到尚未下鍋前「毛豆腐」的模樣,相當有趣。
簡單的[煎豆腐]這項活兒, 我還行.
在油鍋裡的 [毛豆腐]
看來我不需要[自食惡果], 強迫自己吃下被我煎糊掉的 [毛豆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