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讀水】(92)巾幗英雄Rosie the Riveter
發生於1941年12月7日的「珍珠港事件」,使該事件的苦主美國瞬間喪失16艘戰艦、188架戰機、2402 名美軍生命,還有1282位受傷。這次日軍對美國的未宣而戰,使美國舉國嘩然,敵愾同仇。一向同情「同盟國」的美國總統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 1882--1945),決定積極加入對日本的戰爭,這項決定使得中華民族辛苦的抗日戰爭,出現了重大的轉機。
美國一向對侵華日軍的暴行視若無睹,採取「孤立主義」,置身事外,甚至偶而還銷售石油或橡膠等戰略物質給日本帝國軍部,發戰爭財。但是,日本卻深知自身物質貧乏,而盛產石油和橡膠的南洋全都掌握在美國、英國、和荷蘭的手中,如欲取得這些戰略物資,與美英荷一戰將終難避免。於是日本軍部決定先下手出招,一面在美國華府由外交官演戲協議洽談;另方面軍部授令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積極籌劃代號「虎虎虎」的攻擊行動,擬奇襲美國太平洋軍區司令部,夏威夷珍珠港。準備一舉癱瘓美國在太平洋的戰力,預備於日本帝國海軍在南洋展開軍事行動前,先拔除美國介入干預的能力。
美國在「珍珠港事件」中,的確受到重創,機艦兵員都遭受重大損失。倉促對日宣戰中,大批男丁被徵召去參軍,軍火工業製造戰機和戰艦的生產線,亟需補充勞動人力,以便遞補男丁的職缺,並加速戰機和船艦的生產量。於是,婦女們,特別是那些非上班族的家庭主婦,成為美國聯邦政府主要動員的對象。政府希望原本就已經在職場中的婦女,繼續在原來的崗位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除非她們願意放棄傳統上女性從事的行政文職工作,轉投入機械製造方面較費體力,但收入卻較豐厚的軍火武器製造工作。
聯邦政府為了鼓勵一向在家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婦們,能夠勇敢走出臥房與廚房,去填補那些由於男丁到前線作戰而騰空出來,卻又急需人手的軍火製造職缺,於是便大肆刊登求才廣告。其中最傳神的一則,是軍火廠針對經常在廚房使用攪拌器,用來打蛋和麵粉烘焙蛋糕的家庭主婦,提出的廣告詞:『妳會使用電動攪拌器嗎?若妳的答覆是肯定的,那麼妳就可以學會使用我們的電動螺絲起子。』傳神的達到公司的需求,也鬆懈主婦們排斥操作使用製造業「黑手」工具的心防。
1942年,居住在匹茲堡(Pittsburgh)的藝術家米勒(J. Howard Miller 1918 - 2004),受聘傳統製造業巨人「西屋公司Westinghouse Company」的軍火部門「War Production Coordinating Committee」,去製作一系列鼓舞婦女們從事軍火生產的海報。他透過媒體「合眾國際社UPI」的協助,找來一位當年才17歲,在密西根州安娜堡一家鋼鐵廠工作的女孩賀芙(Geraldine Hoff,後冠夫姓杜爾Doyle),製作出一系列極具時代精神的形象海報「我們能勝任We Can Do It!」。只是,這系列海報的目的只為了鼓舞「西屋」公司的員工士氣,並不是為了「響應國策」,去徵召更多的家庭主婦加入生產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我們能勝任」這系列的海報,由於是以宣導婦女在軍火工業職場為主軸,因而曾經被混淆成另一系列海報「铆釘人羅僖Rosie the Riveter」。其實「Rosie the Riveter」才是真正宣導婦女加入軍火工業生產的文宣。「Rosie the Riveter」這名稱是來自一首在1942年時,由尹範(Redd Evans)和羅布(John Jacob Loeb)作詞曲,在當年相當走紅的同名「愛國歌曲」。歌曲的主題在宣揚國防工業生產線上,婦女員工們不辭辛勞,為美國的國防安全,盡職的奉獻自己的青春和智慧。該文宣品的「女主角」聽說是一位叫羅僖.龐娜維塔絲(Rosie Bonavitas)的加州女孩。她當時服務於南加州聖地亞哥市的航空業大咖「康威Convair」。該公司以生產B-24「解放者Liberator」重型轟炸機,揚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戰爭結束後,於上個世紀末「康威」各部門分別肢解,成為包含生產F-16的「General Dynamics」、「Douglas」和「Lockheed」。
由於巾幗英雄們在國防工業界的深入參與,以及優異表現,「铆丁人羅僖」這名詞成為美國文化的一道視窗(cultural icon)。它代表的是美國婦女同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在國防工業崗位上的貢獻。今天,「Rosie the Riveter」在美國,不僅是女權主義者經常高舉的大旌旗,也是美國婦女們在經濟社群中,一股被矚目不可忽視的力量。
位於舊金山灣區康郡(Contra Costa County)西端的小鎮「列治文Richmond」,建政於1905年。由於它的位置扼守著舊金山灣和聖帕布羅灣之間的水道;並且在跨越舊金山灣的各座大橋興建之前,它是橫貫北美大陸的「中央太平洋鐵路」西岸終點站。所以列治文市曾經是個忙碌的港都,尤其是在煉油、製鋼、及國防工業上,更有一段光榮的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列治文市因為軍火工業興起,步入她的全盛時期。轄區内的「凱撒造船廠Kaiser Richmond Shipyard」總共擁有四個船塢,合計27條船艦裝配水道。從1942年美國參戰開始,到1945年中旬勝利結束,在這三年多的時光中,凱撒造船廠製造了747艘貨輪,其中部份貨輪被美國海軍徵召做為運輸艦,包括有名的「紅橡號USS Red Oak Victory」,「凱撒」製作的船隻,在戰場上發揮極大的運輸補給功能。當時,列治文的造船產能在全美國排行第一,列治文市區擁有56家國防工業公司的總部,也是一項輝煌的記錄。由於忙碌的軍火工業生產線需要大量作業員,在聯邦政府協調下,軍火商從美國南方和中西部徵求大量員工,遷徙許多非洲裔美國人家庭進入列治文市。根據當地人口資料顯示,列治文市總人口從戰爭前的2,400人,急劇增加到戰爭結束時的100,000人;其中非洲裔美國人由1940年270人,到1943年5,673人,更在戰爭結束復員完成後,1947年的13,780人。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該市現有居民103,701人,其中拉丁裔佔39.5%、非洲裔25.9%、白人17.1%、亞裔13.3%。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列治文市的婦女同胞大量投入當地國防工業的生產線,特別是在製造船艦時焊接鋼板的工作。這些女性作業員們超高的工作效率,快速完成船艦製作,得以即時支援前線作戰,達成軍需補給的需求,使得「列治文版」的「Rosie the Riveter」,巾幗英雄們贏得「焊工溫蒂Wendy the Welder」的暱稱。
為了紀念她們的貢獻,聯邦政府於2000年,在她們當年工作場所附近的「港灣公園」,成立了一個國家紀念公園,「Rosie the Riveter / WW II Home Front National Historic Park」。並在她們當年日以繼夜焊接鋼板,趕造船艦的「凱撒造船場二號船塢」岸上,建立一座以「自由級Liberty」船艦為意象藍圖的雕塑,來說明她們當年辛苦工作的情形。在通往港邊水域的步道上,則在水泥地面上寫著這些巾幗英雄們的心聲。
戰場上贏得勝利的是少數戰功彪炳、胸前掛滿勛章的將軍,但是締造歷史的不盡然是這些飽享掌聲的軍人武夫。昔日金戈鐵馬的港都風雲已然遠去,號稱「全世界最偉大的休閒步道」 --灣區步道Bay Trail,已經鋪設進入列治文市的水域邊,成為這個新興國家歷史公園步道的一部份。慢步其上,我腦海中想到的不是星光閃閃的將軍,而是海報中露出大胳臂上「小老鼠」的女孩,以及那句簡樸剛毅的標語「We Can Do It!」
★【讀行天下】
☆ [Rosie the Riveter / WW II Home Front National Historic Park]
1111 Melville Square (@ Marina Bay Park), Richmond, CA 94804
(510) 237-2933